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一天,你只想成為自己

2021-03-05 火養讀書時間

 

 最近一部關於京東的廣告,在朋友圈火了。視頻裡一個男人的獨白,一連串的「你不必」:

你不必把這杯白酒幹了,喝到胃穿孔,也不會獲得幫助,不會獲得尊重;你不必總是笑,不必每一條微信都回復,不必處處點讚。你不必去知名的大公司追求夢想,你想逃離的種種,在那裡一樣會有……

 

這些「不必」的內容戳中當代人的心:多少人活得身不由己。而「不必」的背後是告訴我們:有一天,你只想成為自己。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不過是,你還沒迷失自己,還有最初那個自己的存在。

「不失赤子之心」,不過是,你歲月沒把你磨圓,還有稜角的存在。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過是,不見自己,如何見眾生?


 

終有一天,你只想成為自己。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願望你會越來越強烈。只要你內心的渴望和夢想都沒滅,這種想法就會一直折磨著你。等時機成熟,那個做你自己的念頭就會冒出來了。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就是講一個,人到中年,如何成為自己的故事。

思特裡克蘭德原本是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乖巧的兒女,賢惠的妻子,豐厚的收入,在倫敦過著無憂無慮的中產階級生活。如果按照這種生活軌跡,他會很安逸的一輩子終老在倫敦。

「他不過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一個人可以欽佩他的為人,卻不願意同他待在一起。他是一個毫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可能是一個令人起敬的社會成員,一個誠實的經紀人,一個恪盡職責的丈夫和父親,但是在他身上你沒有任何必要浪費時間」。

就這麼一個普通的男人,在他四十多歲的某一天,突然離家出走,去了巴黎,並且寫信告訴妻子,自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一個人結婚了十七年,就這麼平白無故地離家出走了。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以為丈夫是被其他女人勾引走了。請求「我」去巴黎說服丈夫回來,她可以既往不咎。

 

「我」在巴黎的一家小旅館找到了思特裡克蘭德,並沒有發現他有其他女人。兩個人這段對話,說明了他為什麼會離開妻子。

「你是說你不是因為另外一個女人才離開你妻子?」

「當然不是。」

「你敢發誓?」

「我發誓。」

「那麼你到底是為什麼離開她的?」

「我要畫畫兒。」

 

這就是他離開倫敦的全部答案,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再不做就來不及了。而且他想不受任何幹擾,純粹的去做。

 

「可是你已經四十了。」

「正是因為這個我才想,如果現在再不開始就太晚了。」

「你過去畫過畫嗎?」

「我小的時候很想做個畫家,可是我父親叫我去做生意,因為他認為學藝術賺不了錢。一年以前我開始畫了點兒畫。去年我一直在夜校上課。」

 

思特裡克蘭德一再強調「我必須畫畫兒。」「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自己。一個人要是跳進水裡,他遊泳遊得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這種壓倒一切的意志,「我」也被感動了。

 

思特裡克蘭德太太聽到「我」的轉達,她知道自己丈夫是永遠也回不來了。「只要他是同一個女人跑掉的,我總認為他還有回來的可能。我不相信這類事能鬧出什麼名堂來的。不出三個月他對她就會討厭死了。但是如果他不是因為戀愛跑掉的,一切就都完了。」

 

思特裡克蘭德這種徹底的逃離,對於思特裡克蘭德太太和家庭來說,可能是難以接受的事情,但對於他個人來說,他選擇了一條成為自己的路。好像內心有一種力量推動著他前進。他好像被一種什麼力量抓住了,一定得去做畫畫這件事。

 

人,總得為自己活一次,思特裡克蘭德在四十歲這年,終於走出了這一步。雖然後來的故事滿足了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就會獲得成功的道路,但真正讓人感慨的還是前面的那些對話:

 

「你認為像你這樣的年紀的人開始學畫還能夠學得好嗎?多數人都是十八歲開始學。」

「如果我十八歲學,會比現在學得快一些。」

「你怎麼會認為自己還有一些繪畫的才能?」

「我必須畫畫兒。」

 

「當然了,也許發生奇蹟,你也許會成為一個大畫家。但你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假如到頭來你不得不承認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你就後悔莫及了。」

 

「我必須畫畫兒。」他又重複了一句。

 

世人總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成功與否的時候,對於希望成為自己的人來說,這些有什麼關係呢。他只需要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願望。

 

如果不能做自己,活再長時間又有何意義?

