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夫婦照顧無血緣奶奶21年 孝老家風傳子女

2021-01-17 大眾網

   原標題:無血緣奶奶 他倆照顧21年

   膠南街道五旬夫婦王召友和王正玲照料老人無微不至 被評為當地「身邊好人」

   早報訊夫妻倆的上班時間總是錯開,只為家中92歲的奶奶24小時都要有人照顧;即便已出嫁,女兒隔幾日也要蒸上一鍋包子送來,只為老奶奶喜歡吃……誰能想到,在黃島區膠南街道蘭西村,王召友和王正玲一家無微不至照顧了21年的奶奶,竟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 21年,一段漫長的人生,王正玲一家用自己的行動完美地詮釋了人世間最平凡、卻也最偉大的愛。近日,王正玲夫婦被評為黃島區膠南街道一季度 「身邊好人」。昨天,記者走進這個普通的家庭,見證了夫妻倆照顧老人的溫馨一幕幕。

   公婆遺囑 夫婦倆接過重擔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王正玲家時,53歲的王正玲正在廚房裡忙活著,雖說此時並不是飯點,但因92歲的奶奶需要少食多餐,所以在這個家裡每天除了早中午三頓飯,王正玲還要不時單獨做點兒小菜給老人吃。 「每天夜裡,奶奶也要起來吃點飯,我也給備著熱包子。 」王正玲說。

   王正玲口中的奶奶並不是親奶奶,而是她公婆的嬸子。 「1987年,我嫁過來時,奶奶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婆婆在世時,對奶奶特別好,一日三餐做飯,晚上暖手暖腳。1996年,婆婆臨去世時就囑咐我倆說,一定要照顧好奶奶。 」王正玲說,這給她和丈夫也帶來很大的觸動,一直記著這句話。「2001年,由於工作原因,我們從膠河搬來這裡,奶奶也跟著我們搬了過來,還是住在一個院裡。 」

   做飯按摩 照顧老人21載

   「來,擦擦臉!」王正玲伺候奶奶吃罷飯後,便端來熱水為她擦臉、洗手,鋪上新的尿墊和床褥,再和丈夫合力將奶奶抱上輪椅,「2013年,奶奶下炕時摔了一下腿,之後就只能臥床休養。 」王正玲告訴記者,但自己和丈夫知道奶奶喜歡熱鬧,得空就推著奶奶在村裡四處逛逛。「尤其是好天氣的時候,推著她看看花,和人拉拉呱。 」

   在王正玲心裡,她早已將老人當成自己的親奶奶,她還記得,在摔著腿不久後,奶奶又由於高血壓暈倒在家,由於沒有輪椅,她就背著奶奶趕往醫院,穿梭於兩三棟樓間,來回做檢查,直到等奶奶住上院,王正玲才意識到雙腳早已磨起泡。

   為了家中24小時都有人,王正玲和王召友輪流上班。為更好、更快地照顧奶奶,她將客廳收拾出來,讓奶奶住在這裡,並特地安上了暖氣片。 「這樣奶奶只要一有動靜,東西屋都能聽到,有啥事,我們也能儘快過來。 」王正玲說。如今老人已過耄耋之年,而夫妻二人的照顧卻未見絲毫懈怠。

   耳濡目染 孝老家風傳子女

   在王正玲夫婦倆的帶動下,他們的兒女也把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當成親老奶奶孝順。王正玲的女兒王雪早已出嫁,但知道老奶奶喜歡吃包子,便隔幾天就送過來;兒子在外地上大學,每次打電話總要問問老奶奶的身體,放假回家也總要推著老奶奶到處走走…… 「從我記事起,只要吃雞,兩隻雞腿總要留給老奶奶,我和我弟都沒這待遇。 」王雪說:「這可能就是我家的家風吧,我奶奶、我爸媽都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

