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est《默讀》| 有一種守護,讓善的馨香從此萬壽無疆

2021-12-31 斯賓諾狐

今天阿狐分享的書,是Priest的經典作品——《默讀》。

作為一部反映社會問題的刑偵小說,《默讀》借了世界文學之光,為自己的文字平添了幾分「高級感」。

每個案件用世界名著的人物為名,從沉溺在自卑與自尊中的於連(司湯達《紅與黑》),到迷戀嬌豔女童的亨伯特(納博科夫《洛麗塔》),到野心勃勃走向僭主的臣子麥克白(莎士比亞《麥克白》),再到正在更新的反社會分子韋爾霍文斯基(陀氏《群魔》),這樣互文的安排增加了案件的辨識度,也使之有更為深重的內涵,讓讀者比較容易的抓住核心重點,又會期待每個故事的具體發展,同時滿足了閱讀懸疑作品的窺探欲和好奇心。

The world's greatest works of literature

《默讀》單個案件相對清晰,彼此之間又有邏輯的牽連,三個不同的血案之間有一雙看不見的手,這個秘密和「朗讀者」又緊密相關。小說中的朗讀者通過電臺和後來的APP,用朗讀名著的方式預告每個大案的案情,從而形成了案件之間的共通。

而《朗讀者》在現實生活中,是柏林洪堡大學法學教授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作品,女主人公漢娜是被投入監獄的納粹戰犯,因為不願承認自己不識字而錯過了洗脫罪名的機會。男主人公米高少年時與漢娜有一段忘年戀,成年後他成為一名律師,目睹了漢娜被宣判的過程,知曉真相的他選擇了緘默,也為日後他為漢娜寄去名著的朗讀磁帶埋下了伏筆。這裡的「朗讀者」扮演啟迪者的角色,同時也有自己的懦弱和難言之隱,而漢娜身上又是著名的「平庸之惡」的代表。

經小說改編的電影《朗讀者》,豆瓣評分8.5

儘管作者頗為仁慈地選擇了具有強烈暗示性的名著人物作為單個案件的名稱,但通讀全篇,不得不說《默讀》真正燒腦,原因不僅僅在於涉案人物眾多,更在於每個案件之間的緊密關聯——於連、亨伯特、麥克白與韋爾霍文斯基並不是一個個獨立的單元,他們合在一起,講述了一個牽連三代人的、根蔓錯綜複雜的故事。

而這個大故事的主題就是《基督山伯爵》的主題——是對真相的步步追尋,對往日冤屈的徹底洗血,也是對是非善惡的最終裁決。

埃徳蒙•唐泰斯在這裡頗具迷惑性,因為他讓我們覺得,復仇者應當代表正義對邪惡的宣判。然而最終的結局告訴我們,這樣的命名只不過是作者別有用心的反諷。

小說讀到大半的時候,我很好奇朗誦者的身份。直到最後的幾個章節,我才後知後覺,在一開始我最需要追問的,應該是作者為什麼給這部小說取名叫做「默讀」。

從字面意思看,「默讀」是「朗誦」的反義詞,同為閱讀信息方式,「默讀」體現出冷靜的節制與審慎的反思,「朗誦」則更加偏重於情感的抒發與表達。而通讀小說,我們可以發現整個故事其實是三方勢力的角逐,分別是邪惡的組織、朗誦者與默讀者。當朗誦者對組織展開所謂的熱血復仇計劃時,默讀者就對他們自以為正義的行為進行了撥亂反正,並最終樹立了整個故事的價值觀。

小說從5月20日花市西區少年被殺案起筆,到這一年的除夕之夜,所有的秘密紛紛水落石出,駱聞舟一路抱著費渡出濱海,歷時總共不過大半年。可就在這短短的大半年時間裡,以駱聞舟為首的這群年輕人,循著四宗大案牽扯出的「毛線頭」逆流而上,硬是將時光拉回到幾十年前,勘破了撲朔迷離的「案中案」。為了追憶這段並不似水的年華,同時兼顧辦案人員調查取證之艱苦的客觀現實,作者必須在講述過程中採用倒敘、插敘、補敘的種種手法,支離破碎地向讀者呈現被遮蔽的真相。在艱難的二次閱讀之後,我整理出了一個簡單的主線案情時間軸。