 

維羅妮卡就一直有著這樣的困惑。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的著作《維羅妮卡決定去死》是一部怎麼尋找自我,有自己活著才會有意義的著作。

小說開頭就是維羅妮決定自殺,她自殺,不是因為失戀,不是因為缺少家庭溫暖,不是因為經濟問題,也不會因為罹患不治之症。而是在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日子裡,她看不到自己活著的意義。

她得到了生活中希望得到的一切,便得出了一個結論:她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所有的日子都一模一樣,因此她決定去死。

 

但她並沒有自殺成功,而是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在這裡,她的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夢想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做了,因為做了出格的事情,其他人也會原諒說,哦,這是個瘋子。

 

「她明白自己的生命裡擁有愛、柔情與保護,但她缺少一樣把這所有的一切變成幸福的東西:她應該更瘋狂一下。」

 

不管怎樣,她的父母都會愛她,但她卻不敢為了夢想而拼搏,因為她害怕傷害他們。那個夢想深埋在她的記憶深處,儘管一場音樂會或一張偶然聽到的唱片會將它喚醒。然後,每次夢想中甦醒,挫敗感便愈加強烈,她別無他法,只能再次催眠夢想。

 

孩提時代,維羅妮卡便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的願望,那便是成為一位鋼琴家。


十二歲時第一節鋼琴課上,她便感受到了這一點。老師也察覺到了她的天賦,鼓勵她走職業道路。一次鋼琴比賽她獲了獎,興高採烈地對母親說她準備拋棄一切,一心成為鋼琴家。母親溫柔滴看著她,回答道:「親愛的,沒有人能靠彈鋼琴活著。」

 

「那你還送我上鋼琴課?」

「那是為了讓你多才多藝,這樣就行了。丈夫們喜歡這樣的妻子,在宴會上你可以蓋過其他人。忘了當鋼琴家這件事吧。去學法律,這才是你未來的職業。」

 

維羅妮卡按照母親的要求做了,顯然母親的經驗更老到,知道什麼是現實。她上完中學,考入大學,文憑拿到了,分數也很高,卻只在圖書館找了份工作。

「我應該更瘋狂一些。」但像大多數人一樣,她明白得太晚了。

 

維羅妮卡在精神病院這段時間,她以前所未有的強度體驗著很多感覺——恨、愛、害怕、好奇、活下去的渴望。她努力去尋找真實的自我。音樂向另外一個方向指引著維羅妮卡:她驅除了雜念,什麼都不想,只想著存在。她投入地注視著玫瑰,看到了自己,她喜歡這一切,然而又悲哀地發現人生竟如此匆匆。

 

在這世界上,一些人不在乎答案,活著就是活著,他們很早便放棄了,早已屬於一個沒有生命沒有死亡、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世界。另一些人卻被迫思考,維羅妮卡就是其中之一。

 

在精神病院這段日子,維羅妮卡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全心全意地彈琴。想什麼時候彈便什麼時候彈,想彈多久便彈多久。即使全部觀眾只是一個瘋子,他也全然不在意。他似乎懂得音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唯一的聽眾,也是精神病院的夥伴,叫做愛德華。他到精神病醫院的原因和維羅妮卡一樣,他想學畫畫,他做外交官的父親,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愛德華因為瘋狂喜歡畫畫,成績有所下降。這是父子倆的對話:

 

「你讓你母親很擔心。」大使說,「你的成績下滑得很厲害,下學期不知道能不能註冊入學。」

「可是爸爸,我在繪畫班的成績上升很快。」

 

「你對藝術有興趣,我覺得很欣慰。但是你有的是時間搞藝術。現在,你得完成高中學業,這樣我才能把你領上外交官這條路。」

「爸爸,我不想當外交官。我想畫畫。」

 