   在採訪中,雖然老人王管氏年事已高,聽不太清記者的話,但當她了解來意後,眼角溼潤了。「我不能動彈了,他們端屎端尿的,還要洗、還要漿的,還怕我穿的髒了,怕我在家悶,就和我拉呱,這樣的孫子、孫媳,找不到啊!」王管氏斷斷續續地對記者說。

   善舉感人 鄰居豎起大拇指

   王正玲一家的善良、孝順也讓街坊鄰居紛紛豎起大拇指。「她家剛搬來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老人是她親奶奶,後來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一家人任勞任怨的,不嫌髒不嫌累,天天這樣伺候,就是自己的親孫子、孫女也不一定能做到啊。 」提起王正玲一家,鄰居王安霞不住誇讚。 「這就是孝老愛親的家風,兩口子和兒女都這麼孝順,一輩輩傳下來的。」鄰居曾凡翠也豎起大拇指道,她和王正玲一起參加了村裡的文藝隊伍。「每次來找她,她不是給老人捏胳膊,就是洗尿布、做飯,這樣的堅持不容易啊!」

   很多人誇讚王正玲一家,不過也會有人說她「傻」,或質疑他倆這麼多年照顧一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也不知圖的啥。面對別人的誇讚和不理解,王正玲夫婦倆說:「孝敬老人不是中華美德嘛,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我覺得這沒什麼,沒有什麼委屈。誰都有老的時候,咱就應該用自己的親身行動,給孩子做個榜樣。」(記者 趙玉勳 通訊員 李玉華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大孝赤子,他背著奶奶上大學守候30年
    他叫張義波,宜昌市秭歸縣連營村有一位大孝赤子,名叫張義波,昔日他背著奶奶上大學,今朝卻回村反哺鄉村。22年前,張一波的父母相繼去世,奶奶也成了這個大山孩子唯一的依靠,奶奶非常疼愛他,張義波從上小學開始,一邊用功讀書,一邊照顧患有嚴重風溼病的奶奶大學期間,張義波背著奶奶上大學,一個人在學校附近找了四份兼職,這一舉動感動了全校的師生,學校專門為祖孫倆人,騰出了一間免費的宿舍,為了回報社會,張義波組建了義務家教室,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免費家教
  • 2020年最美伊川人候選人事跡展播——羅曉珍:孝老愛親好媳婦
    2020年最美伊川人候選人事跡展播——羅曉珍:孝老愛親好媳婦 2021-01-15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知名歌手妻子自曝悽慘身世,從小被遺棄,和無血緣的奶奶相依為命
    在眾人閒聊時,周安琴的奶奶突然起身,用力摘下了手上的戒指,從特寫中能看到奶奶戴著戒指的地方的膚色要比旁邊白很多,看得出這枚戒指奶奶已經戴了很多年。看到周安琴落淚,奶奶也忍不住紅了眼眶,因為她現在不能照顧周安琴了,而看到安琴結婚成家她才終於能放下心來。
  • 一家三口人沒有血緣關係 祖孫仨組成幸福家庭(圖)
    看過《紅燈記》的市民都知道,這齣戲展現了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敵佔區,李奶奶、李玉和、李鐵梅一家祖孫三代是在「二七」大罷工運動中結成的戰鬥集體。在「痛說革命家史」片段中,李奶奶告訴李鐵梅:「孩子,你爹不是你親爹,奶奶也不是你親奶奶。」而在我市,也有一個絲毫沒有血緣關係的祖孫三代,他們在愛心幫扶下相互攙扶向前奔,在社區屋簷下演繹了人間真情。
  • 【原創】李淑霞:弟子規〈二〉入則孝②|古拉本的那些事兒(35)
    (如果父母犯錯,子女應該努力勸導他們改過;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語氣輕柔)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如果父母聽不進勸告,不要著急,等父母高興時再規勸;如果父母仍然固執不聽,即使我們難過得哭泣,也要懇請父母改過,縱然遭受責打,我們也不能心生怨恨。)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 照顧無血緣女兒守護半身不遂丈夫 好女人撐起家