long long ago,組織逐漸成型。

財力來源:周氏(周雅厚、周峻茂、鄭凱風)、魏氏(魏展鴻)、費氏(費承宇)、張氏等財團的大力支持,同時從中獲利。
從事勾當:豢養、猥褻、虐殺幼女並拋屍;買兇殺人以達成各種目的;等等。
方式:投資恆安福利院,藉助該機構物色優質兒童滿足特權階層的罪惡癖好;通過「光耀基金」洗錢、為殺手發放薪酬,並投資濱海開發區,便於拋屍;為窮兇極惡的通緝犯提供庇護(羅浮宮、「蜂巢」),並將其培養成「利刃」開展殺人行動(如死亡車隊)。
註:張春久在恆安福利院長大,曾幫助少女蘇慧逃跑未遂,後張不堪院方凌虐,殺死院長並巧妙脫罪;張春齡(兒子張東來,交好費渡;女兒張婷,其未婚夫趙浩昌為「於連」一案的作案人)與張春久並無血緣關係,卻在福利院對年幼的張春久照顧有加,兩人情同手足,張春齡後成為企業家,轉而扶持、利用組織;而張春久一步步成為燕城市公安局局長,為組織提供政治上的庇護。

20多年前,連續發生女童失蹤(並被害)案件,組織開始為人覺察。

案件調查人之一:楊正鋒(駱聞舟、陶然師父),也是最早揭開黑幕冰山一角的人。
受害者之一:郭菲(父親郭恆殺死吳廣川,卻忽視了另一涉案人蘇筱嵐)
涉案人員:蘇慧(在恆安福利院長大,曾被周雅厚豢養,後與鄭凱風、張氏兄弟關係密切)、蘇筱嵐(蘇慧女兒,幫助母親拐騙少女,女兒蘇落盞為「亨伯特」一案的中心人物)、吳廣川(蘇筱嵐時期的嫖客)、許文超(與蘇落盞關係密切,後以「清潔工」的身份出現在「亨伯特」一案中)等。

14年前,發生「327」國道案,馬路殺手盧國盛(後出現在「韋爾霍文斯基」一案中)在逃。顧釗追查該案時發現了組織的冰山一角,企圖進一步深入時卻被信任的搭檔及「老大哥」張春久背叛,死於羅浮宮(組織豢養通緝犯的窩點,費承宇出資,張春齡實建)的一場大火,並遭線人污衊(組織指使),致使顧釗死後背負汙名。

13年前(顧釗出事後第二年),市局聯合燕公大展開第一次「畫冊計劃」,表面上是利用最新的心理畫像偵破疑難懸案,實際上卻為範思遠打入市局、啟動復仇計劃創造了條件。

靈魂人物:燕公大教授範思遠(學生顧釗)
參與者:張春久、潘雲騰、楊正鋒、陸有良等參與「327」國道案的一線刑警,顧釗昔日夥伴。
背後人物:費承宇
「畫冊計劃」中包含若干「不圓滿」的案件,嫌疑人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定罪,然而這些嫌疑人先後死亡,方式與其犯罪方式及其相似。後證實為範思遠所為,範在被追捕過程中跳海失蹤,第一次「畫冊計劃」至此宣告結束。
藉此,範思遠建立了「朗誦者」的隊伍,扮演「義務警察」的角色,不顧一切對犯罪者以牙還牙地展開報復,而隊伍的成員都有含冤未雪的家人,範思遠利用他們刻骨銘心的仇恨將其異化(或物化),使其成為復仇的工具。
同時,範思遠利用「通緝犯」的身份騙取張春久的信任,從而打入組織,安插「釘子」;並與費承宇合作,名義上「幫助」費承宇打垮張氏與周氏,使其獨自操控組織,實際上是為了分化瓦解整個組織。
範思遠之所以「走火入魔」,極有可能是出自對顧釗的愛,他要為顧釗復仇。
事後,潘雲騰心灰意冷,離開市局,進入燕公大做學術,是費渡心理醫生白老師的愛人,後來成為費渡碩士研究生導師。

7年前,費渡母親自殺,駱聞舟、陶然、費渡初遇。母親、陶然、駱聞舟是費渡生命裡最重要的三束光,分別代表親情、友情和愛情,費渡沒有「長歪」,源自他內心固有的善,更源自這三個人對他毫無保留的關愛。

3年前,楊正鋒受範思遠引導,追查顧釗一案,被張春久背叛後遇害,其妻子傅佳慧、女兒楊欣加入「朗誦者」隊伍。

範思遠通過午夜FM88.6頻道的「零度讀書」欄目向楊正鋒傳遞案情信息,方式是以「朗誦者」的名字向聽眾們分享名著片段,從而影射現實;楊正鋒死前將這一頻道信息留給陶然;後面幾個案件的名稱也是來源於「朗誦者」的朗讀。
同年,費承宇車禍成為植物人(被同夥加害),費渡接手費氏集團,同時竭力調查真相,試圖毀滅組織。

故事起點,花市西區少年被殺案調查過程中,範思遠以為顧釗洗冤為名,促使潘雲騰舉報王洪亮、張春久,啟動第二次「畫冊計劃」。

「朗誦者」們在範思遠的領導下推波助瀾,既促使罪惡浮上水面,又滋生了新的罪惡(在「韋爾霍文斯基」一案中,「向沙託夫問好」教唆魏文川犯罪;「朗誦者」利用董曉晴殺周懷瑾,最後錯殺周懷信;楊欣槍殺小武;等等)。