「愛德華,你已經到了承擔責任的年齡,我們忍無可忍了。你該放棄當畫家的愚蠢念頭,找準一個職業方向。」

「爸爸,當畫家就是我的職業方向。」

「你完全無視我們的愛。我們盡了一切努力讓你接受最好的教育。」

「你明白,爸爸,我愛你們勝過生命裡的一切事,一切人。」

「那好,看在你愛我們的份上,求你了,照你媽媽的希望去做吧。暫時放下繪畫這件事,結交一些地位相同的朋友。」

 

「爸爸,你是愛我的。可你不能這樣要求我。因為你一直是我的榜樣,教會我為了喜歡的事情而奮鬥。你不能要我成為一個沒有獨立主張的人。

 

「孩子,別讓我們失望,我們活不了多久。知道你走上生活的陽光大道,我們才可以安安生生地死。如果你真的愛我們,就按我的要求去做。如果你不愛我,那就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愛德華陷入了沉默。如果他堅持自己的選擇,母親會備受煎熬,終至虛弱不堪,而父親也會失去工作熱情,心愛的兒子教育上的失敗會讓兩個人內疚不已。但如果他放棄繪畫,世間的一切也再不可能讓他激動與快樂。

 

最後他妥協了。但他對繪畫愛得太深了,已經不能再回頭,既不能繼續向前,也不能轉身回頭。逃避成了最簡單的出路。後來,精神科專家給他看過病,他得了精神分裂症,然後住了進來,和維羅妮卡在一起。

 

兩個人在精神病院相愛了,並且都找到了自己,一起逃出了精神病院。最後小說結束。

 

整部小說裡的每個人物,都是在尋找自己。進精神病院並不是真的有精神病,而是那個內心瘋狂的自己不被理解和接納,而在這裡偶爾的瘋狂,也被會認為理所當然。

 

從書名上來說,是有些悲觀,但內容上來說,卻是一部自我革新的好小說。

對於努力尋求自我的人來說,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和這世俗對抗?就如維羅妮卡和愛德華,他們不得不屈服於父母的意志,因為不做自己,會是一條更容易的坦途。

 

要成為自己,得在經濟上獨立,人格上沒有依賴,如果能夠擁有一項專業技能會更好。

 

褚士瑩,臺灣作家,從事國際NGO顧問工作。他這本書《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剛好講述了一條為什麼要成為自己的路。

他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農夫,可是臺灣對教育的重視,卻讓他不得不走向成為對自己的生命沒有熱情的知識分子的道路。他一路從埃及開羅AUC大學念到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做過跨國大企業專業經理人,還在荷蘭的郵輪上工作過。

經歷過很多類型的工作後,他給了自己一個目標:成為一個NGO工作者。對他來說,這個決定有點像選擇出家,一旦決定剃光頭就不該回頭,所以一定要準備好。他給自己一個期限——三十歲生日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三十一歲就義無反顧地走上NGO道路。

 

拋棄所學知識跟舊的習慣,以成為接近自己所喜歡的人為目標,停止跟他人的競爭與比較,回到人生的原點,讓自己透過NGO的工作,重新回到當農夫的夢想道路上。

 

褚士瑩說:「各種因緣際會,的確不斷在改變我的生命;而無論走到生命的哪個情節,都不可忘了小時候的作文《我的志願》,要努力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

 

要成為自己喜歡的那個人,何其艱難?多少人慢慢就成長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當然褚士瑩之所以能夠這樣選擇,因為他是有備而來,為了做好NGO工作,他事先做好了三件事:

要有NGO的專業學識;

要有一般NGO工作者欠缺的經營跟管理經驗;

要在財務上寬裕不拮据。

 

如果你擁有一項專業的知識,至少成為自己的可能性會更高一些,就像思特裡克蘭德從倫敦到巴黎,至少也是讓孩子和老婆衣食無憂,他本人也不會落魄。

 

褚士瑩寫了幾個NGO的朋友,然後說:「他們都用專業,開啟一扇獨特的門,努力成為一個自己更喜歡的人,如果沒有專業,或許這自我追尋的夢想,就只能永遠停滯在幻想的階段,就像伊利亞特說:『專業,讓我們成為有自由思考能力的人。』或許,這才是整個故事的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到中年的人,放棄原有的工作,放棄高薪的位置,去尋求自己的原因,因為他比年輕的時候擁有了更好的專業技能,他財務上會比年輕的時候好很多,他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他發現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這時候,他決定去做自己。

