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爽子
暑期檔來臨,都市情感劇、青春劇等諸多劇集的扎堆播出,使得這個向來有著「兵家必爭之地」的黃金檔期格外熱絡。其中,青春少年成長熱血劇《大宋少年志》的表現尤為亮眼。豆瓣開分即達7.6的評分,已讓該劇躋身上半年國產劇口碑的第一梯隊,在本周整體劇集已經更新過半的情況下,豆瓣評分更是攀升至7.8的高分成績。此外,#大宋少年志#微博話題也已達84.7萬討論量,8.7億閱讀量,B站同人視頻播放量最高近30萬,更是足見廣大年輕觀眾對其的關注與喜愛。
從劇集播出伊始,《大宋少年志》中個性鮮明、萌點滿滿的人物群像就吸引大量觀眾。而隨著該劇的持續熱播,人物的成長縱深逐漸顯現,觀眾已經依稀能夠看出,每一個人物背後都代表著與父輩的某種關係,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他們的成長路徑和人物弧光。
大宋少年群像憑何圈粉無數?
先說男主元仲辛,作為元家庶子,原為太學裡的下等外宿生,早年間生長在市井中的經歷,令他不得不成長為一個自我防禦機制很強的人。每次面對危險和痛苦,他都能夠若無其事,實際上內心早已將自己的處境和對策盤算了好幾遍。由於早年的經歷,元仲辛深知世間險惡,偶爾的抖機靈使他市井小民機敏狡黠的形象十分討喜;不過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熱血少年的果敢剛毅也能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相比元仲辛,王寬可謂是最標準意義上的謙謙君子。這個被稱作麒麟子的儒雅少年,心思縝密,有極強的原則性,是「君子如玉」這四個字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王寬更是一位明智正直的學霸,無時無刻不在追求知行合一。王寬的格局和抱負明顯高於旁人,令他知曉一切人情世故中的套路,但卻能守住底線,「我能看得清局勢,依舊不服」 「就算黑暗裡行事,心裡也該有光才對」等金句擲常常地有聲。當然,在必要的時候,他堅守原則的方式也會讓人出乎意料,遊說細封雲的那一段,一番話下來,雖然沒有一句假話但卻句句都在把對方帶向自己期望的路線,讓人驚掉下巴。
身為皇親貴胄的趙簡,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裡的反叛少女。她美貌聰慧機敏,稱得上天之驕女,在那個男權思想佔絕對主流的社會中,天資聰穎的她,自信,大氣,不屑於攀附男性生存。「走的是自己的路,求的是心中的道。」的宣言使趙簡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雖然性格強勢倔強,「俠」氣十足,面對命運敢於抗爭。但同樣地,她也細膩纖柔,第一集裡的舞女扮相極為驚豔,在牢城營中對刺繡衣飾的了如指掌,都彰顯了她內心的「女兒情懷」。
不同於前幾位的冷靜睿智,殿前太尉韋卓然的親生兒子韋衙內,或許是七齋小團隊中唯一一個「拖後腿」的了,紈絝子弟的外表讓他總給人一種仗勢欺人的公子哥印象。但與外在不相符的是,真實的他卻是懵懂和可愛的。在第七齋的內部評議中,面臨執意要投自己出局的薛映,他一開始大為光火,但在了解了薛映退無可退的處境之後又能馬上體諒,並和他成為朋友。當他看見薛映的父母被惡霸欺負時,還會立即出面打抱不平。
軍戶子弟出身的薛映,既自卑敏感,同時也有幾分狠辣,在加入秘閣後,才第一次交上了朋友,而其中居然就包括那個看上去和他完全處於兩個世界的韋衙內,兩人之間的組合被觀眾稱為「沒頭腦與不高興」,儼然是一對相愛相殺的活寶,內心一樣的澄澈純潔,毫無心機。
當然,同樣內心澄澈的還有裴景,這位渤海遺民的後代是個十足的治癒系少女,純真善良的她如同一塊璞玉,在大宋秘閣的雕琢之下,有待展現其真正的光澤。
成長的路徑,
少年們與父輩之間的故事如何書寫?
