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
最近有一部新劇才播出6集,豆瓣評分已經9.3分,IMBD評分更是高達9.4分!
縱觀這兩大影視網站,評分如此高的電視劇,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實屬罕見。
有網友看了這部劇評論:
看十分鐘就想打五星!
非常震撼,可以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
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劇。
五星不給這部劇給哪部劇?!
自從《signal》以後很少看到這麼喜歡的劇了。
這部劇就是最近被朋友圈吹爆了的賈靜雯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那麼這部劇到底為何評分如此之高,又為何被網友如此"誇張"的評價呢?
首先,該劇有豪華陣容和HBO加持。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
提到呂蒔媛,你可能會想到他去年出品的《誰先愛上他的》,該片獲得第55屆臺灣金馬影展5項提名,3個最佳。
而其實早在2010年她就以《牽紙鷂的手》獲得第45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2015年又以《出境事務所》再次獲得第50屆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
這也是"金鐘編劇」的由來。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賈靜雯、溫昇豪、吳慷仁等連袂出演。
據說以家庭為生活重心的賈靜雯,最主要的是因為受劇本吸引,才接拍此劇。這也是她自2003年以來,睽違15年主演的臺灣電視劇。
在該劇中賈靜雯飾演因無差別殺人事件而喪子的新聞臺主管,在家中是個萎靡不振的失職母親,在職場上則是鐵面無私的女強人,同時亦面臨著婚姻危機。
這與以往我們看到影視劇中的賈靜雯形象有很大不同。
賈靜雯坦言詮釋角色的心境轉折極具挑戰,角色對人的態度也與當前的自己不符,而她將以近乎全素顏的狀態,演繹角色憔悴的面容。
主要陣容還有金鐘獎視帝吳慷仁、溫昇豪等人,絕對是豪華卡司。
另外,該劇還是大製作。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臺灣公共電視臺與HBO Asia共同出品,HBO不用多說,只要是它推出的作品,都值得一看。
而臺灣公共電臺近些年推出了很多反映現實,同時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它對臺劇改革有突出貢獻。
去年那部號稱"臺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次、該劇改編自真實事件,直擊敏感社會問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自真實事件——小燈泡事件。
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正騎著腳踏車,晃晃悠悠跟在媽媽背後。這原本只是短短一段步行路途,卻讓母女從此陰陽相隔…
據小燈泡母親回憶:當時女兒腳踏車卡住了,她想要回頭幫她,就有一個男人緊跟上來,拿出菜刀,直接往小燈泡脖子上砍去…
只一刀,小燈泡就身首異處…菜刀繼續瘋了似的劈下…事後確認:他足足砍了23刀!
據警方調查,這是一起隨機殺人事件。經過精神鑑定,兇手因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
不用多說,有這樣的故事作為藍本,《我們與惡的距離》話題指數就是爆炸性的。
所以,自該劇播出,網友們就開始激烈的討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著重描繪無差別殺人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人各家屬的心理狀態。
該劇透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呈現不同立場的關係者視角,描摹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的心理,探究人權律法的掙扎以及精神病識,同時反思媒體現象。
因為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他們有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有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有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還有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家庭。
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有標準答案嗎?
這是觀眾看完該劇,自然而然就會思考的問題。
可能有觀眾會說這麼沉重的故事,是不是看著很累?
就我個人而言,55分鐘一集,看完已經播出的6集後,我還想看第二遍。
其實,這部劇雖然題材看似"硬核「,但處處透出了治癒的氛圍,無論是對加害者還是受害者,甚至是受牽連者。
就像導演林君陽認為「應該提煉出這個故事的核心,拍出一部療愈的影片,提醒看故事的人,當巨大的悲傷環繞我們時,要記得,總會有愛的。」
【往期文章】
點擊即可閱讀
被批電影版《知音、故事會》,婁燁《風雨雲》為何有那麼多差評?
恭喜你!40歲之前能看到這部90歲老頭拍得好電影!
熬了一夜看完八集!這部亞馬遜新劇《漢娜》我準備二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