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周嫄
日本庭園源自中國秦漢文化,至今中國古典園林的痕跡仍依稀可辯,但日本園林逐漸擺脫開詩情畫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從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池泉庭到鎌倉室町時代的枯山水,再到桃山、江戶時代的茶庭,由泊來至和化,迄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
日本庭園用質樸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達玄妙深邃的儒、釋、道法理。用園林語言來解釋「長者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涼之露地」的境界。今天小園子就介紹一下日式庭院中經典的竹水景,讓我們在這並不清涼的秋日裡,融化在這禪與意中吧。
【感謝@梁莉的關於日式庭院的提問,如果你對任何園藝方面的知識感興趣,也可以直接留言給小園子喲——】
禪意的竹水景
這個東西原來有一個樸實的名字,叫做ししおどし(鹿威し),如名字而言,這個裝置最開始是放在農田裡來驚嚇和趕走鳥獸的。也寫成獅子威し。
但是它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添水(そうず),這個名字似乎文雅了許多。是因為到後來,很多人很喜歡聽竹筒水滿,然後落地的「啪」一聲,覺得哎呀臥槽,我得把這玩意兒家裡也來一發,於是就賦予了它更富有BIG的使用場景。用來庭院裡,作為禪意的象徵。
水滿欲發的瞬間:
而這個裝置的原理也十分簡單,竹筒中間設置支架,上面注水,如果水滿竹筒就會倒出來。倒出來後竹筒空了又會抬起來。這個裝置一套也不貴,8500日元,幾百人民幣:
試想一下在寧靜的午後,萬裡無雲,只剩下蟬鳴,本來單調沉悶,但是有了添水之後,不僅有了水流聲,還有有間隔的落地聲。很多人覺得很有禪意,於是後來演變成在庭院裡的裝飾,在日本的的豪宅裡,總免不了有這樣的裝置,來顯示主人不僅身份尊貴還特別有品味。
另外,在京都的詩仙堂也可以看到。詩仙堂的茶室,寧靜的夏天,庭院內鹿威し的聲音:
秋天紅葉的時候,這個裝置也憑添了不少人文氣息:
日本庭院還有一些很有禪意的裝置。
其中代表之一就是つくばい(蹲踞)。
日本的庭院裡一般都會設有茶室,茶室前面的空地叫茶庭,在茶庭裡一般都會擺放一個洗手的東西,叫做手水缽,進入茶室裡必須要洗手,所以是必經之地。而這一套洗手的東西,使用的時候得蹲著,所以,統稱為つくばい(蹲踞)。
為什麼說統稱,是因為最全的洗手的用戶是幾個東西構成的:手水缽,「前石」,「手燭石」,「湯桶石」,「水門」(水汲石)。
手水缽(ちょうずばち):在喝茶客人入席之前,舀一杯水來洗手。
前石(まえいし):在手水缽前面,洗手的時候可以坐著。
手燭石(てしょくいし):晚上喝茶的時候旁邊放燈用的。
湯桶石(ゆおけいし):冬天的時候放熱水。
水門(すいもん):也叫做海,是最低的部分,主要是用來吸水,所以周圍還鋪上砂石。
一些特寫:
手水缽還有幾種不同的種類:
富士型:
一文字型:
其他有意思的蹲踞:
另外一個禪意利器叫水琴窟。
這樣一個帥氣的名字又是一個神馬東東呢,日本庭院的手水缽附近,會在地下也掏出一個空洞,然後讓水滴落下,然後這個窟可以讓水滴落下的回聲放大,同時也具備給手水缽排水的功能。
來一發學術圖,這個不用翻譯也能看懂吧?
因為上面對著水門石,所以基本上需要標註才知道這裡有水琴窟:
別看這個裝置有一點裝逼的味道,但是日本人對這個裝置上能挖掘的禪意上有非常極致的追求。日本有大學教授的課題就是研究,為了聽到有禪意的滴水聲,這個空洞的形狀是吊鐘形呢還是銅壺形好呢還是龕燈形好。這個洞的材質是石頭好和還是陶器好呢還是金屬好。然後積水得多少釐米厚才能聽到豐富鏗鏘的聲音。
為了能讓人更清楚地聽到地底下傳遞上來的聲音,有的水琴窟還會附帶上聽聲音的小竹筒。讓你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禪意。這個就明白多了:
五大關鍵教你打造日式庭院:
1.入口和花園種植一些苔蘚植物,它給人的感覺是歡迎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它能讓這個地方看起來想是一處靜修地,助你在辛苦工作後恢復精神。
2.增加一些石燈籠,它能讓你的花園看起來既神秘又迷人。然後在石燈籠附近放置一些吊籃,這樣能增加植物的吸引力。石燈籠能讓花園充滿異國風情,給人帶來暖意。
3.要完善你的花園設計,就需要將「另一個花園」搬進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花園中已經有了仙人掌和盆景樹,你可以再增加一些沙景、禪宗石以及相關植物,這些花園可以作為回憶和冥想的地方。
4.茶室對日式花園的意義重大,它是一個很小的建築,在裡面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品茗放鬆。當然,茶室的門口要對這花園中的靜逸之處,比如石燈籠,禪宗石,這樣你在品茗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平和的景色。另外,你可以用一些盆栽植物來裝飾你的茶室,薰衣草、翠葉蘆薈能讓茶室看起來更漂亮、更自然。
編輯的話
日式庭院的特色自然不止禪意的竹水景,還有枯山水、石燈籠、常綠的灌木和喬木等等。小園子今後還會介紹更多關於日式庭院的知識給大家的~請繼續關注園夢匯哦~
訂閱方式
長按二維碼
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
不止是植物愛好者樂園
而是美妙的生活
我覺得你會喜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花園設計案例
也可以在評論區告訴小園子你的花園裝修需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