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刀貳
於正的身上,總是籠罩著一層迷霧,讓人看不清他到底藏著怎樣的秘密。
他可以成為流量世界除王思聰外唯二生產話題的人,還懂得市場的生存之道,只做第二,更能了解觀眾內心的需求變化而去討好觀眾。
他,不在乎作品內容深度夠不夠,只在乎能不能為資本為自己賺到錢。經過十年的熱搜洗禮,他成為了黑紅第一人。
為何說於正學到了王思聰的精髓呢?
先來簡單了解下王思聰的「戰績」。
王思聰一回國就頂著富二代的身份,當時還是首富之子。隨後,他便開始了自身的「網紅」之旅。
首先是炮轟汪小菲大S婚禮、嘲笑張蘭、罵黃光裕、罵某知名主播。
其次是頻繁更換高顏值,低辨識度的女友,後面這些女友都成功地成為了「網紅」。如果沒有王思聰,她們可能都不會被大眾認識。
此外,王思聰得到網友認可的一年,大概便是2016年,這一年他沒有停歇過。
2月手撕朱聖禕,3月嘲諷春晚小品《喜樂街》,4月炮轟某易做假新聞,5月譏諷範冰冰、張馨予,7月找某平臺維權,8月炮轟芒果抄襲,12月諷刺於正。
因此,王思聰獲得了網友送上的「娛樂圈委」的稱呼。
如果說這些只是王思聰在娛樂圈的影響力,那麼他自帶話題的背後,還有他在商圈不俗的成績。
他曾擔任董事長的某投資公司,從最開始的5億元規模,短短兩三年漲到了30億,涉及的領域有網吧連鎖企業、高新技術生產企業、電影特效公司等等。
在他攪動風雲最厲害的2016年,曾有人給某一類股票命名「王思聰概念股」。
這些種種,誠然有他自帶的富二代身份,但是他真正能夠吸引到大眾關注的關鍵,還是因為他的打法很厲害。
親自下場,通過吸引眼球的事件積累人氣,然後得到流量的青睞,最後成為話題生產者。
上一個最新的例子。
昨晚10點多,王思聰評論了半藏深林,然後就上了熱搜,排在12位,熱度52萬。
然後,今早8點多,這條熱搜排到了熱搜第一,熱度275萬。
此外,隨著這條熱搜帶起來的,還有王思聰的一條回應發文,還有他評論的當事人劉陽也跟著上了熱搜。
這就是王思聰如今的影響力,隨便一個舉動,都能生產出幾個熱搜。
而這一套打法,用在於正身上也是適用的。
比如2011年《宮》播出後,於正親自下場,與觀眾互動討論劇情。
除了引導劇情討論方向之外,他還自身代入劇中,感慨地表示,「我覺得我就是《宮》裡的晴川,只是我身邊沒有八阿哥,人類都在為難人類,永遠都是這樣」。
又如2013年《笑傲江湖》播出後,於正在社交感慨,「我覺得我跟令狐衝很像,一路的曲折,又一路的幸運,永遠的樂觀,又止不住的悲傷」。
看到於正這些迷惑矯情的發文,網友分不清這是真實的於正還是演技上身的於正。
不管於正的行為如何迷惑,但是他親自下場的效果很好,除了自身幾百萬粉絲會關注到這些信息之外,經過他的傳播,只會讓更多人注意。
如果說前面的事情很多人忘記了,那麼說點時間近一點的。
於正的翻身作《延禧攻略》播出,他說,「做這部劇時感覺魏瓔珞是我本人」。
此外,光這一部戲,他都能變著花樣生產出多個話題。
當初這部劇播出時,於正的社交帳號頭像是「魏瓔珞」,這能保證他的粉絲注意到。
隨後,待劇情播到魏瓔珞與傅恆的感情戲時,於正把頭像換掉了,換成了網友創作的傅瓔CP圖。他還熱情地跟網友討論,會考慮再拍一部「傅瓔」為主角的劇(至今還沒開始)。
於正的這個舉動,惹惱了「利落CP」(弘曆魏瓔珞),導致一些這對CP的粉絲跑到他的社交帳號下留言罵他,「為了捧自家藝人胡亂炒作」。
於正見到話題吵起來了,馬上順應「民心」,換成了弘曆與魏瓔珞的照片做頭像。
這又導致了另外一個結果,傅瓔CP粉不爽了,然後兩方CP粉就在於正的發文下持續的爭吵。
這種結果,就是於正想要的,也是他由衷喜歡的。
因此,於正公認的一個稱呼「戲精本精」就是這麼得來的。
而於正除了在社交上親自下場生產話題之外,他會經常向外界宣傳自身劇作的高投入,以此來引起大眾的注意。
比如曾經號稱投資一億的《笑傲江湖》,實際只有六千萬,又如投資五千萬的《美人心計》,實際不到兩千萬。
以上的種種,可以看得出於正在生產話題上面,已經不輸於王思聰。
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自身下場,帶動話題,吸引流量,最後成為話題生產者。