逆向時間上的主線故事大致如上,再往後就是正向時間上的敘事。前四個案件中,暴露在明面上的是「默讀者」們,也就是匡扶正義的駱聞舟們,他們的一舉一動讀者一覽無餘;同時組織半遮半掩地從表層案件中浮現出來;最隱蔽的則是「朗誦者」的身份,這是作者最後的「包袱」,抖出的時候就是故事的大高潮。

priest作品的情節一向精彩,但是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從始至終的社會擔當。這份擔當在文筆尚且稚嫩的《七爺》裡就已初現端倪——歷經輪迴滄桑的景北淵寧願送走深愛的烏溪,也要留守都城保衛家國;較為成熟的版本則是《殺破狼》中的「臨淵之道」——「倘若天下安樂,我等願漁樵耕讀,江湖浪跡。倘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

priest堅決反對「水漫金山」的任性,她筆下的愛情也是林覺民式的愛情。所以韓木椿必須懲罰童如(《六爻》)、趙雲瀾寧死也要約束沈巍(《鎮魂》),而《默讀》中範思遠的罪惡,就在於他將個人情感凌駕於無辜者的生命權之上,這就觸及了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默讀》也是一個關於創傷的故事,費渡的創傷不必多說。駱聞舟、陶然的創傷是師父楊正鋒的犧牲,肖海洋的創傷是「父親」顧釗的慘死。每個「朗誦者」都有自己的創傷,甚至一部分的組織成員、犯罪分子也有自己的創傷。這個世界有著無法消除的貪婪與慾念,所以人們活著,就難免會受傷。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力量去對抗邪惡,打敗邪惡,但更重要的就是不要被創傷吞噬掉自己的善,「壞嘎嘎都是由好人削成的」,不要讓心變冷、變硬,讓自己在復仇的過程中變成自己曾經最恨的那一類人。

這個時候就覺得駱聞舟是那麼好那麼好的一個人,撐得開天地,暖的了人心。這麼曲折的文章能夠讀到最後,情節精彩佔四分之一,三觀奇正佔四分之一,剩下的一半是因為捨不得丟下這寫可愛的人物,從故事的主角到配角,個個都是典型的「圓形人物」,立體豐滿。甚至陸嘉、周懷瑾、小武這些寥寥幾筆勾勒出的邊緣角色,他們在某個瞬間展露出的人性光芒,也總能讓我熱淚盈眶。

年輕真好,容易感動,會花幾個月的時間追一篇文,在圖書館自習到十一點就準時打開手機,追完之後還興致勃勃地回顧前情寫長長的書評,寫完之後會幻想,要是能在現實生活中遇見駱聞舟、費渡,遇見陶然、二郎、小眼鏡,遇見「自行車俠」顧釗,該有多好,真想和他們做朋友啊。

即使不能實現,那也沒關係。

起碼我還可以養只像駱一鍋那樣的貓。

(寫於2017年)