 

最近一個年近四十的朋友,決定去畫畫了,當然不會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裡克蘭德那樣拋棄家庭。而是把自己所有業餘時間都用了起來。

她說:「其實我所有的愛好,最喜歡畫畫了。以前除了油畫,國畫、工筆、水彩、素描都會的,以前在學校裡是書畫協會會長。可惜現在手都鈍了,畫簡筆畫應該還沒問題。到了這個年齡,越來越覺得把愛好堅持的重要性,就當做自己後半生的一種寄託都好。」

人這一生其實是在找一條回去的路。無論走了多遠,最初的夢想總會縈繞。

《聖經》裡這段: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只有往回走,成為孩子的樣子,才能進天國。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丟失自己的過程。我們為了生活,為了生意,為了工作會做很多自己本來不願意事情,一些人可能漸漸就麻木了,並且把這當做理所當然,隨波逐流總比努力抗爭容易。而一些人,會一直保留這自己某一塊領地的自由。

 

就如黑塞的名著《悉達多》中的悉達多他對自己愛的人伽摩拉說:「你很像我,你的確與眾不同。你的內心總有一處寧靜的聖地,你可以隨時退避並在那裡成為自己。我也會這樣做。極少人具備這種能力,然後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

 

如果你有一處寧靜的聖地,隨時可以退避回去,並在那裡成為自己,那你在這世上生活,會平靜很多。

 

內心有自己的的人,不會羨慕那些高高在上卻需要滿口謊言而活著的人。因為他們在失去自我。有自己的人,不會害怕孤獨,因為孤獨意味著自由。有自己的人,不會渴求權力,權力是管他人,而你只需要管自己。

弗洛姆說:「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渴求權力並不根植於力量而是根植於軟弱。它是個人自我無法獨自一個人生活下去的體現,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時欲得到額外力量的垂死掙扎。」

 

一個有自己的人,不會去渴求這些外在的東西,他一心只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更自由的自己,甚至更孤獨的自己。

 

希望你擁有某一項專業技能,然後如廣告裡所說的那樣「不必」在意那麼多東西,成為一個真正的自己。

相關閱讀:

終究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終於沒長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特別能堅持的摩羯座

