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而言,佛法的學習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很多人甚至因此知難而退。但弘一法師卻告訴我們只要做個有心的人,其實學習佛法一點都不難,只要你做個有心的人。
古代弘一法師在講到修禪定和念佛時,常常自警每日三分之二時間專念佛誦經,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於此時專心念佛,更待何時?
弘一法師對於念佛非常重視,認為「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同時找來友人義俊法師陪伴,互相參悟,終日不敢懈怠。
在他看來,休息佛法,參透佛意,沒有持久的毅力,沒有不畏艱辛的心態,是不可能得到的。譬如念佛,我們可以選擇閉門一段時間來研究經文,每天用三分之二的時間專門用來念佛誦經,然後用剩餘的時間對當天所念的經文進行複習。
而且,在整個過程中還要配合適當的運動和適量的食物,最好能與師傅共同學習,這樣兩人可以相互鼓勵、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弘一法師所說的話中隱藏著這樣一則道理,那就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不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用心就可以把事情做成、做好。
荷蘭人虎克給人家看大門,很清閒,他就成年累月地磨各種各樣的鏡片,磨出許多有特殊功能的鏡片,成為了著名的光學家。的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對待,堅持信念、一生一世地做下去,那麼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將軍豐臣秀吉在一次長途行軍時,找到一所寺廟歇腳。他一進去,因為又累又渴,便大聲叫嚷,要人端茶出來,一位小和尚端上一大碗的冷茶,將軍喝完之後還覺得意猶未盡。
第二次時小和尚端出了一碗溫茶,第三次,小和尚端上了小碗的熱茶,將軍喝完之後,便納悶的問小和尚,為何三次呈上的茶水,容器大小及溫度皆不同。
小和尚答道:「將軍長途跋涉,口渴之際,大碗的冷茶最能解渴,至於第二碗,就不再適宜喝冷茶,免得胃寒,所以我用中碗裝著溫茶奉上。待將軍喝完兩碗茶水之後,不會再急著牛飲,我才呈上小杯的熱茶,不至於燙傷將軍的唇舌,又可藉由茶香,恢復將軍旅途勞頓後的精神。」
豐臣秀吉聽完之後,立刻要求小和尚加入他的軍隊,日後成為豐臣秀吉最心愛的大將之一。小和尚的用心和行為之妙不言而明,他連這種小細節也不放過,足見他的智能所在。
的確,有心的人總是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地方。因為用心,他們往往會比常人多一份感悟,深一層體會,進而在生活、為人、處世、做事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極其認真,並且能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也只有用心的人才能真正將事情做好,而他們對於事情的那種用心的態度往往也是最打動人心的。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在生活中做個有心的人。
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世事繁雜,生活忙累,俗事、瑣事、雜事纏身,在紅塵中難得一絲清閒。思想,也未免湮沒於繁瑣事務的衝擊之下,失卻意義,喪失信念,丟了理想。
做個有心人,在滾滾紅塵中「眾人皆醉我獨醒」,你便會做一個梳理生活的人,做一個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人,做一個腳踏實地、遊刃於生活的人。生活也自會為你敞開一扇大門,讓你盡情領略生活的醇香,感受俗世的撫慰,享用生活的甜蜜、芳香和溫暖。
為人,做個有心人。生在塵世,與人相交,是頭等大事。做個什麼樣的人,是大事之大事。觀天下之人,有的碌碌無為、平淡一生;有的轟轟烈烈、壯麗一生;有的不偏不倚、中庸一生;有的雞鳴狗盜、苟且一生……
看塵土飛揚,芸芸眾生,;有的追名,有的逐利,深陷於此,沒有一雙慧眼,無一顆慧心,不免難辨真偽,難分正誤,長此以往,「人將不人」,變得面目猙獰,盡失本性。
只有做個有心人,靜觀世態,去偽取精,或許,你才可把握機遇,把握人生。而做個有心人,先要有勇氣做個「局外人」,不爭虛名,不累小利,你才可站在高處,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只有做個有心人,才能有固守的心靈導向,從而不陷於淺薄,不流於浮躁,不累於虛名,不囿於陳規,奮進而不狂妄,真誠而不驕傲,創新而不莽撞,修身處世有準則,審時度勢有辦法。
做一個有個性的人、有修為的人、有質量的人,高尚的人、大氣的人,有質量的人。從而,你才會是一個幸福的人。
做事,做個有心人。遇事多動腦筋,做事多個心眼,必然少走彎路,多出成績。凡事三思而後行,自有坦途在眼前,做個有心人,事事皆好辦。易事,要精益求精;難事,要找出竅門;險事,要化險為夷;壞事,要知其後果。開心事,笑而有度;窩囊事,不必耿耿於懷。
小事,要有心;大事,要有定。不為做事而做事,也不為好惡而做事,但一定要為做人而做事,為良心而做事。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度量;既要拿得起放得下,又要敢作敢為敢擔重任。辦小事,不斤斤計較;辦大事,要有氣魄。如此而已,事事皆有趣味,做人也才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