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號,一則有關「唱吧抄襲」的消息赫然登上微博熱搜,消息稱唱吧新推出的彈唱功能和唱鴨高度相似,並稱唱吧是「像素級抄襲」。沉寂已久的唱吧就這樣重回大眾視野,而在這之前接受虎嗅採訪時,陳華稱唱吧從不抄襲。
唱吧和唱鴨彈唱功能對比圖(圖:網絡)
針對抄襲問題,事情發酵後不久,唱吧官方也對此進行了回應。
「彈唱功能,早已有之,這只是一個唱歌的方式,所有產品都長得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好爭議的。」在1月11號唱吧嗨典現場,唱吧創始人兼CEO陳華再度對包括虎嗅在內的媒體談到了此事。
作為網際網路第一款現象級產品,唱吧曾創造過奇蹟。
2012年5月上線首日註冊用戶破10萬;5天即登陸IOS平臺下載量榜首;一個月用戶量破百萬;除了吸引明星用戶、草根大號、普通用戶的入駐,唱吧也吸引了眾多一線投資機構的下註:紅杉資本、藍馳創投、祥峰投資...但這種光景僅維持了短短三年,疾速行駛的唱吧號便迎來了急剎車。
水逆是從坎坷的上市之路開始的,唱吧最初試圖在美國上市,因估值原因回國拆VIE尋求借殼上市,2015年8月,唱吧拆除VIE結構,2016年開始接受上市輔導,2018年上市輔導結束,然而至今仍未有進一步的消息傳來。事實上,從2015年拆完VIE後,除了股東互相之間的變動交易,資本市場上再無唱吧的消息。
在唱吧因上市放慢前進步伐時,是各大產品的強勢登場,2014年全民K歌上線之時,唱吧用戶量已破2億,然而兩年時間,全民K歌宣布註冊用戶量破3億,登頂移動K歌類APP榜首;隨後是直播和短視頻的迅速崛起;2019年高調出世的音樂社交產品音遇上線一個月,便迅速完成了用戶從0到100萬的突破。
陳華在唱吧嗨典上
被上市拖累的唱吧,不僅在布局和打法上變得保守,在風口來臨之際,從現實來看,也未曾抓住風口迎頭趕上。在抖音、快手、B站已經包攬用戶大部分注意力的當下,唱吧所面臨的競爭也早已不局限於K歌領域的宿敵,甚至每當若干新產品引爆市場時,消失已久的唱吧都會被時不時拿出來鞭撻一下,在各種聲浪之下,唱吧的存在也顯得尤為落寞。
「前面幾年確實相對保守,因為A股上市被拖累了,做新產品在財務上會帶來很大影響。」陳華日前在接受虎嗅採訪時,如此表示。
娛樂賽道上,競爭者眾,在今天的市場格局下,遇到創新者窘境的唱吧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它還能重回年輕人的視野嗎?