    她用愛去溫暖家人  這已經是石景茹第16個年頭沒回家過年了,因為她要照顧生病的丈夫和對方與前妻所生的癱瘓女兒,這個家一刻也離不開她。16年前,面對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兒,她選擇了給她一份母愛,誰知4年前丈夫也因病致殘,她卻堅持著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一個家。  忙裡忙外用真心溫暖家人  昨日一早5點多鐘,在河西區柳林街二療社區一個小房子內,石景茹早早起床,操持家務、做早飯,先照顧女兒洗漱乾淨,再給丈夫餵藥,幫他擦身按摩,然後把飯端到兩人嘴邊後,她才能喘口氣。
  • 靠自己養1家8口包括4名無血緣關係的繼子女
    當時她的丈夫與前妻有4名子女,而肥媽為老公生了2名子女,要養活1家8口,肥媽要做多份工作以保穩定收入,甚至做苦力託米和油漆工作。,生活亦有改善,與此同時她亦發現老公出軌,搭上菲傭後更一走了之,留下4名無血緣關係的繼子女。
  • 施金玉: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顧九旬老母親
    秀嶼區笏石鎮的施金玉,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顧九旬老母親,無怨無悔,贏得了鄰裡的交口稱讚,3600多個平凡而艱辛的日日夜夜,她用大愛至孝演繹著感人至深的人間真情,詮釋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  施金玉是個堅強的女性,年少時,因父母親忙著生計,她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料理的重擔,悉心照顧妹妹、弟弟的飲食起居。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她嫁給一位軍人,後來,被安置到昆明軍工企業工作。
  • 一段意外的親情,11年的無私照顧,這是善良又有愛的一家人
    同時董永才夫婦一邊細心照顧老人,一邊積極地打聽看是誰家的老人走失了。其實這位陌生老人叫張明芝,年近70,家就住在九十公裡以外的奉節縣平安鄉。這位老婆婆的兒子叫張世凡,自從7月22日母親走丟後,他們用各種形式已經找了整整三個多月,足跡幾乎遍布了奉節、巫溪兩座縣城。
  • 【「最美家庭」故事溫情奉獻】狄靜家庭:幾十年如一日照顧老人,以孝立家,以善為本
    狄靜照顧母親狄靜,今年60歲,是寧津縣開發區詹莊的一名退休教師,幾十年來以孝立家,以善為本。狄靜婆家娘家同村,兩家兄妹都六七個,狄靜的丈夫馬金星在家排行老三。結婚第二年,婆婆突發疾病離世,照顧公爹和四小叔子就成了狄靜一家的重責。小叔子和公爹住在一起,走向社會不久,身患不治之症,為了挽救他的生命,狄靜夫妻聯合大哥、二哥四處借錢,求醫拿藥為他治病。
  • 「榜樣人物」孝老愛親揚美德 一諾千金播散人間真情
    得知消息的任全來夫婦二話沒說就趕去河北淶水,急切地了解病情,並和老人的其他幾個子女一起精心地照顧老人。不久,老人的病就好了,她把身上僅有的500元錢分成了5份,除了給幾個兒女、孫子外,還專門拿了一份兒給劉克清。當拿到這100塊錢時,劉克清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 老無所依,奶奶一生的三個盒子
    最近看了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老無所依》,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心情不好,這倒不是劇情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劇情太能反映生活,太貼近現實,讓人共鳴強烈,感觸頗深。一直是社會熱點的養老話題也瞬間變得不那麼遙遠,甚至如此之近,讓人不敢想像老了以後該怎麼辦!