「成長」是少年時代天然的關鍵詞,如何解讀成長二字背後的內涵,決定了一部少年傳奇在精彩之外深度與高度。《大宋少年志》的亮眼之處在於,它並未將成長描繪成一場由弱變強的、單向的「打怪升級」之路,而是將它詮釋為與父輩的一場命中注定的告別。劇中每一名少年的獨特個性背後,都是一種與父輩的告別方式。他們如何面對、如何理解父輩的內心世界,決定了他們各自的成長路徑與人物性格。
以元仲辛為例,在他的成長中,父親是長期處於「缺席」狀態的,代替這一角色的則是兄長元伯鰭。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他對兄長多了幾分發自內心的溫情,少了幾分秩序井然的敬畏,但同時也讓他難以從理性上理解父兄一輩承擔的責任。正是這份出乎感性、止乎感性的愛,成為元仲辛成長的起點。在第七齋的歷練中,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命運與家國天下之間的息息相關,也逐漸理解了兄長不惜一切也要堅守的價值所在。對元仲辛來說,成長就是一場在精神上接近、到達乃至超越父輩的旅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對現實、對自我的認知都從懵懂走向明晰。
與元仲辛不同,趙簡和王寬從一開始便理解甚至認同父輩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應當如何在此基礎上,堅持自己的主見不斷前行,才是成長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趙簡的滿腔抱負和一身本事,乃至加入秘閣的機會,都是父親趙王爺教育的結果,她自己也深深感激父親的教導。然而,當這份感激逐漸變成束縛,趙簡也不得不做出抉擇。
對王寬而言,書香門第的出身讓他得以學習聖人之道,也養成了他持身守正的性格。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份性格與父輩的要求之間愈發矛盾,他不願成為家族的繼承人,更不願放棄與第七齋少年們建立起的生死情誼。在這種情況下,他將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堅守心中的一點光芒,成為未來劇情中這一人物的重要看點。
韋衙內和薛映這對難兄難弟,雖然出身背景上南轅北轍,但與父輩的關係處理上,卻擁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均是從疏離到逐漸理解父輩的苦衷,從而實現成長。薛映一開始便嫌棄父母的軟弱,其對父母的叛逆甚至到了鄙夷的程度。但在車行炮圖紙一案中,薛映見識了父親身負的絕世武功,理解了父母並不是懦弱膽小,而是為了保護摯愛親人而深藏不露,那一刻,薛映才放下了心裡的執念實現了成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韋衙內一開始與所有富二代並無二致,認為韋太尉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可言,對父親內心承擔了怎樣的國家責任更是毫無興趣。但當他看到韋太尉為了國家而自願被放逐,他才真正開始在精神層面上與父親站在一起,開始理解自己的父親。
「成長是一個與父輩告別的過程」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在《大宋少年志》的故事開始,各位少年中有人幸運,也有人不幸。他們來自不同的階層,不僅性格各異,各自的成長軌跡也都不同。但隨著故事的發展,他們最終都通過與父輩的告別,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成長。
正如本周最新更新的劇情中,趙簡深陷險境,卻義無反顧,即使面對中毒瀕死的絕境,臉上顯露的也只有一絲淡然。耳邊猶在的是她叩別父親的所言:「世間萬物阻我,不死便不屈。」在與父親告別後,趙簡遵從心中所想,憑藉著不輸男兒的果敢和勇氣,一路勇往直前。
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大宋少年志》的故事雖然極具傳奇性,但對這一過程的呈現和刻畫卻非常真實,世間所有少年或早或晚,每個人都需要與父輩告別,而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和心態走完這一程,則體現著每個人對生活的思考。從元仲辛,趙簡,薛映,王寬,韋衙內,裴景的成長之路上,每個觀眾都能發現自己的過往,並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們之所以能夠被《大宋少年志》的故事感動,其根本原因或許正在於此。
點擊圖片連結查看往期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