為什麼抄的總比原創的成績好?這個千古難題至今無解。
於正也不知道原因,但是他懂得了如何借鑑那些優秀劇作的核心元素。
「學得像」,是於正的生存之道。
「我不做第一個,我都是第二個。看風向,不能冒險。」
2005年,港劇《金枝欲孽》紅遍全國。
於正在察覺到宮鬥劇火爆之後,便快速創作了《大清後宮》。這部劇的宣傳噱頭,便是「內地版《金枝欲孽》」。該劇播出後,確實奪得各地收視之冠。
而這部劇,也讓於正被指責涉嫌抄襲《金枝欲孽》和《大長今》。
當時他是這麼回應的:「我當初創作時就將《大清後宮》定位為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囊括了《金枝欲孽》《大長今》《冬季戀歌》等經典作品的成功之處,目的就是挑戰《金枝欲孽》創造的收視奇蹟。」
從這裡開始,於正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不僅創作速度提升到一年3部劇,還能以敏銳的嗅覺發現哪些類型是觀眾喜歡的,並且搶在同類劇之前上映。
2008年,《母儀天下》播出,好評一片。在那個時期小熒幕上的古裝劇基本都是《大漢天子》一類的正劇,以女性為主的古裝劇很少。
出于敏銳的嗅覺,於正緊跟著就製作了《美人心計》。該劇憑藉原著合乎邏輯的故事與演員精彩的演繹,讓於正的作品得到了肯定。播出後,該劇在幾家上星頻道播出,獲得了9.6的收視率。
2010年,漢朝穿越劇《神話》火了,同題材穿越劇的《步步驚心》也在開始拍攝。於正就加快了《宮》的拍攝,趕在《步步驚心》之前播出,馬上爆紅。
因為清穿劇是第一次搬上小熒幕,觀眾對於此類題材非常期待,加上同期還有《步步驚心》跟著宣傳,於正的搶先上映,就如酸梅止渴一樣,早點吃到嘴裡的迫切,不會管梅子是否有多酸。
除此之外,當年《甄嬛傳》爆火之後,該劇原作者另一部《如懿傳》也被高價拍下翻拍。這種跟風的潮流,於正永遠不會缺席。很快,於正推出了同樣以乾隆後宮為主的《延禧攻略》,並搶在《如懿傳》前製作完成,率先上線。
於正的這種行為,一直都被吐槽為抄襲,或者說是「山寨貨」。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收視率不錯,但是也因為作品產出快,劇中的劇情拼湊太多網絡流行橋段,從而被黑。
但是從最終結果來看,不得不說於正懂得如何生存下去,並且還能壯大自身。
於正除了會「聽風辨位」之外,他還和很多電視臺、投資方關係不錯,經常可以得到一些項目的創意與概要。之後,他就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來用。
此外,一般的影視公司找演員合作,都會把劇本前五集給演員看,於正在知道這些消息後,還會找這些演員借閱劇本。
在每個行業,消息永遠都是最寶貴的,於正除了自身會「聽風辨位」之外,還會了解自己行業最新的一些風向,然後根據各種消息來判斷哪些內容是當下觀眾喜歡的,哪些是主流。
在學會生存之外,於正還會討好觀眾。
於正除了人設一直存在爭議之外,他的劇也是黑紅參半。
他的《美人心計》開始製作的時候,要求只有一個,「好看」。
為了好看,於正以行業最貴的價格聘請了服裝、美術、造型。他還把《畫皮》獲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的吳寶玲請了過來。
「我告訴她,就根據《畫皮》的造成打造,要明亮的色彩」。
除了服道化之外,於正還認為臉熟與貌美的演員會讓觀眾的目光滯留。
所以,於正讓後期一幀幀地修掉男主臉上的皺紋,還把女演員的膚色增白。
「女的要青春靚麗,男的要陽光帥氣」。「我們會看社交粉絲數量,和熱搜排行榜來判斷他們的人氣」。
這些,都是觀眾愛看的,畢竟對於美好的事物,每個人都不會討厭。
於正的戲大部分的受眾還是以年輕人居多,所以他能夠依託湖南T成名,實現雙贏。
從《宮》開始,於正一直都是與湖南T合作,當時他接連製作的十幾部作品,有一大半都在這個全國收視前列、年輕觀眾最多的衛視播出,多部都為收視率第一。
為什麼收視率那麼高?
