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聲》
提到"母愛",我們會想到什麼?幼年蹣跚時母親的愛護、青春叛逆時母親的叮嚀、成年遠走後母親的掛念、無助迷茫時母親的鼓勵、寂寞孤單時母親的陪伴等等。"母愛"的話題,訴說不盡。《和聲》是一部韓國親情電影,講述了特殊群體"女囚"與子女之前掙扎又複雜的"母子親情",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感動之餘,讓我們對"母愛"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一、不同維度的"母子"羈絆
《和聲》
1. 母親貞慧貞慧常年遭受家暴,與丈夫扭打中失手將其殺害,獲罪入獄。貞慧在獄中產子,誕下兒子敏宇。依據韓國刑法規定,女囚若在監獄生產,可在獄中撫養孩子滿18個月,而後將孩子送出。貞慧珍惜著與敏宇的每一天,不僅是貞慧,與貞慧同寢的室友、監獄中的其他女囚還有監獄警察等辦公人員,都盡力為這個新生兒營造著溫暖舒適的氛圍。
與敏宇分離的日子越來越近,貞慧心中多有不舍。一天,她突發奇想,向獄長提出組建合唱團的想法。當然,組建合唱團不僅為了豐富女囚的生活,她還存有一點"私心",她向獄長提出,如果合唱團創辦成功,希望能夠獲批一天與敏宇外出的機會,幸運的是獄長同意了。於是,完全沒有唱歌天分和合唱經驗的貞慧,為了"特赦"的機會,努力籌辦合唱團。
母親貞慧的羈絆是相遇與分別,面對天真懵懂的嬰兒,母親心中滿是不舍與虧欠。
2.音樂老師文玉文玉是一位音樂學院的教授,年輕時目睹了丈夫與自己的朋友出軌,一怒之下開車將其殺害,因故意殺害而獲罪。因為自己的衝動,文玉與一雙兒女從此分別。孩子們一直無法原諒她,也幾乎不來看望她。她日夜牽掛孩子們,但女兒對她積怨已深,無法釋懷。"你要像在地獄一樣痛苦地活著"女兒絕望冰冷的話深深刺痛著文玉的心。
文玉是貞慧的室友,也是一位老者,對待她們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女兒。文玉每天都在懺悔過往,尋得內心的寧靜,她將自己的"母愛"分給了其他孩子們。後來,韓國恢復了廢止13年的死刑,文玉臨終前與子女和解,從容走向人生終點。
母親文玉的羈絆是懺悔和愧疚,兒女因為自己的錯誤一生背負著"汙點"痛苦艱難地生存著,母親日夜無盡的自責久久無法平復。
3.女兒宥美宥美本是一名花季少女,就讀於音樂學院,前途朗朗。然而,不幸卻降臨於這個苦命的姑娘,自小遭受繼父虐待,一次反抗中不幸將繼父殺害。宥美的入獄,也將其美好的前途葬送,失去了生活希望的她,多次在獄中自我傷害,身體與心靈都已千瘡百孔。母親每次來看望她,她都拒絕見面,在窗戶中遠遠望著母親離去的背影,宥美心如刀割但卻無法面對。
女兒宥美的羈絆是怨恨和懊悔。她怨恨母親嫁給繼父造成的生活悲劇,又懊悔自己地失手,將一切美好斷送,更讓母女之間築起了無法逾越的鴻溝。
4.其他母親、女兒監獄中的女囚們,也都承受著與親人分別的思念和牽掛。比如貞慧的室友花子,服刑期間,與兩個女兒無法相見,只能通過布偶娃娃的錄音聽一聽孩子們的聲音,通過照片想像著她們現實中的樣子。更是在即將與孩子們見面的時候,緊張地含淚嘀咕,不知孩子們還認不認得自己,忐忑、焦慮和愧疚無數情感交織疊加。還有另一個室友胖妹,得知宥美拒絕與母親見面時,更是指責其不惜福,自己想見親人都見不到,更是道出了心中無數辛酸。
心痛的母親與懵懂的嬰孩、懺悔的母親與冷漠的子女、絕望的女兒與自責的母親等等,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展現了無數"母子"親情的縮影,醞釀著複雜、辛酸、掙扎的情緒。
二、"母愛"的無私與奉獻
《和聲》
1."無私":"小勳,可不可以抱一下"貞慧最終選擇將敏宇交予陌生人寄養,獄警建議她再考慮看看要不要找親戚進行撫養,這樣以後還有機會再見,她卻覺得犯錯的母親再無顏面與孩子相認。合唱團越來越成功,她獲得了"特赦",但那一天也是和敏宇分別的日子。母子分離,傷心欲絕,一邊是"無顏再見",一邊是"萬般不舍",貞慧最終選擇了放手。
4年後,合唱團作為特殊嘉賓參加全國女子合唱比賽,並且有機會與親屬見面。表演尾聲,幼兒合唱團加入她們的表演,一個熟悉的孩童牽住了貞慧的手,純真的眼神、天真的笑容、天籟的童聲還有手背上與"敏宇"相同的那顆痣。貞慧握住小朋友的手,"和你見面的那天我會銘記於心"伴隨著感人至深的歌詞,貞慧含淚完成了演出。"敏宇"的養父母帶他來與貞慧見面,貞慧感激不盡,但她堅守承諾,並未相認。"小勳,可不可以抱一下"如今在她面前的已經不再是屬於自己"敏宇",屬於自由世界的"小勳"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從貞慧的角色出發,展現"母愛"的無私。面對子女的未來和幸福,母親甚至放棄了自己身為人母的最後一點"私心",在這個特殊背景下,母愛之無私被更多地呈現。
2."奉獻":"只有你笑了,你的子女也才會笑"音樂老師文玉是監獄中的長者,她像母親一樣愛護著年輕的"孩子們"。
