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方↑↑↑ 華美時空 一鍵關注
頻率相同的人 早晚會相遇 我在這裡等你
1921年演講中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一生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有「現代物理學之父」之譽。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全世界的很多新聞媒體都以頭版報導這驚人的觀測結果,愛因斯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者,同年11月7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條新聞標題宣告,「科學革命,宇宙新理論已將牛頓繪景推翻」
1919年5月29日日食
此次日全食發生時,位於巴西索布拉爾和葡屬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普林西比島的兩支觀測隊分別拍攝了太陽附近的星光照片,發現星光受太陽引力發生彎曲,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所提出的引力透鏡效應
引力紅移或稱引力紅位移指的是光波或者其他波動從引力場源(如巨大星體或黑洞)遠離時,整體頻譜會往紅色端方向偏移,亦即發生「頻率變低,波長增長」的現象。
預言得到了實驗驗證
引力透鏡效應,根據廣義相對論,就是當背景光源發出的光在引力場(比如星系、星系團及黑洞)附近經過時,光線會像通過透鏡一樣發生彎曲。
1980年,天文學家觀測到類星體Q0957+561發出的光在它前方的一個星系的引力作用下彎曲,形成了兩個一模一樣的類星體的像
在廣義相對論裡,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也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時空的漣漪就是引力波
GW150914探測結果及理論分析
2016年2月11日,正好在愛因斯坦預言發表100年之後,LIGO團隊宣布,已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其源頭來自於雙黑洞融合機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物態)
1995年,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銣原子氣體在170 nK(1.7×10−7 K)的低溫下首次觀測到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原子氣體獨立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我大膽猜測愛因斯坦是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