相關焦點

  • 典文好文|priest《默讀》|經典性作家代表作
    《默讀》的情節線和感情線始終纏繞在一起,有時擰成了一股繩,但刑偵和耽美兩個類型之間卻不是融合關係,也非簡單的拼貼,而是一種良性的耦合——彼此調用數據,卻不改寫對方的程序——這很像小說裡的「強強」愛情關係。從閱讀體驗上來看,情節線的氣氛過於陰慘,急需感情線的甜。但P大的甜,是甘蔗的甜,一絲一縷長在植物纖維裡。如果習慣了被撒糖,難免覺得有點「柴」。
  • priest作品集《殺破狼》《鎮魂》《默讀》等
    故事開頭發生在多年之後,市內發生一起外來務工人員被殺的案子,費渡的好友被指控為兇手,然而在一步步深挖案情的同時,他們卻發現兇手另有其人,而這個兇手竟然是他們警局內部的人員……接著大案接二連三的發生,這一系列兇手背後仿佛有一個看不見的組織在策劃,還有一個讀書app中,一個名叫「朗誦者」的ID所發送的文章都和案件一一對應。
  • priest《默讀》傳出拍攝電視劇消息,主演居然是這兩位
    《默讀》是網絡作家priest的代表作品,主要講述了駱聞舟與費渡之間充滿坎坷的感人故事
  • 《默讀》動畫改編中,《殺破狼》又上熱搜,priest人生贏家
    《默讀》動畫改編中,《殺破狼》又上熱搜,priest人生贏家 priest作者本人一直挺默默無聞的,但是P大的作品卻屢次上熱搜,作為priest的粉絲,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擔憂。
  • 《默讀》我心裡有一簇迎著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
    《默讀》是priest所著的懸疑小說,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一開始看的時候,我們會感覺一個個案件是獨立的,但越往後看,便會發現這些案件都是連串在一起的,就像是一棵樹,起先注意到的是樹的枝椏,而時間長了,才會留意到底部的樹根。
  • Priest作品中經典的10句話
    6.心有一隅,房子大的煩惱就只能擠在一隅中,心有四方天地,山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9.我心裡有一簇迎著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滾燙的馨香淹沒過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從此萬壽無疆。
  • 完美六邊形 ——Priest《默讀》CP魅力值解析
    他有車,有房,有貓,還一言不合就不怕費時費火地為費事兒燉上一大鍋紅燒肉,我們卻從沒見他為阿堵物操過半點兒心,犯過半點兒難。在他的字典裡,找不著油價、按揭和CPI。真相只有一個:比起出離憤怒時都只能艱苦樸素地摔個手機殼的陶然哥,駱隊的身上有著非常含蓄的四個字——「財務自由」。
  • 《默讀》變《默讀者》:駱聞舟與費渡,你們的故事講到了哪裡?
    01看到《默讀》廣播劇有著不錯的成績,真心替「駱聞舟」與「費渡」高興。與此同時,《默讀》的動畫已經準備就緒。包括《默讀》的影視化,也漸漸有了更多的消息。我不算原著粉,但一直有關注這方面的動態。有些矛盾,但也有些期待:我當然希望更多人知道《默讀》,知道駱聞舟與費渡的故事。但是,我並不希望拍出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兒。除了故事的改動,還有人設的變化——不好吧。02《魔道祖師》改成《陳情令》,我沒有感覺。因為在此之前沒有聽過《魔道祖師》也沒有看過它,所以先入為主就是《陳情令》。這次,情況完全相反。
  • 純愛小說推薦:除了《默讀》好看高質的懸疑刑偵文priest壞道
    大家好,歡迎來到素言推書,有小夥伴私信素言說想看懸疑刑偵類的小說,於是這一期就來了,關於這類之中退的超級多的《默讀》《破雲》素言就不再推薦了,沒看過的小夥伴素言只能告訴真香,接下來推薦的這幾本也不差,不要錯過哦,希望大家喜歡。
  • priest默讀:5本外國名著,1個深夜電臺,駱聞舟和費渡的生死考驗
    導讀:如果你讀過priest的作品,那麼,你可能會喜歡上《默讀》這部小說。這部推理向的小說,層層懸念緊扣,通篇看完後,你會驚嘆於P大的邏輯性和填坑能力。priest的作品主題鮮明,語言詼諧幽默,風格大氣,能將人生的哲理與故事的情節相聯繫,已經打破了一般的情感文常態。如果你喜歡懸疑偵破類文章,那麼,《默讀》這本書的邏輯性會讓你看得很過癮。《默讀》講了些什麼?
  • priest《默讀》電視劇選角已定,張新成與王瀧正你看好嗎?
    《默讀》是著名網絡作家priest眾多作品當中的一部,雖然名氣不如《殺破狼》《鎮魂》等作品大,但是一直以來有著「名著」之稱的《默讀》,在眾多讀者裡面,仍然是相當受歡迎的存在。 在宣布《默讀》要拍攝電視劇的時候,就在眾多讀者當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 priest作品集|把之前發的整理了現在有廣播劇小說電視劇
    《默讀》文案:童年,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社會關係,創傷……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設身處地地同情、乃至於原諒他們,不是為了給罪行以開脫的理由,不是為了跪服於所謂人性的複雜,不是為了反思社會矛盾,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也異化成怪物我們只是在給自己、給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尋找一個公正的交待而已
  • 強烈推薦priest大作《默讀》你相信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嗎?
    priest不用多說,晉江文學城大神級耽美作者之一,今年夏天最火爆的社會主義兄弟情的原創作者,然而今天小編我要說的是《默讀》——耽美最具改編價值的書。因為鎮魂的熱播隨後掀起的社會主義兄弟情的熱度也帶給了早在2016年6月15日在晉江文學城開始連載,於2017年1月8日結束的《默讀》。因為兩位演員的演技在一個劇情不太支持的情況下,卻讓觀眾們感受到了該懂的都懂的感覺。
  • 《默讀》|深淵中一朵向陽而生的花
    幾次下來身體會建立一種條件反射,一看見屠殺畫面就會聯想到被電擊的痛苦,從而避免屠殺行為以及對屠殺的想像。地下室裡有血腥味。很有可能費渡在地下裡面用催吐藥給自己對鮮血建立厭惡反射。以至於後來一聞見血腥味就想吐。費渡的童年,與殺戮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