35歲後用心讀書不早也不晚
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純粹閱讀

在四五個城市待過最後落腳廣州
做過高中語文老師接過情感熱線
辦過雜誌最後卻在一家航空公司


人生兩大興趣:讀書和打羽毛球

理想是


做寫字的人裡面最會打球的
會打球的人裡面最會寫字的

相關焦點

  • 心情|終有一天,更是當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擎札記,ID:gh_8b8eaa03f87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終有一天,更是當下想要逃離,面對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悄悄然擱在對立面只是,越發看見內心的真實渴盼是只鳥兒就去天空飛翔是只魚兒就到河裡歡暢是棵大樹就灑下一片陰涼是朵鮮花就努力綻放成為農民
  • 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三支花」
    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對於滿足精神世界這件事,我們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圖書、影視、綜藝、遊戲、短視頻,大多是按照年輕人的喜好進行策劃和創作。但老年人需要怎樣的精神生活,很少有人去考慮。保健品銷售人員「親閨女式」推銷、假靳東騙局,這些都是看準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匱乏,通過單純的陪伴就輕易地換取了他們的信任。
  • 萬妮達:只想成為我自己
    原標題:萬妮達:只想成為我自己8月5日,《中國新歌聲》播出了第四期節目,來自福建的萬妮達就這樣一躍進入大眾的視野。狂野的外表、霸氣的曲風讓這個23歲的女孩在節目播出後收穫了無數粉絲,她的名字當晚更是進入熱搜榜,在微博上持續討論發酵。
  • 你所有的努力,終有一天都會回報你
    到了二十歲,他就成為了當地頗有名望的小學校長,甚至作了生平的第一次演講。「努力就有回報」,這句話可以高度濃縮地概括默裡二十歲前的人生。而他一開始的動機,也不過是想脫離貧困的生活,想過上更好的日子。然後,讓我們把時鐘,從默裡出生,往回撥三年。
  • 致自己—那些神仙販賣的溫柔鄉,終有一天也會照進你心上
    1:你仿佛生活在太陽裡,哪怕四下無人我也不敢偷偷看你。2:你的名字安慰過我的過往,撫平過我的憂傷。Your name has comforted my past and soothed my sorrow.3:總會有一個人會代替過往,從此住在你的心上。
  • 終其一生,我們只想成為最好的自己
    孩子會相信並全盤接受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所以父母反覆對脆弱的孩子開玩笑尋開心的行為既殘忍,又極具破壞性。 當你從別人嘴裡聽到關於自己的負面評價,並讓這些評價進入你的潛意識時,你就是在「內化」它們。負面評價的內化——變「你是」為「我是」——就形成了自卑心理的基礎。
  • 吃苦耐勞,終有一天出人頭地的5個星座女,註定成為女強人
    導語:吃苦耐勞,終有一天出人頭地的5個星座女,註定成為女強人 他們的身體有一個童真是天真,很多人都願意和雙子座交朋友,因為他們經常在自己的身體裡看到不同的意外驚喜。他們正直勇敢,如果別人不是有意的,他們也喜歡交朋友。對於感情,雙子座有自己的幸福願景和希望。他期待可以與愛人分享餘生,但雙子座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承受著情感的嚴重打擊和傷害。在過去,過去深愛的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成為各奔東西,但是雙子座從來沒有消極的感覺。
  • 鄭秀文自爆抑鬱:人生有許多高高低低,但終有一天你會爬起來的……
    最近在一檔節目中,鄭秀文談起自己患抑鬱症的經歷。鄭秀文說:「人生會有很多高高低低,我當初也經歷了很嚴重的抑鬱症,那時候我就跟自己講,不要放棄,終有一天你可以爬起來的,那後來真的爬起來了。突然有一天,鄭秀文發現,自己已經胖到不忍直視的地步,想來想去,她決定長跑。其實這也是她給自己找的一個精神寄託,她想讓自己沉浸其中,暫時忘掉痛苦。雖然一開始很難,可最後她還是堅持下來,堅持跑步,不僅讓她有成就感,還磨練了她的意志,在跑步中,鄭秀文慢慢治癒自己。
  • 《蒙心匿愛》繼妹發狠話:終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都會變成我的
    當時繼妹在化妝,塗唇膏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顏色都不太好看,於是偷偷溜進女主的房間。來到女主的房間後,繼妹順手就拿了一隻唇膏,開始塗,塗完後覺得很滿意,對著鏡子得以的笑了。不到一秒,繼妹的臉色都變了,拿起唇膏將它按在化妝檯上,直到整隻唇膏都爛了為止。還說了一句「終有一天,你所有的都會成為我的,不僅僅是這些,甚至那些你愛的男人」。
  • 為你讀詩:寫給特區的情書 | 「終有一天,這裡將遍地是黃金……」
