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講述了張藝謀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北京8分鐘"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4年所走過的歷程。本片最優之處在於,她將屹立在風口浪尖的張藝謀徹底還原,讓我們從息息相關的生活中走近享譽世界的導演,了解震徹全球的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光影背後。再回首,用飽蘸感情的心去體味這場視覺盛宴。
張藝謀在中國電影界及至文藝界,都成為了符號般的精彩個體。每當他有所動作,人們都寄望成就極致。甚至會當然般希望他每一次開口,都能口吐蓮花或金塊。但在看過《張藝謀的2008》這部紀錄片之後,曾經那樣認定過張藝謀的人會發現,他經常吐露的是大白話、是苦悶、是無奈……
因偶然一個機會,我看到了這部紀錄片,「相看恨晚」,一口氣熬著夜看完。內容精彩絕倫,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張藝謀,一個「優秀」的團隊,一個精益求精的創作歷程,給人振奮,更多的是令人感動。
準備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北京八分鐘」是最重要的開端,但由於雅典方面不配合和場地限制等問題,很多東西無法展現出來,結果可想而知,惡評如潮,那種全國人都對你失望的心情一定非常難受,似乎在高峰還沒站穩瞬間就被重重扔下了谷底。
領導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奧運導演小組,因為這8分鐘的不良口碑,本已萌生退意的張藝謀,在有關領導的勸說下硬著頭皮上陣。當徵集導演時候,並不乏一些知名人物,李安,陳凱歌等都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知名導演。但最終,張藝謀團隊以創意最高分擊敗了陳凱歌、崔健等團隊參與的競標,正式成為奧運會開幕式導演。這個結果開始時不那麼服眾的,因為在雅典閉幕式中在外界看來無疑是張藝謀將其搞砸了的,當時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有關領導力排眾議大膽啟用張藝謀,這無疑在最後看來是一個英明的決定。
創意
籌備工作開始於2006年3月,奧運會開始前的八百多天。團隊成員坐在一塊,集體想創意。張藝謀講述自己的想法時,眉飛色舞,手舞足蹈,那個勁兒,是大師級藝術家特有的熱情洋溢。第一個創意出爐,是舉笑臉,向全球徵集。據知,這幾千張笑臉,用了一整年時間。張藝謀到最後時刻,都在囑咐所有演員們要展現你們最自信的笑臉,拒絕緊張僵硬的笑。
2007年3月23日,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運營組工作會議,張藝謀創意團隊四大發明的創意被否定了,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僅剩下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團隊也出現了士氣低迷的情況,很多核心成員甚至絕望了。此時張藝謀提出了加入其他一些元素、淡化四大發明的意見,從而順利地化解了危機。
奧運會開幕式到底應該通過什麼方式拉開帷幕?這也是困擾張藝謀的一大難題。起初,主創人員曾經設想使用最具有中國古老傳統的編鐘,但在實際操作時,由於編鐘構造複雜,擺放起來非常不容易,何況現在已找不到會使用其演奏出美妙音樂的人,而且撤走時需要浪費大量時間,因此,張藝謀堅決反對使用編鐘。
後來,又有人提出使用「築」這種早在北宋就已失傳的古代樂器,但由於這種樂器已無證可考,它的外形是什麼樣的,聲音又是什麼樣的大家查遍了古代文獻也不得而知,故而,張藝謀也只得將這一方案「流產」。
經過主創人員一年多數百上千次激烈爭執,張藝謀終於拍板使用外形雖然失傳,但據史書記載發聲為「金石之聲」的「缶」作為開幕樂器。可是又有人提出「缶」與「否」同音,有不吉利的含義。為說服反面意見,張藝謀特意請來了專家,請他們對「缶」和「築」作出選擇,專家傾向了張藝謀,最終,張藝謀選擇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古老樂器——「缶」。2008面經過現代科技改裝後的古樂器「缶」排列成壯觀的「缶陣」。但就是這「缶陣」,也曾經讓張藝謀和其他主創人員爭執了不下千百次才敲定。
這長達八百多天的籌劃工作,事無巨細,張藝謀都要親自審核,看舞蹈編排時,他說:「可以不懂舞蹈,但一定要過三遍。」副總導演張繼剛這麼形容他:「極其敏銳,極其負責,極其吃苦。」接連三個極其,這是非常高的評價了,可以想像,張藝謀對自己的嚴苛近乎殘酷。
感動
紀錄片中有兩個片段特別讓我感動,一個是好朋友高倉健奧運會前來看望張藝謀。
知道張藝謀時間金貴,高倉健沒有提前通知,張藝謀看到高倉健前來,一臉訝異。高倉健進門便說,「借你十分鐘的時間」,一個「借」字,盡顯謙卑。事實上,高倉健贈完即走,也確實沒有多逗留,第二天一早,就坐飛機返回日本,十分重諾。