曾有業內人分析,因為低齡觀眾的社會經歷偏少,對人間世態的接觸與思考也少,他們對於夢幻、虛幻的東西有美好的憧憬,但對這個世界的歷史與未來,思辨的能力比較不夠。
所以,於正的戲在「好看」上面吸引年輕觀眾,為了這些觀眾的喜好,他可以花很多金錢精力去儘可能做到完美,以此來討好觀眾。
但是也因為作品深度不夠,劇情經不起太多推敲,導致他的戲一直處在紅黑參半的位置。
於正除了做好這些表面化「好看」之外,他還能根據社會需求,把握到觀眾群體內在的變化。
他經常觀看各大小說平臺,研究點擊率高的小說類別,了解讀者愛看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把一些能夠用到的流行元素拼湊到自己的作品裡。
比如「女尊」一類流行元素,這類題材有兩個基本特點。
一是來自男性為尊的某時空穿越到女性為尊的虛構時空,以男女地位反差帶來的戲劇效果。
另一個是基於現代男女平等的世界觀、愛情觀,在女尊世界中的行為引起了強烈反差,這種反差往往帶來極大的人格魅力,會吸引到很多異性。
這種流行元素,於正的《笑傲江湖》與《宮》裡面都有展現。
當年於正還這樣說:「為什麼我的《笑傲江湖》播得好,是我把現在的價值觀放進去了。就是年輕人喜歡的女尊,這是最貼近人的東西,而且是正能量。」
儘管於正當初還被張紀中炮轟,但是並不影響他繼續融入觀眾愛看的內容。
除了早幾年的女尊流行之外,大女主在近幾年也開始流行起來。
於正的《延禧攻略》就很好融入了這一流行元素。
以往的宮鬥劇套路很多人都看膩歪了,如「我不想進宮但最終進了宮」「我不想被皇上寵愛但皇上偏偏愛我」「我不想害人但她們逼我動手」。
這種女主養成系列,劇情太過拖沓,特別是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還讓觀眾看這些善良軟弱的女主,都不會有太好的收視率。
畢竟平日裡上班「累成狗」,晚上回來還要看女主被欺壓被羞辱,心裡憋得氣怎麼能發洩出來呢?
但是一看《延禧攻略》的劇情,簡直爽歪歪啊。
女主魏瓔珞,天生脾氣暴躁,非常不好惹,誰要是敢唧唧歪歪,她直接以兩集幹掉一個反派的節奏前進。
她沒有養成系女主的受氣習慣,也不矯情憨傻,直白點就是開掛了,編劇給她開了金手指。
這些劇情經不起推敲重要嗎?不重要,對于于正與投資方來說,能夠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於正如今也嘗到不重視內容的苦果了,《延禧攻略》《如懿傳》被下架了,曝出的原因還是因為題材問題,相關部門發文要整頓。
於正經常被批涉嫌抄襲,他曾引用了一位著名文學家的故事來解釋自己的「抄襲」:
「但有一天我看到林語堂的筆記,林語堂說他想翻譯紅樓夢沒有翻譯成功,他就照著紅樓夢的框架翻譯了京華煙雲。那個時候你就在想,大千世界的故事就這麼多,沒有什麼新意的,關鍵是你要傳達的感覺是對的。我覺得人物好看是真的,故事都是一樣,所有的戲別人都寫過了,無非生老病死,這個桎梏一旦脫開了,我的創作就順利了很多。」
他還認為,汲取他人的創作進行「再創造」和「借鑑」,不是問題。
於正在經過當年與瓊瑤的官司之後,他已經不在乎外界對他的看法了。無論是褒是貶,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傷大雅的。
就如他的生存之道,只做第二。
只要潮流出現了,他就會以敏銳的嗅覺發現,然後動用一切可以了解消息的渠道探知具體情形,最後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作品。
因此,不管大眾怎麼吐槽,怎麼讚美,於正還是於正,他的「紅黑學」別人學不會,也學不來。
最後,如果仔細回看於正的前半生,會發現他過得很孤獨。
幾年前,於正在酒吧被演員沈泰怒打。之後,他發了一篇第三人稱的微博:「他抬眼看周圍一圈,那些人哪個沒受過他的恩惠,沾過他的光?如今臨了大難,身邊竟連一個人也沒有……」
看完記得關注@文刀貳 不求打賞,只求轉發加點讚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