我這次,試圖從國內民眾的視角,站在歷史的視野,來回顧一下電鋼琴從嶄露頭角,登場亮相,默默無聞,到攻城略地,逐步普及的歷程。這裡不聊什麼艱深的專業術語,只談印象中的關於電鋼琴如浮光掠影般的各個片段。我對自己的記憶力還是挺有信心的,因為我一直使用電子和非電子的鍵盤樂器,自然會一直有關注到電鋼琴。我自己本人,也和大家一樣,對電鋼琴也有一個不接受到接受的過程。這裡面,基本上只描述我親眼見過或親身經歷過的事物和場景,如果我有遺漏,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謝謝。
大約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全電子發音的數碼鋼琴(這裡稱之為電鋼琴)開始出現在國內民眾的視野中,市場上開始出現國外進口的電鋼琴的身影,主要品牌有山葉、卡西歐、羅蘭等。還記得當時主要是國營的商店在經銷,在廣州市區,對我而言比較有印象的是中山五路的長江琴行和北京路文一公司。當時連電子琴都是稀罕物,遑論電鋼琴了,我真是羨慕經常有機會玩琴的店員。在長江琴行,我還親眼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店員也許是無聊,在某電子琴上彈了一首《鄉間的小路》,但是方式有點兒特別,琴是放在裡面靠牆櫃檯的桌板上,店員背對著顧客,琴上還包著一層透明的塑料薄膜,好像生怕把琴磨損了的樣子,總之就是看上去金貴無比。我還看到文一公司的宣傳展板上,列出了某款電鋼琴的波形圖,和被模仿原聲鋼琴的波形圖,看上去可謂一模一樣,至於實際的效果嘛,無從驗證。當時我是來自鄉下的小屁孩一個,沒見過世面,啥也不懂,沒膽更沒錢,哪裡敢叫人家幫你把那臺昂貴的高大上進口貨通電試機啊,只能多望幾眼後落荒而逃。
大約1987年起,國內有廠家推出了電鋼琴,因年代久遠,我記不起具體的品牌型號了,但肯定不是國外或合資的品牌。還上了報紙,說填補了空白,還受到某某鋼琴家好評云云,可以說開創了電鋼琴營銷軟文的先河。當時我在番禺某琴行見過一臺,確實是長了立式鋼琴的樣子,油漆黑光鋥亮。我簡單嗯了幾個音,其鋼琴音色,和當時的電子琴處於同一水平,滿滿的塑料感和電子味道,至於力度鍵盤有沒有,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實在記不清了。現在回想起來,應該大概率是沒有的,即便是有,也是很差,很不精確的那種力度鍵盤,和原聲鋼琴相去甚遠。據說這類國產的電鋼琴沒有在市場上翻起什麼浪花,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哪怕是學校,當時也是腳踏風琴和珠江立式鋼琴的天下,根本沒有任何牌子的電鋼琴立錐之地。
大概從1990年開始,國外品牌的電鋼琴,開始在展會上亮相,當時還沒有正規的專業樂器展,大多是作為參展商參加進出口商品博覽會和交易會之類的商業活動。記得連續數年,CASIO在廣州友誼劇院旁邊的廣交會舊址舉辦了產品展示會,我當時是從報紙上看到CASIO看到大約百字的簡訊後才到掐著時間到現場的,到了現場也不用登記資料,現場有武警維持秩序。參展的是CASIO的全系列產品:手錶,標籤印表機,收銀機,計算器,小型液晶電視,電子琴,電鋼琴等。我當然是主要關注電子樂器部分了,展會現場有邀請到演奏員到現場演示,互動感很足,甚至有低幼兒童充當演奏員,展示用於兒童音樂啟蒙的型號:除了正常彈奏的音色節奏等,還能發出自然界聲音,動物叫聲等各種有趣的聲音,來彰顯小朋友也能夠使用自如。現場不但有廣告展板和燈箱,還有彩頁宣傳資料可任人拿走,很有當今時代樂器展的魄力和氣場。最最重要的是,所有電子樂器供參觀人員現場試奏體驗,每個型號一臺。不管是誰,不用忍受當時高高在上的琴行和文化用品經營公司店員的白眼和狐疑,看上哪一款,瞅著空擋就奔琴的跟前,盡情放開手腳去「白嫖」一番,彈得好了圍觀的吃瓜群眾也不會吝嗇他們的掌聲,還有現場點歌的.這一整套「組合拳」下來,可以說是當時電鋼琴和普羅大眾親密接觸的高端形式了,至於商業效果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是不錯,應該說對此有興趣兼買得起的,估計不會放過。記得在1991年夏天,我在「廣東電視珠江臺」的電視屏幕上,看到了電鋼琴為某歌唱大賽伴奏的身影。
