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陽光照耀的地方,總是遍地陰影

2021-01-16 騎士日記

《陽光普照》是一部海報很溫馨,畫面很溫柔,故事卻處處洋溢著悲傷的電影,它每一秒鐘都充斥著反差萌,用喜劇的手法講著一場悲傷的故事。

電影一開頭是一段暴力血腥的小流氓剁仇家手的片段,整個過程都非常暴力血腥赤裸,可背景音樂用的是溫柔舒緩美好的鋼琴,伴著紛紛落下的雨聲,慘叫,玻璃碎裂的聲音,血腥之至的畫面,著實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一樣』『對比鮮明』且有趣有懸念的開頭。

這種強烈的『反差』在片中比比皆是,整部電影都洋溢著這種反差感,讓我在觀影中體驗者創作者們的惡趣味。當然,這種惡趣味是建立在頗具高度的審美之上的,用出色的攝影水平加上出色的配樂水平才能在這種聲畫反差中凸顯故事的結構。

接下來我會對片中開頭和結尾處人物在鏡頭語言中的表現對應來跟大家講述這部電影在畫面上都講了什麼。

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父親,他一開始就在陰影裡

哥哥的出場則更是恐怖,在眾人昏睡的補習班,只有他一人獨醒

而在之後的父子見面,兩人都在陰影裡:

而與之相對應的阿和第一次出場就是這樣的特寫:

而進少管所也是這樣的用光:

就開頭這兩波鏡頭運用的對比,可以看出創作者在鏡頭設計上的用心,這對應著人物之後的走向:看似在最慘環境的阿和,反而是全部人物中擁有最多光明的人,因為人生的陰影都被哥哥、父親、母親全部佔據,他們把光都給了這個『會哭的孩子』,把自己留在了陰影中。

雖然,這個父親在開始並不想承認這個不成器的阿和是自己的孩子,畢竟,比起那個品學兼優的哥哥,阿和簡直就是家庭之恥:

但最後,他還是為了這『一個』孩子,做了一件可怕但偉大的事情。

而在哥哥這邊,雖然他品學兼優,但還是在為自己的弟弟著想

整部電影最大的核心邏輯就是哥哥講的司馬光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砸開的還是一個在陰影裡的司馬光。

這個孩子一直扮演著拯救者的角色,他是太陽,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刻都沒有人來砸開困住自己的缸,但他還是為了弟弟無怨無悔。

在電影中,兩兄弟唯一一次見面,鏡頭安排的十分妙。

哥哥在光源方,自己卻在陰影中。

弟弟在陰影處,卻被光源照耀。

在這次會面之後,哥哥做了一個決定——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細細觀察全片,這是哥哥的臉唯二兩次暴露在陽光下的鏡頭。

這個孩子,只有在死了之後才能擺脫人生的陰影。

如果我們把這次自殺單純的理解為高考壓力太大不堪重負,就是把這個電影看淺薄了。

個人理解,哥哥是在看到弟弟未來將要面對的生活,以及他當下對生活的態度才決定自己殺的。他不想看著自己弟弟在出獄後變成一個被社會與家庭雙重放棄的廢人,而只有自己死了,家裡才會幫扶這個孩子,因為這真的是自己殘酷的父親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家裡真的只有『一個』孩子了。

這話不是瞎說的,你看父親後來的行為就可以佐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哥哥還活著的話,弟弟的人生會是什麼樣?

少管所出來,找不到工作,又拖著一個懷孕的女朋友,十六歲的年紀,基本是死路一條。要麼就像是菜頭一樣走上犯罪黑道的不歸路,那麼,下一代又將會走上上一代的老路。這樣的人生何其悲哀,為了讓阿和擺脫這社會與人生的陰影,哥哥選擇去死。

這個行為看來很極端,卻是這個極端的家庭唯一的出路。從這麼小的一個事情上來看,其實整個臺灣社會也算不得有太多的出路。

是的,沒有出路。整部電影裡的所有人物都在表現這一點,無論如何努力,人生還是被貧窮所困擾。而黑道卻擁有著我們一生都未曾見過的財富。每個人都在這個社會中無助掙扎,只有人性的光輝能夠稍微取暖,但這光輝卻只能依託死亡來換取。

看似世界陽光普照,誰知道陰影中藏著所少罪惡呢?

