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馮氏第一村 —— 澄邁縣老城鎮石(石矍)村

2021-03-02 中華馮氏網

點上面中華馮氏網」加入馮氏家族!

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fenghomecn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馮」,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中華馮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馮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

  每個古老的村莊都會有一段長長久久的傳說。海南澄邁老城鎮石(石矍)(音què)村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被稱作「馮氏海南第一村」。


  港受大海洄瀾蒸蕩之氣而生秀石,字書無石矍字,土人呼石矍如山(音què確,意為風或水擊石成聲)之,言其石然也。

———清·張必剛《石石矍港尋石記》


                               

澄邁馮冼文化節的標誌


  沿村前風水塘依次排開的數個祠堂,有廣文第、陽夏侯廟、馮氏大宗祠、將軍第、正順第、馮氏次世中房祠、文林馮公祠等。

  

  陽夏侯廟

  陽夏侯廟俗稱大樹堂,祭祀東漢陽夏侯、徵西大將軍馮異等人。碑刻已佚,初步考證為明代建築。馮異是東漢初人,為冼夫人及其夫君馮寶的祖先,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時馮異開門迎接並隨之徵戰。戰後論功時馮異自稱無功,獨避大樹之下,依樹頭而坐。眾將士敬服他的謙遜為人,給他起了「大樹將軍」的外號。


  祠堂

  村民對馮氏大宗祠內的「將軍第」尤為自豪。大宗祠內祭祀的是馮寶公、冼夫人及海南馮氏列祖列宗。村民說,曾有省領導在這裡參觀時,對「將軍第」牌匾上的3個字頗為不解:「軍」字中間一豎出了頭,「第」字中間一豎卻沒有到頂。老人們說,「軍」字豎劃出頭,是為「通天」,意為馮寶、冼夫人功績卓越,可以直接面見皇帝;「第」字豎劃不到頂,則是說明馮冼夫妻為人謙遜,不居功自傲。

  專家考證,「馮氏大宗祠」的石刻,為光緒年間重修,「將軍第」三個字的由來,卻已不可考。

  與大宗祠的香火鼎盛相比,附近的文林馮公祠顯得有幾分冷清。祠堂內沒有設神案,木雕石刻也很凋零,但細看卻讓人驚嘆:殿堂木柱的下部,有著8面或者7面的刻花,兩對柱子上的花紋不盡相同,左柱上有琵琶、雲片、牛角、葫蘆、花籃和3種花的圖案,右柱上有魚鼓、寶劍、扇子、笛管、玉板和3種花的圖案,同行者揣測,可能是暗八仙的吉祥圖案。

  兩處祠堂的梁架上,均有瓊北火山地區人們常用的藝術圖騰「火山人」。而老村中建房用的石材,都是火山石。村民所用語言,也是與海口羊山地區類似的「村話」。

冼夫人衣冠冢


  村子西南數裡開外的富昌坡上,有石(石矍)馮氏墓園,存有馮氏祖墳數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年代不考)一座,除冼墓是底八角形頂部圓形外,其餘18座古墓葬均是長方形。海南文史研究者馮仁鴻表示,按照石(石矍)村習俗,男人墳墓是長方形,女人墳墓則是圓形。

  冼墓墳牆用大石雕刻壘疊,共有9層,據說9數為大,以示冼夫人地位尊崇。冼墓周圍四角各有一堆小土包,村民稱作「金童玉女」,墓前有殘存的石龕。冼墓正前原有一塊高約1.7米的碑記,毀於文革時期。

  石屋

  村子腹地全是用黑色火山石蓋成的房子,生活改善後的村民,陸續把新房子建在老村周圍,把日漸冷清的老村包圍起來。                              

      老村裡的石屋都修得很低矮。老屋全是用石頭壘成,僅在堂屋使用了木板,做隔板和橫梁用。也許年久失修,陽光從兩側廂房的外牆上漏了進來。走在村間用石塊鋪就的村道上,人的腳步聲驅散了幾隻正在閒庭信步的肥碩公雞。好些不住人的石屋換上了新鐵門,門上貼著紅符,顏色還很光鮮。村民說,老屋雖然不住了,但還是祖宗屋,逢年過節大家都要回來上香的。老屋裡外,一不留神就會踢到村民用來餵豬餵雞的石槽或舂米的石臼,都是爺爺輩的物件,上百年了。


  飲馬塘

 「以前帆船可以開到村頭的。」村民們告訴記者。過去石(石矍)村水系發達,有數條河流在村中匯集,再流入大海。修建馬村電廠後,河流被割斷,僅剩下村前這口幾十畝的風水塘,村民喚作「飲馬塘」,很有些追憶善戰遠祖的意味。


  紅樹林

  往村西南去看富昌坡冼太夫人衣冠冢時,路過一片內灣,對面是開發旅遊房地產失敗了的太陽島,岸邊尚存一點紅樹林,有藍背和白背的鳥飛舞其間。帶路的老人很遺憾地對我們說,在他們小時侯,沿著海灣到處都是紅樹林,瓊崖縱隊的戰士在國民黨駐軍眼皮底下,用手拉著樹枝使小船在紅樹林裡潛行,運送武器和食品。老人們跺跺腳下的土路說,那時哪有這條路哦,我們是站在原來的海水裡呢。

