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最新一期《奇妙的小森林》播出,鄭爽回應了自己情緒失控和任性的原因。
之所以如此表現,不過是故意為之,彌補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缺憾,不想懂事,只想在30歲之前任性的做夠有意思的事情。
理由不僅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更讓觀眾覺得,惹人討厭,任性妄為,表面上活脫脫的表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公主病,實則丫鬟心態。
咱們一起來回顧和復盤事件的起因和過程。
鄭爽在微博上宣布,要在生日前夜直播帶貨首秀,為大家送出禮品。
粉絲很激動,羊毛黨也躍躍欲試,定好鬧鐘等待首秀的驚喜。
驚喜卻缺席了,只等來了驚嚇。
當天直播,還邀請了兩個助手,一位是快手最大的吃貨主播貓妹妹,一位是男主持人DJ子勁。
直播當晚,推薦食品的時候,貓妹妹打開一罐燕窩遞給鄭爽,她扭扭捏捏的不吃;問她代言的口紅色號和建議,她也支支吾吾,說自己不懂。
估計是面對辛巴最愛的徒弟貓妹妹,她也有所顧忌,
壓抑著自己的情緒的她,正在醞釀著暴風雨。
最終這場風雨衝著DJ子勁襲來。
商品上架,男主持人開始介紹,鄭爽說「我感覺我要話再少一點,這個直播間就改名換姓了。」
再後來更直接地對他說「我嫌你話多」
最終拋出了殺手鐧,「你需要離開一下,你可以不用這個樣子,我覺得壓力很大,我覺得這不是我的直播間」。
沒有給對方一絲的尊重,但凡具有同理心的人,都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讓別人沒有面子,下不了臺。
其實男主持人是推開自己的工作友情協助鄭爽,帶著控制節奏和時間的任務,幫助第一次帶貨的鄭爽,是為了報答在綜藝節目中鄭爽選擇了他。
萬萬想不到,熱臉貼在冷屁股上。
顯而易見,直播的業績遠遠沒有達到預期,5000盒護膚禮盒沒有搶完,2000件的商品也沒搶完。
或許她盲目的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和別的帶貨主播一樣,帶貨能力強,上架一分鐘搶完了。沒想到卻差了不在同一層次的量級。
現實讓她產生了極度的自卑。
在知乎上有人這樣評論:鄭爽直播的情緒失控,是因為太在意銷售額,發現自己的帶貨能力並沒有達到預期,她才崩潰……
鄭爽表現的情緒失控轉移的大眾實現。
在《奇妙的小森林》裡直言為了彌補童年的缺失才如此失態,又是她轉移視線的伎倆。
不得不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舉足輕重。
就如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鄭爽曾自曝小時候成長的經歷。
鄭爽媽媽對她要求特別高,堪稱軍事化管理:
兩歲起學習才藝,五歲開始各種比賽;
每天練鋼琴,彈錯音就會被媽媽打手;
數學94、語文91,還被媽媽大罵一頓;
12歲遠離父母,被送到成都學舞蹈,被同學孤立瞧不起,當成東北小鄉巴佬欺負。
這一切的培養,不過是鄭爽媽媽為了讓女兒完成自己的夢想。
鄭爽媽媽上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問她:「如果重返十八歲,您最想做的事兒是什麼?」
鄭爽媽媽回答:「做演員啊!培養鄭爽,就是實現我的夢想嘛。」。
聽起來的確值得同情鄭爽,只有孤獨沒有自我,得不到依偎在父母懷裡的幸福。
但是,快30歲的鄭爽已經成年了,有能力也有實力掙脫出來,還再把問題的歸因歸罪到原生家庭,難免的是不負責任和甩鍋的表現。
鄭爽長得漂亮,資質優良,無經濟負擔,家庭條件優渥,前有萬千粉絲簇擁,後有平臺資源任其選擇,代表作品人人皆知,有大好錢途和星途,呈現扶搖直上之勢頭,又為何強說愁呢?又為何揪住以往的傷害不放呢?
鄭爽這次為直播情緒崩潰的理由,又是原生家庭,讓我想到了祥林嫂,又讓我想到了楊冪。
張大大抱怨自己的辛苦,楊冪直言:「其實你下去看看吧,每個人都很辛苦。所以,你憑什麼要別人了解你的辛苦。」
其實,童年生活誰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可是有些人在靠著意志改變自己,成為了不起的自我,有些人一直生活在過去,不斷提醒自己曾經的傷痛,甚至把痛苦當成了談資,這一生都在自怨自艾。
聰明的父母,總是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漸豐羽翼,也會選擇在別人的人生生活中,總結經驗繞道而行。
我認為在育兒道路上,聰明的父母可以在「鄭爽式」父母中得到警示點:
第一,不要讓孩子為自己的夢想埋單。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和個人意志。
在2015年,教育體系就開始轉換教育的方式,要全面發展孩子的素質教育,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性。
家庭教育卻未能緊隨其後。
父母的夢想是靠自己去完成,如果把我們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傳承,那過的生活還是你的。
孩子在此過程中,不僅有壓力,更多的是陰影和牴觸,以及與父母的漸行漸遠,一直生活在自我徘徊和不確定中。
就像鄭爽這樣,明明已經是上帝的寵兒了,身材好臉蛋漂亮,卻總是認為自己沒有資本。
哪怕成功的完成了父母的夢想,如果孩子不願意,一輩子可能都會生活在虛幻之中。
第二,父母的缺席,造成的是孩子的缺失。
鄭爽在12歲離開家,又受到了校園的霸凌,內心孤獨和無助,也是人之常情。
朋友和其老公,由於工作的緣故,需要全國各地跑。
生下孩子就交給了婆婆,奶奶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親暱有加,上最正統的蒙臺梭利早教班,吃營養師搭配的健康食材,穿名牌純棉無傷害的衣服,把最好的東西捧在手裡讓孩子選擇。
可孩子3歲了即將要上幼兒園了,不會說話,也沒有辦法和孩子協作遊戲,丁點的不如意就開始亂叫和哭喊,像極了快30歲的鄭爽。
鄭爽構建人際關係總是脆弱和一觸即發的,比如吐槽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比如和三任男朋友徹底決裂的關係,這些都源自於內心的不安全,不接納自我。
甚至和合作的人,都會讓人覺得怪異和不理解。
比如在《演員的誕生》裡,她因為個人情緒問題,一直沒有和任嘉倫溝通,導致整個排練非常不順暢。
比如在《花少》裡,井柏然也評價過鄭爽說,她的表達是有問題的。
究其原因,是自小親密關係的缺失,需要外界的認可和和諧,一旦環境變得不可掌控,就會有深深的恐懼感,又無法接納自己,只能跟自己過不去,跟周圍的人過不去。
3歲的孩子和30歲的大人,亦然。
但願你我,都有接納自我的勇氣,也有成為了不起自我的決心。
但願聰明的父母,堅守初心,善待孩子,啟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