在本片中,女性角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打破』。

開篇母親情緒強烈地打破沉默,問出一句:

哥哥的『女』朋友打破了他與所有人的隔閡:

打破阿和人生格局的小玉和姑媽:

大部分男人似乎都因為女人的出現打破了人生本來的局勢,在《陽光普照》當中,每一個劇情格局的破解與延展,都是通過女性角色來帶動的,包括電影末端,菜頭對陳家的威脅也是從遇見陳媽媽和小玉開始的。

從電影的內容上看,陽光普照這四個字意味著遍地陰影,這也對應著影片主角的一家人被籠罩在臺灣社會投射下的陰影之中,以及最終結局裡,男主在陽光下奔跑之下藏著的蔭翳,他的奔跑和父親最後揭露一個殺人事件前後銜接,他在陽光裡的釋放,是建立在父親在陰影裡的奉獻的基礎上的。

這像極了每一個父母在孩子背後做的努力和咽下的苦果,而作為孩子,有些事情可能永遠也不會知曉,唯一能做的,無非是為自己的父母盡一點綿薄之力,比如,和媽媽一起去騎一下腳踏車。

電影一直有一句話貫穿始終: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真是莫大的諷刺

無論是電影裡還是人世間

時間總是蹉跎

方向總是迷失

不知不覺

一生就過完了

— END —

相關焦點

  • 電影《陽光普照》:願你有陽光照耀,也有陰影躲藏
    這部電影名叫《陽光普照》,但並不陽光。一個家庭,兩個孩子。哥哥阿豪善良孝順學業優異,永遠都為別人著想,是一個絕對完美的存在。而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人,最後選擇了跳樓自殺。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一個總是被偏愛著,被陽光一直照耀;一個總是被忽視嫌棄,好像是一直生活在陰影中。一直生活在陽光中,一直被大家認可,被父母親疼愛,看起來阿豪很幸福。但是他卻選擇了跳樓自殺。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誠如阿豪的遺言,每個人和動物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但是只有他沒有。他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他不同於他的哥哥生活裡沒有陰影,他的生活充滿了陰霾,他渴望陽光,甚至是撥雲見日的斑駁都讓他覺得是這樣的彌足珍貴。影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當阿和要離開輔育院的時候,幾十個不良少年們,開始為了唱了一首周華健的《花心》。那些輔育院的每一個少年們,他們誰又不是活在陰影裡不敢抬頭渴望陽光的可憐人呢。
  • 《陽光普照》:一個關於陽光與陰影的故事
    在《陽光普照》之下,每個人都需要陰影。一、前一段時間看了臺灣電影《陽光普照》,故事簡單,但卻引人深思。駕校教練阿文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和小兒子阿和。阿豪高大帥氣,品學兼優,聽話懂事,準備讀醫學院,前途一片光明。阿和矮小猥瑣,不學無術,傷人致殘,被送進少管所,墜入萬丈深淵。
  • 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也有照不到的陰影
    《陽光普照》以阿和與菜頭傷人入獄為引子,講述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對好與壞的定義,反映了在父母忽略下造成的悲劇,告訴了人們陽光普照並不能長久,陽光下有陰影的地方才能睜開眼。哥哥是天之驕子,是父母眼中的希望,溫和而大方,品學兼優,可謂是真正的陽光普照。這誰也沒想到,如此優秀的人會自殺。陽光普照的少年,如同天邊的朝陽隕落。照亮他人的同時卻沒有照亮自己。阿和恰恰與哥哥相反,他是叛逆的少年,因為自己出氣同朋友一起進了少管所。在哥哥死後,阿和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成了家庭的希望,一向對自己不理不睬的父親也開始為自己謀劃。阿和雖然學會了承擔,開始了轉變,但骨子裡仍少不了那份懦弱。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電影《陽光普照》嫻熟地駕馭空間敘事元素,通過鮮明的空間對比、外部空間的塑造、心理空間的建構等手段,賦予了影片更加深刻的情感震撼力,且更加立體地展現了臺灣底層真實的社會生態。 一、陽光和陰影———被規訓的私域空間 《陽光普照》中的哥哥阿豪,有一段關於「陽光和陰影」的表述,他說: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與黑夜都各佔一半。作為「史上關注度最低的一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並沒有進入太多人的視野。但即便是在入圍影片極其有限的不利條件下,金馬仍然做出了一個足以令所有人信服的選擇,《陽光普照》放在2019年的整個華語電影範圍裡,也絕對是最佳作品之一。
  • 陰影遍布下的家庭,陽光普照下的希望——《陽光普照》
    很明顯,《陽光普照》便是現實主義一類,雖然深入真實的中國家庭中去,在導演鍾孟宏的溫情關懷下,卻洋溢著犯罪片的黑暗氣息,片中不間斷的黑色幽默與黑色暴力,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反覆思考臺灣的現實家庭,給人一種獨特的「冷峻之風」。影片講述了一個臺灣家庭的現實悲劇。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臺灣家庭中,父母每天上班打工,兩個兒子在校上課。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在我心中,這樣的一部作品已經出現了——《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的攝影和配樂非常好,所以,今天不單單談論這部電影,也是分享它的配樂。 本文有劇透。《陽光普照》的故事始於「阿和進去了」。接著一系列不幸的事情都出現在了這個普通家庭裡。
