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功的魔術背後,都有一整套精心設計的原理,而且這些原理可以被廣泛地應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魔術」策略影響他人,或者避免被別人引導呢?
來源:湛廬文化(微信號:cheerspublishing)近年來什麼都想嘗試就是不想好好寫歌的周杰倫,參與了3月上線的綜藝節目《週遊記》。周董不愧是周董,就算在一個旅遊節目裡,依然大秀自己最愛的魔術、籃球和奶茶撞球。周杰倫對魔術的熱愛大家有目共睹,他不僅走到哪裡、上什麼節目都要變魔術,還為魔術寫歌,甚至跑去參演了《驚天魔盜團2》,在片中扮演了一位魔術道具店老闆。為什麼魔術如此令人痴迷?因為魔術是一種專注於控制的古老藝術,是一股「操控人心的力量」。《驚天魔盜團》系列電影貢獻了令人驚嘆的奇觀。令人印象深刻的《驚天魔盜團1》開場,傑西·艾森伯格飾演的魔術師在芝加哥街頭的人群面前表演了一個魔術。艾森伯格直視著鏡頭洗一副紙牌,他請人群中的一個女孩代表觀眾選擇一張牌。女孩選了一張方塊 7,而且剛巧,觀看電影的所有人都選擇了方塊 7。接著,當艾森伯格將整副紙牌丟向空中時,他身後一棟高樓的整個外觀立面用燈光打出了一張很大的方塊 7 的圖案!觀眾看得目瞪口呆,他們感到不解:他怎麼可能知道我會選哪張牌?其實,這個魔術的奧秘就在於觀眾能自由選擇。魔術師使用各種技巧引導觀眾的想法和決定,將結果導向一個預定的選擇,但只有當觀眾相信真的是自己做出了選擇並控制了結果時,才能達到魔術師預期的效果。換句話說,魔術師的目的是說服觀眾,讓觀眾以為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但實際上,他們的每個決定都處在魔術師的掌控之中。那麼,魔術師是如何引導觀眾做出選擇的呢?以一個簡單的紙牌魔術技巧為例:第一步:魔術師請一位觀眾在規定時間內,在桌上牌面朝下的4張牌中自由選擇一張牌,然後把它插回整副紙牌中。第二步:魔術師洗牌、切牌,將4張牌牌面朝下排成一列,請那位觀眾翻開其中一張。所有選擇都是這位觀眾自己做出的,但魔術師已經追蹤到了他一開始選的牌,並確定它就是4張牌中從觀眾那裡數的第二張,從而主導了結果。
事實上,在觀眾做出選擇之前,魔術師就已經為他設計好了選擇路徑:(1)觀眾不太可能選第一張牌,因為它明顯不是最佳選項;(2)魔術師把第三張和第四張牌放得剛好足夠遠,觀眾必須得向前彎一下身子才能拿到,這給他的選擇造成了麻煩;(3)而這時魔術師再稍微催促他快點做出決定,觀眾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第二張牌。
藉由改變觀眾的選擇環境或者前後脈絡,魔術師朝著自己設想的結果輕推了他一把,而觀眾會對結果大感驚訝,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完全是自由選擇的。
不只是魔術,現實生活中也處處存在用魔術策略引導他人行為的做法。美國一IT公司就把這一策略運用到員工管理之中。印孚瑟斯的員工每天都因通勤而精疲力竭,這對他們的工作和整體士氣產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後來,史丹佛大學教授巴拉吉·普拉巴哈卡來協助解決這個問題,他設計了一個自願參與的計劃,獎勵在尖峰時間之前打卡的員工,給予他們可以參加每周現金獎的抽獎點數。
他並沒有正面提出正在嘗試解決的潛在問題是什麼,也沒有告訴他們如何重新安排每日通勤方式,而只是給員工提供一個獎勵,聚焦於「提早上班」這個重點上,不管他們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結果,員工的打卡的積極度和士氣真的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這位領導化身魔術師,刻意引導員工做出他想要的選擇。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只要讓對方以為有選擇的自由,將被動選擇轉化為主動選擇,就能讓對方的配合率大幅上升。生活中,商場、網店的限時促銷活動也充分體現了魔術的「選擇暗示」策略,刺激消費者排除相互矛盾、分散注意力的因素,促使他們儘快做出「購買」的選擇。每一個成功的魔術背後,都有一整套精心設計的原理,而且這些原理可以被廣泛地應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那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魔術」策略影響他人,或者避免被別人引導呢?
