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血緣奶奶 他倆照顧21年
膠南街道五旬夫婦王召友和王正玲照料老人無微不至 被評為當地「身邊好人」
早報訊夫妻倆的上班時間總是錯開,只為家中92歲的奶奶24小時都要有人照顧;即便已出嫁,女兒隔幾日也要蒸上一鍋包子送來,只為老奶奶喜歡吃……誰能想到,在黃島區膠南街道蘭西村,王召友和王正玲一家無微不至照顧了21年的奶奶,竟與他們沒有血緣關係。 21年,一段漫長的人生,王正玲一家用自己的行動完美地詮釋了人世間最平凡、卻也最偉大的愛。近日,王正玲夫婦被評為黃島區膠南街道一季度 「身邊好人」。昨天,記者走進這個普通的家庭,見證了夫妻倆照顧老人的溫馨一幕幕。
公婆遺囑 夫婦倆接過重擔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王正玲家時,53歲的王正玲正在廚房裡忙活著,雖說此時並不是飯點,但因92歲的奶奶需要少食多餐,所以在這個家裡每天除了早中午三頓飯,王正玲還要不時單獨做點兒小菜給老人吃。 「每天夜裡,奶奶也要起來吃點飯,我也給備著熱包子。 」王正玲說。
王正玲口中的奶奶並不是親奶奶,而是她公婆的嬸子。 「1987年,我嫁過來時,奶奶就和我們生活在一起了,婆婆在世時,對奶奶特別好,一日三餐做飯,晚上暖手暖腳。1996年,婆婆臨去世時就囑咐我倆說,一定要照顧好奶奶。 」王正玲說,這給她和丈夫也帶來很大的觸動,一直記著這句話。「2001年,由於工作原因,我們從膠河搬來這裡,奶奶也跟著我們搬了過來,還是住在一個院裡。 」
做飯按摩 照顧老人21載
「來,擦擦臉!」王正玲伺候奶奶吃罷飯後,便端來熱水為她擦臉、洗手,鋪上新的尿墊和床褥,再和丈夫合力將奶奶抱上輪椅,「2013年,奶奶下炕時摔了一下腿,之後就只能臥床休養。 」王正玲告訴記者,但自己和丈夫知道奶奶喜歡熱鬧,得空就推著奶奶在村裡四處逛逛。「尤其是好天氣的時候,推著她看看花,和人拉拉呱。 」
在王正玲心裡,她早已將老人當成自己的親奶奶,她還記得,在摔著腿不久後,奶奶又由於高血壓暈倒在家,由於沒有輪椅,她就背著奶奶趕往醫院,穿梭於兩三棟樓間,來回做檢查,直到等奶奶住上院,王正玲才意識到雙腳早已磨起泡。
為了家中24小時都有人,王正玲和王召友輪流上班。為更好、更快地照顧奶奶,她將客廳收拾出來,讓奶奶住在這裡,並特地安上了暖氣片。 「這樣奶奶只要一有動靜,東西屋都能聽到,有啥事,我們也能儘快過來。 」王正玲說。如今老人已過耄耋之年,而夫妻二人的照顧卻未見絲毫懈怠。
耳濡目染 孝老家風傳子女
在王正玲夫婦倆的帶動下,他們的兒女也把這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當成親老奶奶孝順。王正玲的女兒王雪早已出嫁,但知道老奶奶喜歡吃包子,便隔幾天就送過來;兒子在外地上大學,每次打電話總要問問老奶奶的身體,放假回家也總要推著老奶奶到處走走…… 「從我記事起,只要吃雞,兩隻雞腿總要留給老奶奶,我和我弟都沒這待遇。 」王雪說:「這可能就是我家的家風吧,我奶奶、我爸媽都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
在採訪中,雖然老人王管氏年事已高,聽不太清記者的話,但當她了解來意後,眼角溼潤了。「我不能動彈了,他們端屎端尿的,還要洗、還要漿的,還怕我穿的髒了,怕我在家悶,就和我拉呱,這樣的孫子、孫媳,找不到啊!」王管氏斷斷續續地對記者說。
善舉感人 鄰居豎起大拇指
王正玲一家的善良、孝順也讓街坊鄰居紛紛豎起大拇指。「她家剛搬來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老人是她親奶奶,後來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一家人任勞任怨的,不嫌髒不嫌累,天天這樣伺候,就是自己的親孫子、孫女也不一定能做到啊。 」提起王正玲一家,鄰居王安霞不住誇讚。 「這就是孝老愛親的家風,兩口子和兒女都這麼孝順,一輩輩傳下來的。」鄰居曾凡翠也豎起大拇指道,她和王正玲一起參加了村裡的文藝隊伍。「每次來找她,她不是給老人捏胳膊,就是洗尿布、做飯,這樣的堅持不容易啊!」
很多人誇讚王正玲一家,不過也會有人說她「傻」,或質疑他倆這麼多年照顧一位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也不知圖的啥。面對別人的誇讚和不理解,王正玲夫婦倆說:「孝敬老人不是中華美德嘛,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我覺得這沒什麼,沒有什麼委屈。誰都有老的時候,咱就應該用自己的親身行動,給孩子做個榜樣。」(記者 趙玉勳 通訊員 李玉華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