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中華馮氏網」加入馮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馮」,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中華馮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馮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
每個古老的村莊都會有一段長長久久的傳說。海南澄邁老城鎮石(石矍)(音què)村最獨特的地方,莫過於被稱作「馮氏海南第一村」。
港受大海洄瀾蒸蕩之氣而生秀石,字書無石矍字,土人呼石矍如山(音què確,意為風或水擊石成聲)之,言其石然也。
———清·張必剛《石石矍港尋石記》
澄邁馮冼文化節的標誌
沿村前風水塘依次排開的數個祠堂,有廣文第、陽夏侯廟、馮氏大宗祠、將軍第、正順第、馮氏次世中房祠、文林馮公祠等。
陽夏侯廟
陽夏侯廟俗稱大樹堂,祭祀東漢陽夏侯、徵西大將軍馮異等人。碑刻已佚,初步考證為明代建築。馮異是東漢初人,為冼夫人及其夫君馮寶的祖先,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時馮異開門迎接並隨之徵戰。戰後論功時馮異自稱無功,獨避大樹之下,依樹頭而坐。眾將士敬服他的謙遜為人,給他起了「大樹將軍」的外號。
祠堂
村民對馮氏大宗祠內的「將軍第」尤為自豪。大宗祠內祭祀的是馮寶公、冼夫人及海南馮氏列祖列宗。村民說,曾有省領導在這裡參觀時,對「將軍第」牌匾上的3個字頗為不解:「軍」字中間一豎出了頭,「第」字中間一豎卻沒有到頂。老人們說,「軍」字豎劃出頭,是為「通天」,意為馮寶、冼夫人功績卓越,可以直接面見皇帝;「第」字豎劃不到頂,則是說明馮冼夫妻為人謙遜,不居功自傲。
專家考證,「馮氏大宗祠」的石刻,為光緒年間重修,「將軍第」三個字的由來,卻已不可考。
與大宗祠的香火鼎盛相比,附近的文林馮公祠顯得有幾分冷清。祠堂內沒有設神案,木雕石刻也很凋零,但細看卻讓人驚嘆:殿堂木柱的下部,有著8面或者7面的刻花,兩對柱子上的花紋不盡相同,左柱上有琵琶、雲片、牛角、葫蘆、花籃和3種花的圖案,右柱上有魚鼓、寶劍、扇子、笛管、玉板和3種花的圖案,同行者揣測,可能是暗八仙的吉祥圖案。
兩處祠堂的梁架上,均有瓊北火山地區人們常用的藝術圖騰「火山人」。而老村中建房用的石材,都是火山石。村民所用語言,也是與海口羊山地區類似的「村話」。
冼夫人衣冠冢
村子西南數裡開外的富昌坡上,有石(石矍)馮氏墓園,存有馮氏祖墳數十座和冼太夫人衣冠冢(年代不考)一座,除冼墓是底八角形頂部圓形外,其餘18座古墓葬均是長方形。海南文史研究者馮仁鴻表示,按照石(石矍)村習俗,男人墳墓是長方形,女人墳墓則是圓形。
冼墓墳牆用大石雕刻壘疊,共有9層,據說9數為大,以示冼夫人地位尊崇。冼墓周圍四角各有一堆小土包,村民稱作「金童玉女」,墓前有殘存的石龕。冼墓正前原有一塊高約1.7米的碑記,毀於文革時期。
石屋
村子腹地全是用黑色火山石蓋成的房子,生活改善後的村民,陸續把新房子建在老村周圍,把日漸冷清的老村包圍起來。
老村裡的石屋都修得很低矮。老屋全是用石頭壘成,僅在堂屋使用了木板,做隔板和橫梁用。也許年久失修,陽光從兩側廂房的外牆上漏了進來。走在村間用石塊鋪就的村道上,人的腳步聲驅散了幾隻正在閒庭信步的肥碩公雞。好些不住人的石屋換上了新鐵門,門上貼著紅符,顏色還很光鮮。村民說,老屋雖然不住了,但還是祖宗屋,逢年過節大家都要回來上香的。老屋裡外,一不留神就會踢到村民用來餵豬餵雞的石槽或舂米的石臼,都是爺爺輩的物件,上百年了。
飲馬塘
「以前帆船可以開到村頭的。」村民們告訴記者。過去石(石矍)村水系發達,有數條河流在村中匯集,再流入大海。修建馬村電廠後,河流被割斷,僅剩下村前這口幾十畝的風水塘,村民喚作「飲馬塘」,很有些追憶善戰遠祖的意味。
紅樹林
往村西南去看富昌坡冼太夫人衣冠冢時,路過一片內灣,對面是開發旅遊房地產失敗了的太陽島,岸邊尚存一點紅樹林,有藍背和白背的鳥飛舞其間。帶路的老人很遺憾地對我們說,在他們小時侯,沿著海灣到處都是紅樹林,瓊崖縱隊的戰士在國民黨駐軍眼皮底下,用手拉著樹枝使小船在紅樹林裡潛行,運送武器和食品。老人們跺跺腳下的土路說,那時哪有這條路哦,我們是站在原來的海水裡呢。
石(石矍)村村民都以自己是馮冼直系嫡孫而自豪,並認為海南馮氏後人肇始於此(冼夫人,名英,南北朝時高涼郡人,梁高涼太守馮寶妻。六世紀我國南方百越民族中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梁大同初,奏請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與中原恢復了直接聯繫。 )海南民間紀念冼夫人的活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據清光緒年間海南《馮氏家譜》載:馮氏渡瓊始祖盎公(冼夫人之孫),其長子智戴遷瓊,唐初曾住在瓊山馮來溪畔,後遷居澄邁石石矍村。而在石石矍村文林馮公祠內,有塊「流芳萬世」碑,上書:我渡瓊始祖定南知寨進勇公,宋末元初,由閩入瓊,始家澄之石石矍裡,繼遷於瓊,遷於臨,亦同邑而異都,不及悉載。這裡的馮進勇,系馮寶、冼夫人之第35世孫。儘管史書對冼夫人是否真正到過海南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歲月的演變,卻使冼夫人節成為海南最獨特最典型的民間節日,這其中,又以海口新坡的軍坡節在海南影響最大。在新坡,軍坡節被稱作「梁沙婆期」。
在冼夫人的故裡廣東電白山兜丁村,當地群眾至今仍傳說,冼夫人是在隋文帝仁壽初年,於巡視海南途中逝世的,後來才依照俚人的習俗歸葬娘家。
查閱澄邁縣文史辦即將定稿出版的《澄邁縣誌》時看到,該縣誌在人物傳略的古代名賢中寫道:隋仁壽二年(602年),80高齡的冼夫人巡視海南時,不幸患重病,於農曆1月18日在澄邁石石矍地方病逝。時值陰天下雨,風大浪高,一時無法將屍首運回故裡,故就地安葬在附近的富昌村富昌坡之地。傳說數年後,後裔派人來瓊清理,按俚人習俗,將遺骸運回娘家廣東電白縣山兜丁村安葬。遷出時,將其衣冠埋入原墓,培土成為衣冠冢。
今天石(石矍)村的村民,都以自己是馮寶、冼夫人的直系嫡孫而分外自豪,認為遍布海南島的馮氏後人,都肇始於被稱作「馮氏海南第一村」的石(石矍)村。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馮氏資料。
知曉馮氏天下事,敬請留意「中華馮氏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