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們觀看了由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拍攝的電影《音樂家》。票是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給我們送來的。這部影片,她還擔任了總顧問。對於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一生,其實我們知之甚少。對他最後幾年的生活,我們幾乎更是一無所知。在上初中的時候,學校的音樂教室裡掛著冼星海的畫像。他看上去那麼年輕,而去世的時候年僅四十歲。他是怎麼離開人世的,過去我們也並不清楚。
而這部電影則把我們的人民音樂家生前最後幾年的生活展示給我們。說實話,看完這部影片,讓人沒想到的是,我們的音樂家生前最後幾年竟然生活得如此艱難。當然,那主要是因為戰爭的原因。冼星海帶著延安拍攝的好多紀錄中國抗戰的膠片到蘇聯,進行後期的製作和配樂。但這個工作剛剛開始,法西斯德國就無恥地進攻了蘇聯。為了保護這批膠片,蘇聯幫忙把膠片轉移到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阿拉木圖。然而,在運送膠片的途中,膠片遭到德國侵略者的轟炸,膠片全部損失了。看到這裡,心裡也是萬分和遺憾惋惜。多麼難得而珍貴的影片資料,一下子全都損失了。這樣的損失實在太大了。
不僅如此,冼星海的生活在阿拉木圖也立刻成了問題。原來一起合作進行電影後期製作的蘇聯單位並沒有隨著過來,他們只是為了保護膠片,只負責把膠片送過來,而之後該怎麼辦,戰爭把一切都打亂了。冼星海立刻就陷入食宿無著的處境。
在這個時候,一個阿拉木圖樂團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指揮,看到冼星海,知道他也是一位音樂家,就慷慨地收留了他,請他擔任樂團的小提琴演奏員。這總算有口麵包吃。但是住在哪兒呢?指揮的家裡已經住了許多人,再也安排不下更多的人了。指揮的母親想讓冼星海住在指揮的妹妹那兒。但他妹妹家只有妹妹和她的女兒兩個人,而妹夫卻因為受冤屈而被槍殺了。指揮認為讓冼星海住在妹妹那邊不太合適。母親說,她聽我的。
結果冼星海住到了這個只有母女倆的家裡。女主人在工廠做工,收入微薄。冼星海看到這種情況,想幫助這個家庭。他把自己唯一的一件大衣拿到市場上賣掉了。但他自己凍得渾身發抖。後來冼星海死於肺病,不知道是不是從這個時候坐下的病。即使不是這個原因,至少那種極寒氣候對於肺病也是有害無益的。
女主人開始對冼星海也是有戒心的。畢竟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庭,突然住進來一個陌生的男人,這事多少是要讓人戒備的。然而冼星海對這家的小女孩非常好,而且也總是幫助這個家做更多的事。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女主人給冼星海在餐盤裡放了一個土豆,而她和女兒的面前只有一碗湯,沒有土豆。小女孩看著冼星海面前的土豆,總是不錯眼珠。看上去她也很想吃這個土豆。冼星海把土豆分開一半,放到小女孩的餐盤裡,而女主人又給拿了回來,重新放在冼星海的餐盤中,還說,男人就應該多吃點,冼星海說,女人為什麼就不能多吃一點呢?他把土豆分成三份,給女主人和小女孩都送上一份。那個年月,土豆就是家庭的主食。這個畫面讓我非常感動。他為樂團創作和改編了一些哈薩克斯坦的樂曲,得到一點稿費,他立刻都交給了女主人。他對祖國和家裡妻女的思念,也讓女主人和那個小女孩看到他的善良和溫情。小女孩對她特別信任,用哈薩克斯坦對最親近長輩的稱呼來稱呼他。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了哈薩克斯坦的人民,當然也是當時的蘇聯人民,對於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感。女主人雖然家境困難,但都是盡最大的可能照顧好冼星海這個離鄉背景的中國人。這種普通的,但又充滿溫情的感情,並沒有攙雜別的什麼東西,卻是那麼純淨,那麼單純,又那麼可貴。
在影片的開頭,是1990年,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來到阿拉木圖,迎接她的就是當年冼星海住在她們家的那個小女孩。小女孩已經不小了,是個中年婦女了。她說,冼星海有兩個女兒,一個是中國的女兒,再一個就是她這個哈薩克斯坦的女兒。嚴格說來,冼星海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跟這個哈薩克小女孩相處的時間比跟自己的親生女兒要多得多。他在自己女兒兩歲左右就離開了她,直到離開人世就再也沒有見到過自己的親女兒。
在蘇聯滯留期間,他也創作了不少哈薩克斯坦風格的音樂,其中是為哈薩克民族英雄創作的音樂,受到哈薩克斯坦人民的歡迎。這部影片反映了在一個特殊的年代,中國人民與蘇聯人民相互之間的友誼與情感。雖然很普通,但也很細微,很真摯,也就很感人。
影片中反映冼星海心繫祖國,心系自己的妻子兒女的情感也很感人。特別是他給國內寄了十六封信,但全部被退了回來。這樣的打擊對他來說有多麼沉重真是可想而知。他後來被分配到離祖國邊境最近的一個哈薩克小鎮,他迫不及待地往邊界方面衝過去,但最終還是被攔了下來。他不可能就這樣走過去。蘇聯的邊防軍說,他如果這樣走過去,會得到怎樣的結果是無法想像的。
音樂家最終還是沒能回到自己的祖國,沒能再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兒。這是音樂家一生最大的遺憾。但是我們的音樂家沒有因此而消沉,他除了在蘇聯創作了較多的音樂作品之外,也在不斷地完善和修改《黃河大合唱》。當在影片的尾聲,《保衛黃河》的歌聲響徹雲天的時候,影院中的每個觀眾都眼含熱淚,座席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影片中穿插著幾首十月革命和衛國戰爭時期的歌曲,十月革命時期的歌曲有《同志們勇敢的前進》、《紅旗頌》;衛國戰爭時期的歌曲有《神聖的戰爭》、還有《黑色的夜》。這兩首衛國戰爭時期的歌曲每年在俄羅斯勝利日晚會上都能聽到。影片中出現《神聖的戰爭》大合唱的畫面,與歌唱《保衛黃河》這首大合唱的畫面,同樣震撼人心。
之前,我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合唱團體準備要演出《黃河大合唱》。但是樂團的指揮擅自修改了其中某個樂段。冼妮娜知道後,趕緊趕過去,拿著原譜,要求合唱團按照原譜來唱。冼妮娜說,這種擅自的修改把《黃河大合唱》的那股氣勢給改沒了,這是很不合適的。後來,合唱團經過一天的排練,在第二天的演出中就是按照原譜來唱的。後來,又有一個合唱團也要演唱《黃河大合唱》,也是指揮擅自做了修改。冼妮娜又趕去要做工作勸說他們按原譜來唱。但後來結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畫面中站在中間的女性就是照顧冼星海的女主人,而前面的小女孩就是她的女兒。這是影片中蘇聯軍民共同合唱《神聖的戰爭》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