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爵士鼓教育
只為發現每一個優秀的你
- 黃河爵士鼓 -
提起自閉症,我們總是會聽到一些諸如「無法獨立生活」、「行為舉止怪異令人害怕」、「沒有用的人」等負面評價。甚至有些家長也覺得,孩子得了這個病,這輩子就完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兒童發育障礙疾病,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刻板重複行為、興趣缺失等。除這些典型症狀,部分自閉症孩子還會存在平衡、步態、姿勢異常、關節活動受限等問題。
現今有不少孩子因為種種原因性格內向封閉,不願與人接觸、見人害羞、少言寡語、性情悲觀、憂鬱、導致患上自閉症,對今後的成長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表明了音樂治療作為一種兒童自閉症的治療幹預手段,有助於增強大腦關鍵部位網狀結構的神經元連接,提高患者的溝通技能,從而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音樂學習促進自閉症兒童感知能力的發展
在音樂學習中,愉悅的音樂情境可以為自閉症兒童提供聽覺、視覺、觸覺、運動覺等多重感官經驗,滿足其感官的需求,刺激其感官的開發。
孩子在敲打樂器時,視覺上需要專注樂器,樂器的震動直接傳到他的雙手,而震動的聲波也通過空氣及地板間接地刺激著他的皮膚觸覺,這樣多重感官的刺激,加強了孩子對節奏的感應,從而提高孩子對音樂節奏的掌握和控制。
促進自閉症兒童動作技能的發展和肢體的協調
打擊樂器是音樂學習的工具之一。
如果孩子對玩具等事物很感興趣,卻不能恰當的使用,並且動作協調能力差。根據這些特點,利用雙響筒、沙錘、碰鈴、鈴鼓等樂器的敲打,教孩子運用好,節奏感使用打擊樂器,豐富感官刺激,增加其活動的意願,讓孩子在有規律和特定的音樂學習情境中發展出主動式或被動式的肢體動作。
通過這一項訓練,可以改善孩子肌肉控制力與肢體協調性,在精細動作、粗大動作技能和身體本身的活動力方面也有較大的進步。
有利於自閉症兒童的情緒、情感表達
音樂能夠對情緒產生巨大影響,改變精神狀態。
如果孩子情緒波動大,情感表達能力差。我們可以採用可視音樂學習引導孩子們進入一種非常放鬆的狀態。
播放日常學習和活動時的表現,有語言或喜、怒、哀、樂等非語言的視頻,同時引導孩子在聽和看的同時自由聯想或回憶,鼓勵他們試著表達興奮、沮喪、快樂、生氣的情緒。
另外,為孩子們設計簡單的音樂排練和表演,學習角色扮演,體驗生活和情感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孩子們的表情就會豐富許多,自我控制能力也會有一定的提高,不良情緒也可以得到改善。
提高自閉症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音樂學習能將特殊行為轉變為合理化。
如果孩子多動且不聽指令、不喜歡人多、易煩躁、拒絕參與集體活動,但理解能力優秀、模仿能力較好,好奇心較重。
我們可以在團體課程模式中引導他學習互動的方式,學習等待、分享、輪流與他人互動與眼神的接觸等。
在通過長期的音樂學習後,產生鮮明的情感體驗,產生積極的社會性學習行為和良好的自信心,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體活動和他人行為。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給孩子報一門或者兩門關於音樂或樂器的學習課程。
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是所有家長共同的心願,而音樂不只是自閉症兒童的治療師,也是所有孩子擁有快樂童年必不可少的夥伴,對他今後的成長也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