音樂對於文玉來說既是聖潔的又是痛苦的,音樂與她的人生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故而她多年也不曾再接觸"音樂"。但是為了滿足貞慧的心願,她重新拿起了指揮棒、重新觸碰琴鍵,認真組織合唱團,在她的指導下,合唱團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和關注,最終作為特別嘉賓走向全國女子合唱比賽。
宥美是寢室中年紀最小的"孩子",儘管一開始宥美與其他人相處得劍拔弩張,但文玉一直用寬容的態度接納她、安慰她。並且在面對宥美不爭氣地自暴自棄時,像母親一樣嚴厲地批評她、喚醒她。文玉與宥美一同彈著鋼琴,猶如安慰女兒一般,安慰宥美"心很累吧,既然這樣為何不在剩下的時間裡笑著活下去"。最終文玉將宥美冰冷破碎的內心暖化,宥美成為了合唱團的高音主力,並逐漸重拾生活的信心。
與敏宇分離後,貞慧失去了一切的希望,終日鬱鬱寡歡、以淚洗面。文玉對她說"只有你笑了,你的子女也才會笑"。這也許也是文玉能一路支撐自己走到現在的一句心聲,她在冰冷的鐵窗內用自己的"母愛"照顧著其他的"孩子",用另一種方式寄託對子女的思念,為子女祈禱。
恢復死刑後,文玉終將要面對現實。對於她來講,這是一份救贖,終要對自己的罪行負責。幸運的是,文玉的子女在她生命的尾聲與其釋懷,一生的遺憾得以圓滿。臨刑前,文玉被獄警帶出,女囚們透過鐵窗目送其遠去,一起和聲唱起關於"母親"的童謠,為其送行。"媽媽去工作的路途中,長滿白色梔子花,穿過山丘,媽媽走到了我面前",伴隨歌聲,文玉走向人生終點。
從文玉的角色出發展現"母愛"的奉獻。無論是對一草一木,還是對自己的子女或者人,母親用海納百川的胸懷,承載一切、接納一切、暖化一切、感染一切。
三、情感冥思
《和聲》
1.關於特殊"親情"的人文關懷影片中,特殊群體詮釋了特殊的"母愛",母親與子女的感情也更為複雜、糾結。當女囚身著白裙,合唱出美妙歌曲時,那歌聲仿佛變得更加輕盈和感人,白裙更體現了"母愛"主題的聖潔和美好。演出前,因"偷竊"烏龍,節目險些夭折。面對被"有色眼鏡"質疑和指責時,女子監獄的警官為她們做出了人格擔保。這份擔保是對那些冷漠歧視態度的諷刺更是對努力"改過"的女囚們的尊重和肯定。她們曾經犯錯,但是在重新尋找自我的路上,肯定和寬容尤為重要。
遼寧電視臺曾播出過一期名為《陽光下的紅雨傘》的紀實節目,講述了一位女囚臨刑前監獄為其安排了一場特殊的"母女"相見。女囚被養父母撫養長大,未曾見過自己的親生父母。監獄警官竭盡所能終於為其尋找到親生母親,前往刑場的途中,告訴她揮著紅雨傘的就是她的家人,年邁的是父母,年輕的是兄弟姐妹。這份人文關懷更體現著對"母子親情"的尊重。
"母子"本就在分離的路上漸行漸遠,而對於這些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最動人的便是滿足其為人子、為人母的最終願望。"母親"、"子女"的身份無高低之分,以"人本"理念出發,寄託對"母子親情"本真的情懷,讓人性之光得以升華。
2."母愛"的情感核心反映"母愛"主題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其中大多數,我們看到的便是"母愛"情感的核心,即無私奉獻。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榮耀,都來自於母親"。高爾基曾在《母親》一書中,描述了一位為支持兒子的信仰事業而奉獻生命的偉大母親,展現了特殊年代背景條件下,母親為代表的一代人對孩子、對時代做出的無私奉獻。
史鐵生也曾在《我與地壇》中描寫母愛的偉大,母親面對殘疾兒子內心雖然經歷無盡掙扎,但是卻從沒要求阻攔過兒子拖著病體前往地壇,即使兒子在途中遭遇風險與意外,她也甘願獨自去承擔這帶來的痛苦,因為她知道,地壇是兒子的靈魂淨土。她不願將自己的情感綁架為兒子的負擔,自己一人承受壓力和恐懼,圓滿兒子的心願足以。
無論是哪類作品,建構的或者紀實的,都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留下觸感,那是共鳴的人類情感,對"母愛"最深的敬意。
四、結語
《和聲》
現實中,越來越多人成年後離開父母,獨自遠行。在我們獨行的歲月裡,請別忘記,家中還有一份最原始的牽掛和惦念。還記得年幼時那雙呵護我們成長的雙手嗎,還記得青春時那份當時想要逃離現在卻懷念的嘮叨嗎,還記得長大後母親牽掛的電話和信件嗎?
也許每個人的境況不同,對"母親"的感情也不盡相同。甚至,有些人此刻正在與家人出於爭執的階段。不妨讓我們放下當下的情緒,回憶更多的美好,母親與孩子的聯結中有著太多的情感寄託,數不盡的愛、數不盡的惦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親情面前,又有誰能說得清"對"與"錯"呢。母親們的前半生傾注心血,後半生更是託付所有。無論身處何方,請多記得她們的辛苦和操勞,多給她們一些關懷和問候。
母親用一生創作著關於"愛"的和聲,聽,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