掉隊的唱吧與保守的陳華
這兩年可能是陳華危機感最重的兩年。
他聽到投資人最多的一句話是:怎麼各種風口浪尖都看不到唱吧的身影?除了投資人,每隔一段時間,陳華也要面對來自外界此起彼伏的質疑:唱吧怎麼了,陳華好像跟不上年輕人的喜好了。
唱吧的掉隊,要從各種風口的錯過開始。
2015~2016年的千播大戰中,一大批直播平臺應聲而起,僅2016年網絡直播平臺就突破300家,市場規模超百億,在全民直播的熱潮中,除了如映客、花椒、鬥魚等明星公司開始在市場嶄露頭角,BAT和資本也緊隨其後,直播風口來臨時,唱吧也試圖入局,比如推出唱吧直播間APP、火星直播,但在血雨腥風的競爭中,並未取得大的聲量。
「因為獨立直播產品是很難生存的,獲取用戶很難,而且推廣的成本太高,我們有獨立APP,但效果還不如唱吧站內的流量好。」陳華告訴虎嗅,他的觀點是,直播只是變現手段,並非用戶產品,流量型產品比如映客、鬥魚可以做直播,但唱吧不同,「這也是當時為什麼沒有All In在直播上的原因。」陳華說。
沒有在直播風口中攫取到流量紅利,在短視頻風口來臨時,陳華採取的依然是審慎的態度,在他的判斷裡,短視頻這個賽道,除了抖音、快手等行業巨頭,其他入局者早已殺紅了眼,巨額推廣成本下,賽道過於血腥,當然一輪輪洗牌下來,能活下來的依然是少數,讓他猶豫不決的還有關鍵一點:短視頻是否會給唱吧原本的音樂形態帶來負面影響。「可欣賞的音樂內容不應該只是一個高潮段落,不然內容怎麼去沉澱?」
而在每隔一段時間,每個行業基本可以用新的方式和手段再做一遍的普遍認知中,陳華的考慮從結果來看,就是在直播、短視頻等產品的衝擊下,唱吧逐漸遠離網際網路中心。
唱吧的下一波人群在哪裡?陳華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在各種網際網路產品引領風騷之時,也總難發現唱吧的足跡。
「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文娛行業某資深投資人稱,在他看來,各種風口來臨時,唱吧的表現過於保守,他也毫不避諱,稱已經好久沒關注過這個產品,「網際網路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了,誰能長久吸引用戶注意力,讓用戶長時間停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成功的。」
在這種評判規則下,伴隨而來的便是「這個時代我們還需要唱吧嗎」的質疑,「最大的質疑是別人會覺得說,你為什麼錯過了這個機會?那個機會?為什麼一個個全都錯過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之前的思考也不一定是對的。」陳華說。
陳華坦承,在短視頻成風口之勢時,團隊很多人希望能夠儘快做出一款短視頻產品應對市場的變化,但均遭到了他的反對,「就是沒想清楚,相當長一段時間找不到感覺,就不敢貿然去出手。」陳華告訴虎嗅。
在關鍵策略上,被上市大計困住的陳華,採取的是保守舉措,在人們心目中,唱吧也被貼上了不性感、不潮、不夠勁兒的標籤。
「我現在想不到讓我打開唱吧的理由。」文娛行業從業人員,同時也是唱吧資深用戶的魏巍告訴虎嗅,他稱作為用戶,他使用唱吧只有兩個訴求:一是場景便捷,二是能夠免費且能聽到其他好聲音的唱法。
多年使用唱吧的經驗使得他對這款產品「愛之深,責之切」。除了因為版權問題導致很多歌曲無法找到外,頁面也不夠順滑。唱吧也被一批老用戶劃分為古老網際網路時代的產品。
缺失的主營業務
「確實最近幾年沒有驚豔的主營業務出現在大眾視野,周邊產品做了一大堆。」陳華有點兒無奈的告訴虎嗅。沒有主營業務在和陳華對話期間被多次強調。主業一直在沉寂的唱吧,至少從最近幾年來看,在創投市場並沒有殺手級的重磅型產品亮相。
回溯過去8年來,唱吧曾有過幾次並不算成功的嘗試:
2014年唱吧布局手遊市場,推出「泡泡兵團」不到一年便銷聲匿跡;同年涉足線下KTV,投資麥頌KTV,並喊出5年內開2000家門店的口號,而據陳華介紹,目前開店數額僅為500家,與目標距離相距甚遠;2017年唱吧投資線下迷你KTV「咪噠minik」,該項業務被陳華寄予厚望,但從目前來看,受關店潮的影響,咪噠minik並沒有帶來理想中的效果。
與此同時,唱吧也在硬體上積極發力。
2015年唱吧就開始成立硬體團隊,號稱要用最好的工藝設計做出最好的硬體,在由小米組成的主要硬體團隊的主導下,唱吧小巨蛋麥克風開始在各大綜藝嶄露頭角,並上線天貓和京東等電商平臺。但該項業務對唱吧整體的增長指標帶來何種影響,陳華並未對外透露。經過幾年的發展,小巨蛋麥克風經過更新換代,也完成了從單向發聲、雙向發聲、三向發聲到現在的四向發聲,以及演唱會級別的音效改進。「但這也不是主營業務。」
