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和預防醫學、保健醫學、臨床醫學並成為四大醫學。將傳統醫學與現代康復結合發展起來的蒙醫康復醫學,是一片方興末艾的新興領域,在這片醫療熱土,有一位默默的耕耘者,更是蒙醫康復事業的追夢人,她25年如一日,全心傾注於蒙醫蒙藥康復事業中,為蒙醫藥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如今,她帶領團隊正在蒙醫康復事業這片全新領域探索、努力著,用一顆醫者仁心憑著專業的醫術,砥礪前行,總結出一套技術應用合理、臨床療效突出的康復治療模式,為更多的患者服務,她就是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如意分院蒙醫康復科主任烏蘭圖雅。
讓蒙醫康復惠及更多人
康復科,總讓人不禁聯想到癱瘓、殘疾……這裡像個意外收集地,腦梗、腦出血、車禍……被「意外」擊中的人,命運被徹底改寫,而後在此聚集。
在內蒙古,每年有大量患者需要做康復治療、減除病痛,他們需要被關注被呵護,需要找到一個好的醫療場所和系統性的治療手段而儘快康復, 而作為新興學科建設重點的蒙醫康復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
作為醫院重點科室蒙醫康復科,承擔起蒙醫傳統療術與現代康復結合,提升醫院的整體水平,促進了蒙醫康復事業的有序發展的神聖使命。
踏進內蒙古康復醫院蒙醫康復科,走廊裡掛著滿滿的錦旗,撲面而來的是溫柔、治癒、堅強……這裡更像希望之城,重新學吐字、重新邁開腿……這些被「意外」擊中的人,因為康復治療,命運被再次改寫。
「魯大哥,抬起腿走,這幾天恢復得很好,真不錯!繼續加油!」「腦癱孩子王煒今天看上去很開心,蒙醫薩病綜合治療效果很好」 ……
每天早晨一上班,烏蘭圖雅總會走進康復治療室熱情地詢問各個住院患者的情況,即使在休息間隙,依舊不忘仔細觀察每位患者。
魯大哥,是年僅53歲的腦出血患者。來院就診前,短短一周時間內腦出血2次,發病以來一直在重症室昏迷,長達2個月。2次發病使他的上肢肢體功能全部喪失,靠家屬攙扶僅能站立一會兒,認知及語言方面也存在功能障礙,整個人顯得十分呆板木訥。
烏蘭圖雅根據治療經驗觀察到,魯大哥的康復過程相當漫長及艱難的,並且患者經濟情況差,醫院醫保系統暫時還沒有開通,影響了患者及家屬的治療積極性。
面對這種困難情況,烏蘭圖雅深知作為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盡職盡責,應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於是,她盡力將魯大哥收治於蒙醫康復科,制定了科室內「先治病、後付費」的惠民策略,幫助緩解了燃眉之急。
在治療期間,烏蘭圖雅為其他制定最佳方案,科室團隊精誠合作,通過近兩個月的蒙醫傳統療法結合現代康復治療技術,魯大哥的上肢肢體功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並可獨自行走,話也多了起來,吐字也清楚了,精神狀態與入院時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有時還放聲高歌一曲,他爽朗的笑聲感染了整個科室,也讓其他患者充滿了治癒的信心。家屬也看到了希望,更加積極配合我醫護人員,一天,魯大哥的妻子給烏蘭圖雅以及整個科室團隊送來一面錦旗,上寫:「醫德高尚暖人心,醫術精湛除病痛」。
神經康復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很多病人都因為接受不了身體的殘障,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情況,甚至有些會患上抑鬱症。所以,查房時,烏蘭圖雅不但要解決他們的病痛,還要注意他們精神、心理變化。輕的用勵志的語言去鼓勵他們重返社會、重返家庭。重的通過評估,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語言暗示、開導、藥物、針灸治療並用,促進其康復。
在烏蘭圖雅的帶領下,康復科團隊憑藉著精湛的醫術,締造了一個個奇蹟。他們通過系統的蒙醫藥康復醫療,逐漸消除了患者心理和功能障礙,逐漸恢復了他們的基本生活能力。對於患者來說,這無疑是生命的再一次綻放。
草原上的白衣天使
烏蘭圖雅出生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杜爾伯特大草原,父親在機關工作,母親是一名人民教師,好多同學都是純牧區來的,當時生活水平很低,缺醫少藥很普遍,因為貧困疾病導致有些同學輟學了,打那開始,從醫的種子根植在她的心中,她勵志要通過學醫改變農牧區缺醫少藥的狀況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烏蘭圖雅清楚地認識到,要想收穫,就必須努力付出,在她的發奮努力下,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烏蘭察布市重點高中,她的理想是報考醫學院校,成為一名草原上的白衣天使。
1991年,烏蘭圖雅順利考入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蒙醫系,學院在遠離家鄉幾百公裡通遼市,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一開始生活難以適應,非常想家,想家鄉牛羊肉,奶茶,想著從小被父母的疼愛呵護。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她盡力必須克服各種困難,在學醫道路上不斷攀登,不僅要啃讀太多的蒙醫古籍、經典著作,鑽研深奧的蒙醫藥理論,還要系統學習現代醫學的各個學科,從解剖生理學開始,同時掌握醫療系及蒙醫系兩個不同專業的全部課程。
在校期間,烏蘭圖雅不僅完成常規的課堂教學內容,課餘時間還一頭扎進圖書館,徜徉在蒙醫藥學浩瀚群書之中,如饑似渴地學習掌握醫學知識以及各類人文學科。由於成績優異,在校期間多次獲得了獎學金,被評為「三好學生」。
通過5年的學習和臨床實踐,烏蘭圖雅於199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被分配到蒙醫最高臨床、科研、教學機構——內蒙古中蒙醫院(蒙醫藥研究所)五療科工作。
烏蘭圖雅跟師臨床學習三年,經過努力探索,潛心研究蒙醫藥理論及傳統療術外治療法,幾年後終於小有成就,現在,烏蘭圖雅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贊巴拉道爾吉蒙醫溫針、火針技術」繼承人、蒙醫五療溫針流派傳承工作室第四代傳承人。
碩果纍纍的學科帶頭人
醫學追求無止境。繁忙的臨床工作並沒有使烏蘭圖雅放鬆對科研的不懈追求。在處理完臨床事務之餘,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科技創新的研究中。