記得在1992年那次的展會,CASIO展出了一款有創新意義的電鋼琴,型號好像是AP-65R,是有滑動鍵盤蓋的落地式家用電鋼琴,款式大致和今天見到的AP-4#0差不多,特別的是在鍵盤右端的下方裝有CD播放機,其聲音直連琴的音響系統播放出來,反正老百姓看來,就是買電鋼琴送CD機,或者買CD機送電鋼琴。這兩樣東西當時還是稀罕物,況且兩者結合在一起,確實是給人很高大上的感覺,價格上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我記得CD碟片是特製的,一個軌道是鋼琴聲音加交響樂隊,一個軌道是純交響樂隊伴奏,曲目嘛,自然就是各種鋼琴協奏曲。怎麼有點兒眼熟?——對了,就是今天我們在GP混合鋼琴和部分AP,PX系列電鋼琴裡面見到的「音樂會演奏曲」功能,可謂異曲同工。只不過當時因數碼技術所限,是低配版而已,但是兩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說,人類對樂器,從未因技術與時代而停下造夢的腳步。
也大約在那個年代,除了CASIO,YAMAHA。ROLAND,KORG等電鋼琴進口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在很多樂隊,歌舞廳,夜總會等地方都陸續看到它們的身影,個人購買的貌似不太多。為啥呢?一是貴:整個八、九十年代直到21世紀初。入門款的進口電鋼琴都是大約5、6千元起步,記得比較主流的有YAMAHA的P-60/70,KORG的SP-100/200等,和當時國內國產主流立式鋼琴的價格高度重合,好點兒的電鋼琴,比如YAMAHA的P90/120/250等,則價格動不動上萬。二是差(和今天的電鋼琴相比):一個世紀以來,原聲鋼琴已經基本定型,而當時電鋼琴的技術水平,和原聲鋼琴在各個方面的距離,肯定遠遠大於今天大家所見到的電鋼琴,這也難怪當時的專業人士和家庭用戶不太待見電鋼琴,明擺著的質次價高嘛。高消費的歌舞廳,夜總會,商演樂隊等,因為無法使用原聲鋼琴,加之對樂器價格不太敏感,才大規模引進電鋼琴來使用。據我觀察,真正拿它來練習鋼琴技術的,恐怕是鳳毛麟角。
大約從1997年開始,國內的電子樂器生產廠家在電鋼琴那裡似乎嗅到了金錢的味道,開始了仿製(今天管這個叫「山寨」)電鋼琴的路子,記得品牌有「華星」,「小宇宙」等,我試過,基本上是鋼琴式樣的88鍵,用GM音色庫裡面的鋼琴音色,多數是拉簧式鍵盤,力度識別的精度極差,復奏能力更是別提了,價格真心不高,有的標價也就是RMB3800甚至更低,反正把它們理解為大號加長的國產電子琴,就錯不到哪裡去了。記得也有部分是使用重錘鍵盤的,如美德理,吟飛和SUZUKI(鈴木)等品牌的部分產品,至於有沒有引進國外的技術或是否中外合資,那我就不得而知了。平心而論,音色和彈奏體驗開始有點兒樣子了,但還是離原聲鋼琴十萬八千裡,和進口品牌的電鋼琴還是隔了好幾條街。售價上這類電鋼琴就賣得貴一些,大概是5、6千或更貴。
我覺得,到了2000年前後,國內電鋼琴市場似乎是處於一種尷尬的僵持階段,整體品質距離原聲鋼琴有點兒遠,相對好點兒的價格動不動就超過全新國產立式鋼琴,價格便宜的品質又太差.總之,有點兒原聲鋼琴在以「名門正統」的姿態在冷眼看電鋼琴熱鬧的感覺。電鋼琴呢,也覺得冤:該做的都做了,該投入的技術也給了,數碼產品的物料就是這麼貴,再好再便宜又貌似很難做到,但又隱隱覺得哪裡有點兒不太對.死水之下,暗流湧動,似乎全世界都在等待一個爆發點來破局,對~就差那根火柴了。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如有進一步的諮詢需求,請微信掃碼,加入以下我的知識星球「鍵盤樂器一點通」,保證和你的需求精準對接,星主我會有問必答,百問不厭,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