即使不知道鄺大衛,你一定也知道文章開頭提到的《驚天魔盜團》。
電影中出現的大量令人驚豔的魔術便是鄺大衛的傑作,他憑藉讓無數觀眾驚呼連連的魔術操作技巧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魔術大師,不止如此,他還陸續擔任了《模仿遊戲》《碟中諜5:神秘國度》《蟻人2》《盲點》等電影、電視劇的顧問,十分擅長在電影和電視中操縱人心。
作為魔術師,他總是搶先觀眾一步、兩步、三步,甚至四步,他知道觀眾會注意什麼,會忽視什麼。在他看來,魔術是一種深層的人類心理機制,能運用魔術力量的人都是善於運用洞察力與影響力的大師。鄺大衛在其新書《徵服》中提煉並拆解了魔術的7個核心策略,讓人們可以用這些策略來輕鬆影響他人、引導他人的行為,更高效地推廣自己的創意、產品、技能等。從FBI談判專家到社群網絡專家,從科技行業到各種企業的執行長,各行各業都存在優秀的「魔術師」。無論是想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推銷創意和產品、管理團隊,還是想在生活中獲得他人的認可,都需要學會影響他人的策略,讓他人跟著自己的節奏走。
《徵服:好萊塢魔術大師教你如何贏得客戶》
作者:[加]鄺大衛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策略1 知覺落差:找到並利用觀眾所看到的和所相信的之間的知覺落差。策略2 信息裝載:按照步驟和要求做好完全的準備,明白信息要挖掘到什麼程度。策略3 設計故事:為產品打造相關的故事並通過實踐故事的方式講述故事。策略4 刻意引導: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不同形似的錯誤引導。策略5 選擇暗示:永遠都要讓對方以為自己可以自由選擇並藉此影響他們。策略6 習慣脫軌:學會運用習慣、模式和對方的預期心理。策略7 安全退路:學會準備Plan B甚至Plan C。
▨ 最成功的影響他人的方式,就是讓對方「主動」選擇
2000年,兩位行為科學家進行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在試驗中,年輕人到購物中心,隨機在逛街的人群中挑選人並向他們提出兩種請求。年輕人對隨機挑選的第一組人說:「不好意思,請問能不能給我一點零錢讓我去坐公交車?」結果只有10%的人會給他零錢。然後,年輕人對隨機挑選的第二組人說了同樣的話,但最後加了一句:「不過,你可以自己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僅僅是簡單告知對方擁有選擇的自由,年輕人從陌生人手上拿到錢的成功率就提升到了47.5%。兩年後,兩位科學家又將實驗中向陌生人要零錢,改為請陌生人填寫一份調查問卷。這次的結果顯示,相比於沒有暗示的情況,給出暗示後陌生人配合的概率上升了15%。這一實驗所說明的就是「選擇暗示」的策略。當人們被告知自己是自由的,他們就會變得更願意合作,更隨和親切,更慷慨大方。了解了「選擇暗示」策略,你現在明白為什麼雙11、618大促「限時折扣+優惠券」的刺激下,每年都能掀起購物狂歡的原因了吧?商家通過強迫選擇,替代選擇法,讓消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範圍內,從而做出他們想要的行為。「直播一哥」李佳琦的文案向來被作為業界的典範,直播受到時長的限制,如何才能在短短幾分鐘內介紹好這款產品並讓顧客下單購買呢?李佳琦選擇把重心放在了文案、故事而不是產品的性能和成分上,在他的文案引導下,觀看直播的用戶們紛紛自願跳入「OMG!買它!」的陷阱之中。(這支口紅給人的感覺就是)甄嬛上位以後回頭一笑,對著那些人說「老娘贏了」。當顧客聽到這些話的時候,聽的是文案嗎?不是,聽的是故事。
故事賦予「口紅」畫面感,彷佛只要塗上這支口紅,每個女生都是佳琦口中的女神。鄺大衛在《徵服》中這樣描述故事對於魔術的重要性:「故事性不強的魔術,就像沒加糖的蛋糕。故事是撩撥並滿足觀眾情感的要素,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從表演者的表演過程中獲得仿佛親身經歷般的體驗。」他曾通過反向設計故事情節,甚至成功騙過了好萊塢導演。2014年,好萊塢導演艾德格·萊特邀請鄺大衛去他家,教他「魔術師是怎麼想的」。於是,鄺大衛與他的魔術師好友布萊克·佛格特一起進行準備。表演那邊,鄺大衛他們遲到了15分鐘才到萊特家,並為沒有順利找到地方而道歉,接著,他們在客廳進行了一系列魔術表演。然後聊了一下魔術的欺騙和詐騙術之間的異同點,便開始收尾。之後,萊特請他們再變一個魔術。鄺大衛說,「我們最好的招數幾乎已經用盡了,不過如果在戶外,也許我們可以再變一個試試」。結果萊特決定到後院去,於是鄺大衛他們在草坪邊,請賴特隨便指一張牌並選一處地方,結果在地表10公分以下果然挖出了同樣的這張牌。最後,鄺大衛向賴特公開了這個魔術的秘密,那就是他們反向設計了這個發現和故事,在這之前他們就去賴特家的後院埋下了不同的紙牌,並故意遲到、讓賴特提出再變一個魔術,最後營造出「不可能」的結果。先預想最後意外的結局,然後將順序往回推,選擇並製作需要的道具來製造這個效果,他充分利用了故事給魔術帶來的附加值,人為產生「意外」的最佳效果。在《徵服》這本書中,鄺大衛揭下了「商業魔術師」的面具:提醒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為故事買單的真相。鄺大衛將魔術背後的秘密與心理學知識、商業敏銳性相融合,提供了一套拿來就能用的方法和實踐案例,讓讀者可以通過這些策略強化自己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輕鬆影響並引導他人的行為。如果你正好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喜歡魔術帶來的奇幻和驚喜,幻想能擁有「魔術」這種掌控人心的魔力,不妨讀讀這本書。
新智囊公眾號聚焦在「如何以創業的精神做創新;怎樣用創新的視角做創業」這項事業,為未來的商業領袖們打造「共同學習的平臺」。我們和讀者們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幹明白(行)、說明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