2018年初,唱吧推出一鍵修音,希望通過聲音整容,讓用戶從「音痴」變「歌星」,在該模式下,用戶可以選擇不同強度的修音效果:輕度修音、中度修音、深度修音。而在用戶評價中,對該功能並不買單,首先必須是伴奏上有註明可以修音的歌曲才能使用該功能,「唱吧線上修音服務對用戶來說並不是剛需,更多是為了向用戶推出付費服務,關鍵是與線下專業錄音棚相比,這項業務並沒有顯示出更好的優勢。」在知乎評論中,對此功能也充斥著雞肋、讓聲音扭曲、沒有連續性等各種評價。
「用戶對我們的一鍵修音還是不滿意。」陳華說。在獲得用戶各種吐槽後,今年3月份,在唱吧旗下子品牌「未來之音」發布會上,團隊再推出8.9.9聲音黑科技——智能混音版本,力爭在唱歌音效上尋求新的突破。
可以發現,在唱吧各種垂直業務線的全家桶裡,基本都是圍繞唱歌音效、技術展開,你也總能零零散散看到小巨蛋的新聞、線下KTV的新聞以及時不時摻雜著的各種黑科技概念,陳華自嘲,稱為了發新聞而發新聞。「我們一直在憋,憋了快一年的時間了。」
陳華稱今年以來,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唱吧現有的優勢發揮出來。今年四月份,在一個會議上,陳華認為自己琢磨的事情有了點兒門道:在K歌這個賽道上,唱吧已經有了巨大的競爭對手;在垂直業務線上,都還不錯,但影響力依然沒有泛起水花;線下KTV也還在開展,但唱吧的拳頭產品在哪裡?在音樂這個小眾市場,如何真正回到C圈?如何把從唱吧流失到抖音快手的紅人重新吸引過來,是最主要的命題。
「唱吧必須要變成年輕時尚的產品。」陳華說。「所以我們要大改。」
「我們被自己限制住了」
為了能夠重回年輕人視野,陳華最近正在唱吧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略革命。他把唱吧的戰略重新梳理了一遍,並對唱吧的方向做了一個重大改動:從K歌產品轉向音樂產品。
「我們被自己限制住了。」陳華說。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應用給了用戶更靈活的展示空間時,唱吧的內容形態依舊單一。「這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用戶的問題。」
「唱吧活了六七年,當年的主流用戶全老了。如何抓住20多歲的年輕用戶,是唱吧接下來要重點考慮的。」陳華稱。他梳理了唱吧是否還有拿出去值得驕傲的東西,首先在用戶規模上,無法和宿敵全民K歌相匹敵;與抖音、快手更是不在一個量級。但在音響效果、唱歌體驗等工具領域,陳華稱這方面唱吧是拿得出手的。純粹的K歌業務,可玩的內容極度有限,並且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想清楚用戶,或者說年輕用戶的核心訴求,圍繞這方面提供相關服務。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近半年來,一波波熱愛音樂的年輕人被拉進唱吧的公司,陳華想要了解這些年輕人在想什麼,在玩什麼,在關心什麼,需要什麼,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附著在唱吧上的音樂人,小明星,歌手、藝人、素人....他們還對音樂有追求,自身並不完美,有強大的成長動力,陳華稱這是他看到用戶需求最大的痛點。
「唱吧裡面太多這種人,一個月至少有一兩千萬的人在玩唱吧。」如何為這批「未出名的毛不易」提供更好的服務,甚至滿足他們對名和利的追求,陳華在業務模式上做了相關布局。
開放內容上傳方式
在唱吧誕生之初,用戶只能拿手機錄製內容,陳華稱未來唱吧會放開內容的上傳方式,允許用戶導入手機相冊,在PC端直接上傳生產好的內容,但是視頻內容是一到十分鐘的泛音樂類視頻,「如果你今天的欲望,是想找一個短視頻快速進入高潮,請用抖音和快手,我沒有必要去跟抖音快手搶,這不是我的生意。」陳華稱。
推出智能剪輯
為了降低用戶生產音樂視頻的門檻,唱吧也上線了智能剪輯工具。唱吧用戶可以在APP中利用字幕、場景的自動切換等工具,生產出音樂視頻內容,同時也上線了對口型視頻素材。
平臺通過提供導入工具,彈唱工具,拍攝工具,優化工具,幫助音樂愛好者獲取他們需要的支持與服務,以獲得更多的粉絲,更大的曝光和私域流量。
搭建創作服務平臺
陳華稱唱吧也會上線人工修音功能,在平臺上,用戶通過付費,有專業的修音師幫你修音,修一單掙200元,在唱吧提供的音樂超市的功能下,用戶可以直接買斷內容,用戶可以擁有自己的歌曲。在法律上,也擁有歌曲的完整版權。同時平臺會為創作者付費,根據用戶點擊量,唱吧會直接付費。通過搭建這樣的創作服務平臺,陳華旨在讓唱吧變成一個泛音樂的內容社區。
「我更希望一直專注在音樂這個大賽道。」陳華說。「音樂市場足夠大,競爭相對沒那麼激烈。」而這也是他一系列改革措施最重要的底層判斷。
能否恰上年輕人的飯?
