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Young歐巴聊電影。因為喜歡陳衝,歐巴看了近期熱映的影片《誤殺》,這是一部由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導演,肖央、譚卓、陳衝、姜皓文主演的翻拍之作,翻拍自印度高分電影《誤殺瞞天記》。
雖是翻拍之作,但事先我並不知情,看完之後覺得非常不錯,就搜索了一些跟電影相關的周邊信息。其中有一個介紹這部電影的小短片,讓我印象深刻。短片的結尾,陳思誠說:到底是誰被誤殺了,觀眾將會有自己的答案。這句話像是點醒了我是否真的看懂了這部電影,於是我迅速的復盤了一下劇情,再次梳理了關鍵點,又有了新的發現。
素察到底是不是被誤殺的?
為了搶奪素察的手機,刪掉平平被侮辱的視頻,平平和阿玉在倉庫與素察發生打鬥,平平用鋤頭擊中素察的頭部,此時的素察應該與拳擊手在拳臺上的拳手情況類似,頭部被重力擊打之後進入了暈厥狀態,並且吞舌,出現了短暫的窒息。這個狀態被導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從觀看拳賽的李維傑口中說出。
阿玉運送「屍體」途中,出現意外,「屍體」翻倒在地,素察遭受二次撞擊,下顎有可能被打開,吐出了舌頭,脫離了窒息而亡的危險。
李維傑回家之後處理現場的時候,曾問過一句話:現場一點血跡也沒有?當時的李維傑,根據他常年觀看電影而累積的經驗,應該推測的到,當時的素察並沒有死。
影片結尾開棺之時,鏡頭多次給了棺材板的特寫,上面無數的血痕。最後也交代了李維傑在轉移素察真正的屍體時,素察的死因——活埋窒息而亡。
影片中小細節值得注意,屍體轉移之後,李維傑一家在餐桌上吃飯,李維傑跟阿玉和平平說話,小女兒安安,一直在旁邊用叉子刮桌面,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個聲音對李維傑有很大的刺激,因為這讓聯想到素察死前的絕望掙扎。
影片結尾,李維傑向素察的父母道歉,他說:我沒能讓妻子女兒不受傷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讓他們再次受到傷害,關於這件事我也很抱歉。如果他當時救出素察,那他的家人勢必遭受更大的迫害,所以,為了保護妻女,李維傑沒有去救可能還活著的素察,致使其缺氧窒息而死。有生還的可能,卻故意沒有救,素察實際上是李維傑間接殺死的,不屬於誤殺。
那被誤殺的到底是誰?我的答案是——「羊」。
影片中有個情節,壞警察麥昆被李維傑激怒,拔出手槍要開槍,被上司制止,便朝著畫面外開了一槍,打死了一隻羊。李維傑轉移屍體後,也把這隻羊放到了棺木裡,最後開棺,抬出來的就是這隻羊。影片用這隻羊隱喻了將要被誤殺的對象「羊」。
這隻羊有什麼寓意?這就要回到這部影片的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烏合之眾。
影片中的一段臺詞為這個主題定下了基調。
學校裡,平平正在上課,老師在課堂上說:「羊是種群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
而接下來劇情講述的就是「羊群」開始抱團群居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李維傑一手策劃的。
首先是抱團的是自己一家,李維傑通過對全家人反審訊的演練,讓自己一家成功應對了第一次的審訊。
然後通過自己製造的一系列證據鏈,讓自己的街坊鄰居和出遊時的相關人員都來替自己作證,通過了警察局對周邊證據的詢問,掩蓋的幾乎天衣無縫。這些人當中未必沒有人發現李維傑證據鏈的漏洞和破綻,但都選擇了為李維傑作證,為什麼?因為他們也是「羊」,他們也都懂得羊群要群居的道理。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的遭受了警察局為代表的「肉食動物」的欺壓,李維傑正是利用了這一個共同心理,和這群「羊」連結在了一起。
然而李維傑心裡非常清楚,僅僅是靠他們這個小「羊群」,是無法和警察局這個強大的「肉食動物」來抗衡的,必須要團結更多的「羊」。接下來就有了,安排人打電話讓都統到現場,引來媒體,用羊屍替代素察被開棺取出,以此激起民憤,群情洶湧,兇橫的「肉食動物」轉而被憤怒的「羊群」所吞沒。
然而,李維傑低估了群體的力量,憤怒的人群,輿論的傳播,引發了一場暴亂,讓無辜的人成為了受害者。影片中有個細節,拉韞在詢問手下李維傑的資料時,曾得到回答:李維傑的家人正是死於暴亂。李維傑在自首之後,面對媒體採訪,記者問他:此時出來自首,是否是為了阻止暴亂?李維傑深深鞠躬,聲音顫抖的說了四個字:非常抱歉。李維傑原本只是想利用羊群的群居效應來保護家人,但群體的力量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期。
所以,李維傑真正誤殺的,是在暴亂中傷亡的那些無辜的人,而他們,在影片中的寓意,都是「羊」。
與本片的英文名同名的一本書叫《烏合之眾》,作者:古斯塔夫·勒龐,這本書是勒龐於1895年完成的著作。《烏合之眾》的推出,成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群體心理研究。《誤殺》的主題正是來源於這本書中的思想。
首先,勒龐認為並不是任何情況下聚集起來的人群,都能叫做「群體」,必須是具有某種心理一致的人群,才是所謂的「群體」,本片的「羊群」的聚集正式因為李維傑的設計,讓他們看見了「惡」,引發了群體的情緒。
其次,個體一旦聚集形成群體,會展現出與個人非常不同的心理特點。
一個是智力低下,群體的智力水平往往在成員的智力平均水平之下,那段重要的臺詞裡,用了羊「視力極差」來隱喻這一點。另一個是信心爆棚,無所畏懼,個體匯入人群之後,覺得人多力量大,會減弱或者是消除了被懲罰的恐懼。還有一個是情緒化、敏感,易於衝動。這幾點就是最終發生暴亂的原因。
第三,群體的產生與發展受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影響。在間接因素的長期影響下培養起了群體基礎,就如都統等議員參選市長的投票選舉,用偽裝的「善」積累名望,時間較長,也比較溫和。而在直接因素的激發下,群體可以迅速地形成,這個過程往往都是情緒驅使的,越激烈的情緒越有可能成為主導力量,一旦聚集成群體之後,往往就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易於被引導且威力巨大。
在一部電影中,引入如此深刻的話題,中國的電影正在朝著越來越有深度的方向發展,這部《誤殺》雖是翻拍,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升華。演員表演,製作,都有著極高水準,一句話,歐巴很喜歡,是值得二刷、三刷的好電影,喜歡思考的你,這部《誤殺》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