  • 孝老愛親都是我的本分」
    家住石鼓區青山街道西湖新村社區的唐蓮秀,13歲就輟學打工,24年不間斷照顧家中殘障親屬。▲唐蓮秀為母親擦拭臉頰家人患病,她扛起家庭重擔唐蓮秀父母均有智力障礙,一個叔叔肢體殘疾,小時候靠爺爺奶奶含辛茹苦拉扯大。「爺爺從小教育我,做人要先苦後甜,樂於助人,積極奉獻,要實現自身的價值。」
  • 「全省最美家庭」·梓潼周全勇家庭——孝老愛親好家風 勤儉持家...
    孝 老 愛 親把七位老人當父母奉養周全勇於1972年,出生鹽亭縣黑坪鎮雙碑鄉飛躍村三社,8歲時因家庭貧困,家中子女多,作為最小的兒子,他被交於養父王克貴收養。1993年,周全勇與妻子蒲麗蓉戀愛結婚,落戶長卿村,隨後夫妻倆便與嶽父母生活在了一起,共同擔當起照顧二老的責任。
  • 高考狀元消失20年,痴呆奶奶去世前逢人便問「孫子去哪了」
    張來玉大學軍訓時的照片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張立新的獨子叫張來玉,出生於1981年。時間撥回到21年前,1999年夏天,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第一中學的高三畢業生張來玉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並且成為濟陽區當年的理科狀元,最終被南京大學材料科學系錄取。
  • 獨創護理動作幫行動不便的老人站立、為植物人奶奶發明舒服坐姿...
    但在目前的家庭結構中,年輕夫妻大多是獨生子女,同時照顧四個老人,還得維持自己的生計,難度太大。尤其是當家中失能或者失智老人,那麼,子女即使有孝心,也沒有能力「全脫產」實施照顧。長此以往,恐怕會引發整個家庭「失能」。因此,養老護理對家政行業乃至全社會正常運轉都顯得極為重要了。重陽節我們以「孝」為主題,一起走進湖南萬眾和社區服務管理有限公司,體驗養老護理員們的大孝。
  • 浙江這個古鎮有個「慈孝節」,成為「慈孝家庭」,是最大的榮耀
    在慈孝之風的浸潤下,古鎮文風興盛,人才輩出,歷史上,慈城出了500多位進士。1949年後,祖籍慈城的兩院院士有八人。老對少以教,少對老以孝。在慈城,文化的傳承,並不是停留在書本當中的冰冷文字,它是父母在耳邊一聲又一聲的嘮叨,是子女對父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噓寒問暖,是一個個堆砌在平常日子裡的生活細節,平實卻溫暖。
  • 兒子去世27年後,老夫妻狀告孫子和前兒媳要求贍養:照顧爺爺奶奶是...
    1990年,兩個兒子分家,約定三間新樓房一人一半,父母的田地由二兒子耕種。兩個兒子每年給爹娘谷350公斤、錢200元,並約定之前為給大兒子治病,欠下的外債,由大兒子償還。之後,各方一直按照契約履行著。 1993年,大兒子因病去世。
  • 咱靖邊的李彩玲、阮吊當選孝老愛親好人
    其中,李彩玲、阮吊則是靖邊、府谷普普通通的村民,但她們卻用堅強的肩膀扛起家庭,20多年如一日侍奉公婆,譜寫了一曲曲孝老愛親的感人之歌。20年如一日侍奉婆婆 成為婆婆心中最依賴的人  李彩玲,1970年12月出生于靖邊縣,現在系靖邊縣張家畔街道辦事處四柏樹村村民。1994年7月,李彩玲從延安衛校畢業後被安排在鄉衛生院工作。
  • 為照顧老人拖垮自己值得嗎?心理學的答案真相了,心酸又無奈
    照顧老人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孝也是要講究前提的,若因為照顧老人而拖垮自己,那就不是孝,而應該是愚孝了。上大學的時候,班裡一位女生經常請假。連續請了半個月,才回學校,整個人瘦了一圈,特別憔悴。怎麼回事呢?這女生回家的半個月是幫父母離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