「但唱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競爭力方面能否經受住考驗還是未知。」魏巍稱。
從陳華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可以發現,所有業務還是圍繞音樂本身,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正如他自己所說,第一大需求是視頻類產品,第二大需求才是音樂產品。據百度發布的2019內容創作者年度報告顯示,短視頻應用用戶規模已經達到5.94億,其中30歲以下網民的短視頻使用率為80%。在目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產品的「侵襲」下,年輕用戶的注意力能否真如陳華所說,回歸到唱吧身上,讓人存疑。
而在當日的群訪環節,在被問及一系列改革主要是針對存量用戶還是用來拉新時,陳華稱比例是一半一半,對於新增用戶的預期,陳華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只是稱希望看到一個高速增長的數據。而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他所瞄準的新用戶正是散落在抖音、快手等超級DAU平臺上熱愛音樂的年輕人群。就在前不久,抖音公布了日活超4億的消息。
其次,在音樂這個賽道上,各大入場者都在變換更多的產品形態吸引受眾,比如2018年底衝出的音樂社交黑馬「音遇」,將「唱歌」和「交友」「娛樂」融合在一起,模擬多人參與的KTV場景,憑藉內容上的創新,以及強參與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在大眾心中怒刷了一波存在感。而唱吧在內容形式的更新換代上,鮮有能夠吸引年輕人且刷屏的現象級創新型產品。
再次,這次與阿里旗下唱鴨引發「大戰」的彈唱功能,2019年3月,阿里旗下唱鴨上線主打00後的彈唱功能,用戶通過清唱+彈奏+節奏音效的形式錄製作品,實現自彈自唱。該功能最早的創作源頭應該是《節奏大師》,這是由光速工作室開發的一款下落式觸摸音樂節奏類益智遊戲,2012年5月25日發行,遊戲以傳統下落式音符玩法為核心,讓玩家體驗演奏音樂。
節奏大師產品界面
在產品的靈魂功能上,可以說無論是唱鴨還是唱吧,都能找到該產品的某些影子,並且在某些功能上,兩者和曾經爆火的音遇也有類似,比如多人參與場景。另一方面,據公開數據顯示,在唱鴨APP裡,95後用戶佔比達到90%,而這部分年輕人群正是陳華想極力抓住的用戶。所以兩者的紛爭從這裡可以找到出口。
但之前唱鴨就因產品界面不夠優化、操作體驗感等問題遭到用戶吐槽,一炮而紅的音遇也曾因為語音中的監管漏洞等原因遭遇下架,這無論對於唱鴨還是唱吧而言,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可以看出,陳華一直在探索,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對年輕用戶形成強烈衝擊力的產品形態。但始終無法跳脫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也繞不開音樂本身,這很難給年輕用戶帶來真正的新鮮感。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如果想要順利上市,唱吧團隊的產品作戰能力需要有更大的突破。」某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稱。
從8年前一枝獨秀的風口引領者,到如今逐漸消失於大眾視野,陳華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