    為你讀詩:寫給特區的情書 | 「終有一天,這裡將遍地是黃金……」 來源:人民網-深圳頻道      共0條新聞   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由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宣傳部監製,深圳市羅湖區融媒體中心策劃出品的「為你讀詩:寫給特區的情書
  • 《掃毒2》:終有一天,你所有的惡都將一一還你
    也有了自己心愛的伴侶。而林正風警官,因為妻子的死,將所有的悲痛都化作剿滅毒品的力量,致力於掃毒工作。在一次掃毒任務中,林警官收到線人線索,獲得了毒販阿巴斯毒品交易地點。警方提早的埋伏在交易地點,等待時機,人髒並獲。「砰」的一聲槍響,打破了此時的寧靜。警方發現有狙擊手,於是主動暴露身份。
  • 這一生,我只想遇見你,只想跟你在一起
    有段話這樣說:「幸福有時候無關收入和生活的安逸,你想要的可能只是這樣的生活:親自付出勞動,充滿成就感地享用土地上的豐碩果實。每天醒來時,都能慶幸過上這樣一種生活,並在生活中找到了和你有相同感受的人。」幸福大抵就是有自己喜歡的生活可過,有自己喜歡的人可相守。
  • 「CROSSING:終有一天遇見你」 6月15日開啟時空對話
    藝術,像個天真的孩子,穿越萬物來到你身邊,給你夢想中的一切藝術家有一種「創造宇宙的想像力」當他內心充滿藝術的狂喜時他可以跨越夢境與現實的藩籬所謂美,就是星光閃爍的一瞬兩個不同的時代跨越歲月長河,偶然相遇——「CROSSING:終有一天遇見你」策展人 劉斯琪6月15-19日,滲透藝術St.art將在融舍舉辦一場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繪畫作品藝術展——「CROSSING:終有一天遇見你」。
  • 奮豆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那麼一天,自己也成為了別人活下去的動力
    奮豆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那麼一天,自己也成為了別人活下去的動力上回說到古老師對田姬同學的作文大肆表揚,再反觀星太奇寫的作文,難怪古老師一秒變了臉色,因為星太奇寫出了一個武俠的世界,重點不是這個武俠的世界有多麼充滿想像力和創意,而是故事的背景實在太不搭了,在公園裡發生血雨腥風武林對決,不怪古老師看得頭頂發涼。
  • 【聽歌】奧斯卡經典電影《終有一天感動你》插曲《Right Here Waiting》
    《Right Here Waiting》 是專輯《重犯》裡的一首單曲,是這張專輯的排行榜冠軍歌曲之一,也是Richard Marx成為搖滾樂壇超級巨星的開始。這首歌還是電影《終有一天感動你》的主題曲,無論從旋律角度,還是從歌詞內容上看,都是一首經典的佳作。
  • 卡司面對面 | 翟李朔天、金聖權:終有一天,我們舞臺相見
    原創 主持人馬辰 經典947「我們會隨時準備著,劇院不會離開,戲劇會永遠伴隨身邊,終有一天,我們在舞臺見!」——音樂劇演員 翟李朔天「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是我第一場個人音樂會,我為每一首作品都安排了自己的想法」——音樂劇演員 金聖權圖片源於網絡:豆瓣「三妖」今年對於劇場來說是特殊的一年,久違的演出活動成為了廣大劇迷關注的焦點。
  • 朋友再好,終有一天會背叛
    而就其主旨,講的是朋友再好,終有一天會背叛。從社會學層面上來說,就是說我知道你可以幫助我,所以我願意幫助你。我幫助你的多少取決於你可以幫助我們多少。我幫助你的最終目的也就是我可以最大程度的幫助自己。 01 我們是如何成為朋友的 我知道你可以幫助我,所以我願意幫助你。同桌?同宿舍?同辦公室?是不是都有同字。說白了就是和我們常常在某個空間裡的人。
  • 終有一天你會明白:男人不愛你時,是真的不會關心你的
    導語:青春的歲月裡,都有過令自己痛徹心扉的人,愛過也痛過。愛情來之不易,只有經歷過了才會珍惜。愛你的時候,你的一切他都想了解,想關心你的所有。但當他不愛你的時候是真的不會關心你任何事情的,及時你很美好,也提不起他的興趣。
  • 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看到了監視者的命運 | 給你一針
    作為前蘇聯的情報組織,克格勃已經成為一個傳說,主要「活」在好萊塢電影裡。在電影裡,他們無一例外的兇猛、狠毒,但最終都被代表正義的歐美情報人員成功「解決」掉。不過真實的情況也許恰好相反,美國人自己承認:在竊聽藝術方面俄羅斯人超過了所有人。」據說江湖流傳著一則不知真假的傳聞:克格勃曾將竊聽器藏在美國國徽裡送給大使,直到二十年之後才被美國方面發現,發現後完全沒有勇氣承認自己上當。
  • 想不做「母親」一天,只想做我自己(內有贈書)
    今年抗疫時期,一位護士長母親寫給兒子的信:兒子,我來武漢只是做了我能做的,沒有多大的貢獻,如果我的參與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感觸,對你的成長有一些激勵,給你的人生能夠添一點色彩的話,那是我莫大的欣慰!所以,我們不吝惜以「偉大「等各種美好的詞形容母親,因為她對一個孩子、一個人的未來,有那麼特殊、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