她始終遵循「從臨床引發科研,讓科研回饋臨床」的原則,而不是盲目的「為學術而學術」。她搞科研完全與臨床工作緊密結合,一邊工作,一邊思考,力求使自己診治的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烏蘭圖雅時刻以一種開放的狀態學習掌握更多新鮮事物,堅持每年開展幾個新技術新項目。經過多年的努力,她被提拔為五療康復科副主任,2019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拔為全國蒙醫優秀人才,全國僅40名。
烏蘭圖雅應用所學的蒙醫藥知識總結臨床經驗,積極研發蒙藥新藥,吸收蒙醫經典著作精華,結合臨床實際,產生的經驗方「新黑蘇嘎烏日勒」已在國際蒙醫醫院生產,並應用於臨床,在治療腦血管病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新黑蘇嘎烏日勒對缺血性中風作用機理研究」課題中標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承擔帶教工作,經常為實習生、進修生、規培生講授蒙醫腦病基礎理論及臨床經驗。
由於成績突出,2002年烏蘭圖雅晉升為主治醫師,200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14年晉升為主任醫師。2017年被遴選為第六批全國名老蒙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師於自治區唯一的國家名醫阿古拉老師,全面系統的繼承了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
烏蘭圖雅潛心研究醫學科學,不斷提升學術水平,在傳承創新蒙醫藥鄰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隨著科研的進展,論文的發表也水到渠成。多年來,她在北大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行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主持完成了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專項課題、衛計委課題等多項,在研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課題,完成的課題獲內蒙古科技廳科技成果登記2項,獲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參編出版醫學著作3部,編寫了蒙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錄製了《蒙醫針刺療法治療頸椎病》《蒙醫金針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蒙醫灸療治療失眠症》等3項適宜技術,已向全區各級蒙醫醫院推廣使用。
烏蘭圖雅集各種榮譽於一身,她為內蒙古國際蒙醫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當選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內蒙古醫科大學臨床教學教師,2018年當選為內蒙古民族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20年當選為內蒙古醫科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呼和浩特市名老蒙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
烏蘭圖雅還是《中國蒙醫藥》雜誌編委,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內蒙古考區實踐技能考試考官,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康復分會副會長兼執行秘書長、外治療法分會秘書長、腦病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醫學會疼痛康復專業委員會運動康復學組常委,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健康科普分會常務理事,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第三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內蒙古自治區醫學會第五屆醫療事故技術專家庫成員及第三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專家庫成員。
讓蒙醫藥走向更加寬廣的舞臺
2019年11月,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與自治區總工會合作成立內蒙古康復醫院,烏蘭圖雅受醫院委派,在康復醫院創建特色重點專科蒙醫康復科,並被提拔為蒙醫康復科主任,學科帶頭人。
內蒙古康復醫院辦院方向是打造自治區一流的康復醫學中心,蒙醫康復科作為院重點科室,烏蘭圖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神聖。為了使科室工作儘快邁入正軌,她帶領團隊挖掘蒙醫康覆核心技術,與現代康復相結合,發展創新了蒙醫康復關鍵核心技術,並應用於臨床上。
目前,內蒙古康復醫院蒙醫康復科是內蒙古地區規模最大的以蒙醫傳統療法同現代康復技術相結合的特色科室。現已成為集醫療、科研、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康復醫學科,擁有先進的設備及康複診療模式。
烏蘭圖雅十分注重團隊協作,她積極帶領全科人員發揮蒙醫五療、康復專業優勢,認真探索蒙醫藥療術與現代康復醫學結合路子,研究治療偏癱和頸肩腰腿痛蒙醫外治療法的技術及理論 ,摸索群眾歡迎的臨床路徑與特色診療,打造出以神經康復、運動康復、骨科康復為特色的全方位發展的品牌科室。
烏蘭圖雅臨床工作25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蒙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傳承、創新、發展了蒙醫康復技術,尤其是創造發明了獨特的針法—氣血白脈調控針,曾為很多急慢性頸肩腰腿痛患者解除病痛,運用氣血白脈調控針,對運動創傷後、骨科術後康復,急性肌肉韌帶扭傷,慢性肌肉肌腱勞損等運動損傷領域中發揮著神奇的作用。
烏蘭圖雅所引領的運動康復系統性研究實踐極大地推動了蒙醫康復的整體發展。作為蒙醫康復學科帶頭人的烏蘭圖雅正懷揣夢想,就象一匹永不停歇的駿馬馳騁在他所摯愛事業的廣袤草原,譜寫著一曲曲生命的讚歌。(武峰)
[責任編輯: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