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虛白的武俠小說《揮戈》出版,被稱為「大陸新武俠」時期的代表作品、是一種「小人物武俠」。所謂「小人物武俠」,均是微觀入眼,從小處見俠義,如此一來,俠客的形象不再模糊,而成了實實在在、血肉俱全的人。武俠小說突破類型困局,需要回歸人性。
胡月
《揮戈》封面
談到創作動機,楊虛白說,因為生活中的自己,受到方方面面的約束,無法達到理想狀態,也無更多餘力去推動改善這個世界,因此迫切需要構思一個道德完美的英雄,替自己去體驗和行動;但同時,如果只是敘述這個道德完美的英雄成功改變了世界,又淪為粗淺的爽文。這個矛盾反應到作品上,則是主人公和他所處社會的衝突與割裂,十分形象地替作者提出了他對社會的疑問。
在《揮戈》第一部分《吳村之戰》中,主人公因不滿宗族在匪徒入侵時拋棄個體,而與之決裂,選擇獨力復仇;第二部分《風神鎮》,主人公向來奉朝廷律法為圭臬,卻發現律法中對善惡的區分,與自己秉持的標準有巨大衝突;第三部分《南京的殘夜》中,主人公的未婚妻被權貴如草芥般摧殘致死,並因此牽連出海盜、鹽商與整個官僚體系勾結的證據,他無力合法解決問題,不得不手刃各大勢力的首酋;第四部分《尋找吳戈》,主人公看清農民起義者為反抗而反抗,對於未來的建設一片迷茫,脫不了朝代更替的死循環;第五部分《煙月京華如夢寐》中,主人公通過朝臣、巨富接觸到皇權陰霾下的貪腐、賣官體系,徹底對現實世界感到絕望,最終放逐自己。
提及武俠小說,甚至大部分塑造英雄的類型文學,楊虛白說,中國傳統的文學、戲曲,大體離不開各樣形式的明君、清官、大俠。他認為,這代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人格是不完整的。映射到武俠小說中,英雄似乎必須是偉岸的、無私的,但偉岸無私的英雄只具備神性,往往不具備人性的真正光芒。明君、清官和大俠作為「高能量者」,往往不會對文化、制度、價值觀和社會體系展開反思。然而也正是這種人格缺失帶來的悲劇性,反而放大了普通個體的人性光芒,他們受到壓抑後選擇叛逆,便為新武俠提供了突破口。
楊虛白認為,未來的武俠小說,需要沉下來,好好打磨,文筆向巨著靠攏,故事能引起閱讀衝動,思想上回歸人性,去填補傳統價值體系裡人格的缺失。
(原標題:「小人物武俠」回歸人性)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