      石(石矍)村村民都以自己是馮冼直系嫡孫而自豪,並認為海南馮氏後人肇始於此(冼夫人,名英,南北朝時高涼郡人,梁高涼太守馮寶妻。六世紀我國南方百越民族中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梁大同初,奏請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與中原恢復了直接聯繫。 )海南民間紀念冼夫人的活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清光緒年間海南《馮氏家譜》載:馮氏渡瓊始祖盎公(冼夫人之孫),其長子智戴遷瓊,唐初曾住在瓊山馮來溪畔,後遷居澄邁石石矍村。而在石石矍村文林馮公祠內,有塊「流芳萬世」碑,上書:我渡瓊始祖定南知寨進勇公,宋末元初,由閩入瓊,始家澄之石石矍裡,繼遷於瓊,遷於臨,亦同邑而異都,不及悉載。這裡的馮進勇,系馮寶、冼夫人之第35世孫。儘管史書對冼夫人是否真正到過海南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歲月的演變,卻使冼夫人節成為海南最獨特最典型的民間節日,這其中,又以海口新坡的軍坡節在海南影響最大。在新坡,軍坡節被稱作「梁沙婆期」。

    在冼夫人的故裡廣東電白山兜丁村,當地群眾至今仍傳說,冼夫人是在隋文帝仁壽初年,於巡視海南途中逝世的,後來才依照俚人的習俗歸葬娘家。

   查閱澄邁縣文史辦即將定稿出版的《澄邁縣誌》時看到,該縣誌在人物傳略的古代名賢中寫道:隋仁壽二年(602年),80高齡的冼夫人巡視海南時,不幸患重病,於農曆1月18日在澄邁石石矍地方病逝。時值陰天下雨,風大浪高,一時無法將屍首運回故裡,故就地安葬在附近的富昌村富昌坡之地。傳說數年後,後裔派人來瓊清理,按俚人習俗,將遺骸運回娘家廣東電白縣山兜丁村安葬。遷出時,將其衣冠埋入原墓,培土成為衣冠冢。

   今天石(石矍)村的村民,都以自己是馮寶、冼夫人的直系嫡孫而分外自豪,認為遍布海南島的馮氏後人,都肇始於被稱作「馮氏海南第一村」的石(石矍)村。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馮氏資料。