早在一年前,得知張藝謀任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高倉健就找了兩位日本國寶級制刀大師,分別打造了刀和鞘,還隨身帶來兩位大師的日本國家認證證書,很是用心。起初拿出來的是紙盒,打開後又一層紫紅色的布包,再打開是一隻精緻的木盒,木盒蓋上,毛筆書寫「守刀一口」;木盒裡側書寫「守護張藝謀,高倉健祈福」,層層呵護,情真意切。
刀把上也刻著字,打開刀把時,高倉健左手握刀,右手握拳輕捶左手背,銷子跳出,才小心翼翼的打開刀把。刀把上刻著「守護張藝謀、高倉健」,細節無處不在。守刀兩側,一邊貼附著武士用的髮簪,一邊插放著一把飛鏢,用作暗器,十分精巧。張藝謀學高倉健擦刀時,咬著毛巾,因為刀千錘百鍊,出鞘時口中有哈氣,會對刀不恭敬,所以要封著嘴擦,精細處頗有匠人精神的意味。
高倉健還風趣的開玩笑說,刀需要專家來擦,這個事情只有自己會做,所以張藝謀要每年請他三次回來,幫著擦刀。當然各自忙碌,三次見面明顯是奢求,只是情誼溢於言表。守刀被重新包好,做了木架,在張藝謀辦公室安置,就好像高倉健守護在身邊。張藝謀也穿著同款紅色毛衣,拿著高倉健的照片,站在守刀前,合影贈送。
視頻雖然只有短短4分鐘介紹,雖然是簡單的一次贈刀,但能看出高倉健極為用心,裡面的學問令人折服,且不說這麼英雄惜英雄的友情多難得,就衝這份處處用心,足夠品味良久,欽佩。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始前好幾個小時,為了保證自己不分心,張藝謀將手機關閉了。開幕式全部結束後,他打開手機發現手機裡的簡訊早已經爆滿了,向他表示祝賀的電話和簡訊鋪天蓋地。「但因為工作還沒有結束,他始終沒有接聽和回復。」
「不過,那天晚上,他還是破例接了一個從日本打來的電話,因為那個打電話的人是他的好朋友高倉健。」羅莎莎說,高倉健在電話裡說「你們的開幕式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開幕式,從開始到結束,我一直盯著電視看,一秒鐘也沒有離開!」「聽了高倉健的一番話後,張藝謀開心極了,很是高興地把高倉健在電話中所說的話轉述給我們聽……」
另一個片段,是皮影戲節目。本來有一個皮影戲的節目,結果考慮到時間太長,經費有限,導演組權衡再三,決定撤掉,當時離奧運會開幕不到一個月,而這段表演是一千多名演員花了一年多的辛苦排練的,每兩個人把兩百多斤的道具背在身上,還要往下拉拽,後背全割爛了,皮影編導張衛東說:「我拿那塑料紙,拿那膠布,我給他全部包得好好的,我保證不會支離破碎,我讓戰士自己畫,我張衛東自己掏錢買彩色,用不著你奧運會掏一分錢,我保證能好。」
看到他想方設法去遊說其他人,一個人坐在皮影面前,雙手覆於腦後,一動不動,看著皮影,背景音樂替他訴說著淡淡的憂傷。之後張衛東去找張藝謀,話語裡儘是懇求:「我肯定保證能把它做好,就沒有一點可能嗎?」張藝謀只能說這跟他們沒關係,只是創意上的失誤,把責任全部攬上身。張藝謀後來在採訪時說:「我都不想和他們多說,不是我不耐煩,是我不敢往下說,我裝作很忙的樣子,我不敢面對。」
藝術是殘酷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殘酷的。值得慶幸的是,張藝謀最後還是為這幾千人爭取到了一個機會。
開幕
期待已久的這天終於到來,最後半小時,張藝謀等人站在場館內耐心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隨著獨具特色的伴隨著心跳聲的倒數,每個人的心也跟著懸得高高的,開幕式順利地進行著,工作人員們的心始終懸著,直到最後,李寧點燃火炬,那一刻,全場沸騰,工作人員們心裡的大石終於落了下來,激動地擁抱、歡呼,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那一刻,屏幕外的我們,也瞬間淚目,生於華夏,此生之傲!
在開幕式的上半場結束的時候,一直和張藝謀共同奮戰的副導演反覆地地對著鏡頭說著四個字:「天佑中華,天佑中華,天佑中華。」是不是人在這種時候,都會變成唯心主義論者。「天佑中華」,更多人願意把這四個字,看成是強者的謙詞。
自從看過張藝謀導演的2008北京奧運會後,人們總是喜歡拿其它國家舉辦的奧運會來跟它比較。由於太過於優秀,導致其他國家在奧運會表現形式上出現藝術退步的感覺。
什麼「完美」、「令人窒息」、「超越以往」、「優雅到極限」、「難以置信」、「邊拍邊播的大片」等所有用來形容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溢美之詞,都來源於一個個不被人看好的超前創意和一個個被虐哭的工作人員。
陳凱歌太文藝而且執拗,李安常年旅居在外不了解國內的辦事制度。而只有張藝謀才是最了解中國的人,也是唯一合適的人選。而組委會也恰如其分的選擇了他。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紀錄片的最後,回放張藝謀的各種各樣的背影,伴隨著他一如既往平淡的語氣述說著他的感受,十幾個背影,透露出的是那個背影所承載的擔子、壓力和寄託。他最後說:「你一生可以拍很多電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奧運會。」
致敬所有工作人員!
THE END
註:本資源連結:https://pan.baidu.com/s/1MesERdTZ-paOpy_yyEp3ZA提取碼:jegh其它資源獲取請看使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