  • 《陽光普照》:願你心中常有陽光照耀
    年初大火的懸疑偶像劇《想見你》吸引了不少劇粉,其中主演之一許光漢成功出圈,收穫了不少「許太太」。
  • 金馬獎影片《陽光普照》: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陽光普照》,改編自真實故事,透過一家四口展現了當代家庭矛盾以及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讓我們通過這樣一部影片了解了家庭內部每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以及彼此間的關係,豆瓣評分8.3,是一部近期難得的佳作。正如阿豪所說,太陽是世界上最為公平的東西,無論何時何地,白天與黑暗都各佔一半,可是對於阿豪來說,自己卻只接收到了陽光普照,沒有可以躲藏的黑暗那一面,容不得半點灰塵,容不得半點瑕疵,沒有了任何私人空間,失去了人生的自由。這是家庭教育的盲點,這也是親子關係的缺失,當然也是人際關係難以捉摸的地方。
  • 陽光普照丨在失序的家庭中找尋陽光與出口
    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希望就像我們的片名一樣,無所謂黑夜、陰影,太陽終究會來,祝福大家永遠陽光普照。
  • 《陽光普照》,血汙深藏
    Nightmare / 謂我何憂片名雖然叫《陽光普照》,但電影卻以風雨飄搖的夜為開頭。樹影婆娑,雨夜行兇,黑暗冷峻的色調為這部電影蒙上了壓抑的註腳。黑夜成為罪欲的開端,成年人的不如意和少年人的不安定在夜裡被放大,人生的脆弱和酸苦只能在夜裡娓娓道來。
  • 許光漢電影《陽光普照》:願你有陽光照耀,也有陰處庇蔭
    01 前些天看了19年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它是一部基調很喪的電影,濃濃的致鬱系,講述的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故事。 阿豪跳樓那天給朋友發的簡訊很戳我心,他說: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維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
  • 陽光普照下的我們——影評《陽光普照》
    阿豪說:「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與黑夜都各佔一半。「他的人生,一天二十四小時陽光普照,沒有陰影。從小到大,他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學校的期待之中。他習慣於對任何人好,卻從不記得自己。阿和說,哥哥一生做的唯一一件錯事就是跳樓。然而,那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一次做了自己。
  • 影評 |《陽光普照》:陽光的兩面性
    黑格爾曾說「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的他,自身中有一種無限的價值、永恆的使命」這句話以前不懂但看過了《陽光普照》又好像清晰了許多。作為2019年大熱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可謂是實至名歸。也恰好是在2019年11月金雞獎頒獎的那天,演員王景春獲得最佳男主角感言中說道:「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愛地久天長。
  • 豆瓣8.4《陽光普照》:人人渴望陽光,但也熱愛陰影
    2019年11月1日,《陽光普照》在臺灣上映,同年入圍了金馬獎的11項提名,最終斬獲5項大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陽光普照》聽起來是一個很治癒的名字,加之被一些網友的評論誤導,說電影結局是一個圓滿的和解向,直到看完,才意識到打開電影時的潛意識是多麼的不靠譜,治癒?應該是致鬱才對。
  • 影評《陽光普照》 | 如若生活真有陽光普照時
    雖然因為2018年的風波,去年大陸影片並未參選金馬獎,但並不意味著《陽光普照》的這個最佳影片是矮子裡拔高個。 1. 《陽光普照》的故事很簡單,小兒子阿和因故意傷人入獄,被寄予厚望的大兒子阿豪突然跳樓自殺,家庭關係頓時陷入旋窩。
  • 《陽光普照》,人心至暗
    在豆瓣電影組被安利了很多次的陽光普照,該片是臺灣第56屆金馬獎獲獎影片。再加有前段時間大熱的許光漢參演,也順勢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陽光與陰影他幻想中永遠被關注的哥哥,永遠陽光的哥哥,甚至都沒有他這個陰影下的「小丑快樂」。​照亮別人是需要能量的,越接近太陽的地方,越容易融化。
  • 玻璃渣裡面裹著光,陽光普照
    總想著生活總是要多點陽光,於是點開了鍾孟宏導演的這部《陽光普照》。陽光和陰影相得益彰,才是生活。 平凡的一家人阿文(陳以文 飾)和琴姐(柯淑勤 飾)育有兩個兒子,叛逆的小兒子阿和(巫建和 飾)與好友菜頭(劉冠廷 飾)砍傷人進了少年輔育院,但阿和的女友小玉(吳岱凌 飾)卻帶著身孕來家裡。琴姐不顧阿文反對,將小玉留下來照顧。
  • 《陽光普照》:可能是年度最好的華語電影
    之所以被列為筆者的「年度前十」,不僅僅在於這部由精湛演技支撐起的群戲佳作有多項重量級獎項的加持;也在於其劇本臺詞、鏡頭光線、背景音樂等各個方面的恰到好處;在於其對於「陽光普照」下陰影遍地的社會現實冷峻、直面而深刻的表達;更在於其在臺灣新世代電影發展歷程中肩負著的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