知曉馮氏天下事,敬請留意「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海南馮氏各支系源流及字輩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海南馮文俌公支系源流字輩 文俌公,字宗周,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卒於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因平定五指山黎叛有功,官任海南副將。自澄邁遷徙於瓊山縣蘇尋都橋頭裡居住,爾後子孫昌盛,成為如今海南馮氏後裔最興旺的一支。
  • 世界長壽之鄉 中國富硒地瓜第一村澄邁縣橋頭鎮見聞
    每日甘肅網海南訊(記者 任珈琳)4月22日上午,「美麗中國幸福海南——慶祝海南建省25周年全國百家網媒看海南」報導團來到了此行的第二站——澄邁縣。海南澄邁縣近年來新培育的明星農業品牌「橋頭地瓜」正進入生產高峰期,記者團成員來到澄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地瓜、嘗地瓜,大讚澄邁橋頭富硒地瓜,營養好吃,很健康!
  • 又是一年了,讓我還是來說說海南的好!
    你可知道,高安好多人在海南買了房,他們借著元旦假日,此刻正在海南享受著南國的溫暖!​​​​在海南澄邁的高安業主村:福隆.麗水灣,這個業主村匯聚了五六百戶高安人,每逢春節期間來到這個業主村,左鄰右舍全是高安人,親切的氣氛有如一個大家庭。
  • 玩野哥:2018年海南各地最新公期時間表!【收藏版】
    春節過得太快,就像一陣龍捲風今天初八大家都陸續開始上班了春節的癮是不是沒過夠體重還沒有飆到200斤 別擔心身為一個地道的海南人接下來,還有個節日堪比過年在海南,最熱鬧的時候堅決不是過年而是我們的公期(軍坡)節我們不止喜歡吃雞
  • 石村·萱帽塔——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
    石村·宣帽塔 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有詩云:拔地千尋傲翠微,胭脂淡抹潤清暉。萱帽塔——形若萱草,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萱帽塔色彩妍麗、造型獨特,歷經風霜雨雪,千百萬年傲然於此。正因獨特的丹霞地貌,萱帽塔獲譽「石村」。然而,萱帽塔不僅僅只是一座飽經風蝕的石塔,這裡紅瓦白牆、雞鳴犬吠、果香四溢;這裡是一座「山村交融、人美路淨、經濟富美、鄉風文明」的現代新農村。人與自然的和美、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富有西部特色最樸素的村貌喚起人們心底濃濃的鄉愁。
  • 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
    美在丹霞 樂在石村 2020-12-23 1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清康府vs景園美麓城 都是澄邁優惠好盤 來海南買房看這!
    老城還是海南西部的交通樞紐,東環輕軌在這裡設立首站,西線高速以這裡為起點,去島內其他旅遊勝地和出島都非常方便。景園美麓城扼守地理位置優勢,北側為2000畝月亮灣高爾夫球會,向東擁享海南會展中心、五源河體育館、環球100奇幻樂園、五源河學校、長彤學校等海口醇熟城市生活圈。三清康府位于澄邁老城鎮文德路東側,小區主打居家養老的生活理念,除了風景秀麗、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8℃溫暖宜人。
  • 澄邁縣公安局東水海岸派出所所長王隆彪:工作中鐵腕禁毒 生活裡暖...
    ■ 海南日報記者 良子1.8米的身高、一身的腱子肉、精幹的短寸,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澄邁縣公安局東水海岸派出所見到所長王隆彪時,他彪悍的形象像極了一位敢衝敢打的「武將」。此後經過摸排和蹲點守候,民警全部查清了這個販毒團夥的組織結構和活動規律,於同年12月18日在海南多地同時收網,抓獲涉案人員9人,繳獲化學品「笑氣」1600餘升。而後王隆彪又立馬帶隊趕赴外省開展偵查收網,共抓獲涉案人員40人,繳獲化學品「笑氣」2200餘升。
  • 廣東廣寧永言堂馮氏播遷摘錄
    >」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馮氏大家庭。  永言堂馮氏始祖次登公,明初由南雄珠璣巷遷粵來寧,始居金澤,開族黃坪。從此,馮氏子孫毅然走出了黃坪的狹小空間,如生命力強的種子,撒向了兩廣大地,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社會的演進作出自己不懈努力。
  • 金壇五葉馮氏的傳說
    自江夏返金壇,母死廬墓,時稱孝子,村西土地廟有碑文,尚存廟壁。子一,奇。      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世,從小隨父馮式外出經商。五葉馮氏譜記載,景德年間(1004~1007)落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北宋大臣。歷史上能夠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稱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三元第一,科舉史上僅17位。
  • 靖宇縣三腳窩石村——景美人和產業興
    在靖宇縣景山鎮三腳窩石村,寬闊整潔的村路上,孩子們踩著滑板車嬉戲玩耍,路邊的樹上墜滿果子,花紅草綠,空氣芬芳。  就在五六年前,村中還是另外一番光景:貧窮如大石般壓在村民頭頂,村容老舊,衛生環境堪憂。全村89戶347人,耕地面積843畝,人均耕地不足2.5畝。
  • 海南萬寧符氏宗祠進度
    受姓祖: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文東街79號 符雅公祠海南海口市東門新民東63號海南 符氏大宗祠渡瓊祖:三十九世 符元生祖祠 文昌龍樓鎮昌美村四十二世 符盟祖祠 臨高縣臨城鎮、澄邁縣多樂村四十三世 符有辰祖祠 文昌昌灑鎮淡水村(後遷入文昌市符雅公祠祭祀)四十三世 符清(鑣漁)祖祠 文昌昌灑鎮昌桐村
  • 河北圍場石桌子鄉蓋子溝村周密部署同心戰「疫」
    石桌子鄉蓋子溝村村民正在懸掛宣傳橫幅當前,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確診4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疫情形式十分嚴峻。石桌子鄉黨委黨政府牢固樹立蓋子溝村「一家人」思想,團結協作,聯防聯控,對蓋子溝村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周密安排部署。
  • 海南美亭泉莊園打造一二三產聯動休閒農業綜合體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鄭紅梅)有著海南省會城市海口後花園之稱的澄邁縣是富硒福地、世界長壽之鄉,美亭鄉因在清代供過過往官員歇息的涼亭而得名,一直以來都是交通要道。海南天鴻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美亭泉莊園,整體被原始林地和農地所包圍,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
  • 馮氏歷史文化之馮氏始祖考證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馮氏文化,也深深影響著當代馮氏文化。馮氏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和睦相處、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我馮氏有來龍有去脈,有史有序。但歷史源淵,時遠年湮。家乘譜牒斷續,造成支派難分,輩分不清,眾說紛紜,無所史據,譜牒不全,談所無稽。
  • 廣東廉江樟木根馮氏源流及分布簡介
    樟木根馮氏宗祠宗親的祖宗從廣東高州的洲村(註:洲村現歸茂名市金塘鎮管轄)分支而來。來到樟木根安居樂業後立馮鵬公為始祖(一世),二世祖宗煜公。朝貴公的後裔分別居住在廉江市石角鎮豐滿樟木根村、塘背村、錢羅堂村、雞子社村、和平嶺村、大嶺垠村、庵子山村、秧地咀村、排口尾村、羊頭窩村,廉江市石角鎮榕樹下坡村,廉江市吉水鎮黃茂坡村,廉江市營子鎮基圍頭村,國營紅湖農場馬鞍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