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導演。曾歷任河南省越調劇團、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豫劇一團副團長兼導演。現任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國家一級導演。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劇協理事、中國導演學會會員、中國戲曲表演學會理事、中華戲曲影視藝術中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中華河南豫劇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原根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河南省戲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導演學會會長。河南省文化廳藝術創作中心特約導演,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師範學院文學院兼職教授。
羅雲與申鳳梅大師在長城(1965年)
羅雲自1964年從事導演工作至今,導演過160多部舞臺劇目;眾多大型文藝、戲曲晚會;參加了多部電視劇、電視文藝晚會的導演工作;參與劇本創作5部、改編和移植劇本6部;發表近300篇導演理論和戲劇評論文章,2002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40萬字的著作《藝耕集》;2014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60萬字《戲曲藝術散論》(上、下卷)和《羅雲印譜》。多年來獲得了眾多國家級和省級的各種獎項。
一、導演的舞臺劇目:主要有越調:《明鏡記》《收姜維》《楊門女將》《紅娘子》《舌戰群儒》《諸葛亮出山》《江姐》《蝶戀花》《洪湖赤衛隊》《簡貼恨》《無佞府》《盛世君臣》《智審荀俯案》;豫劇:《陳世美喊冤》《粉黛冤家》《寶蓮燈》《真假駙馬》《寔聖堂》《刑名師爺》《銀河灣》《孔尚任》《狀元戍邊》《劉邦與蕭何》《桃花扇》《夕陽清照》《大唐遺事》《張娘娘傳奇》《李香君》《三打金枝》《徐九經還鄉記》《韓玉娘》《七星劍》、新版《秦雪梅》、新版《打金枝》、新版《玉堂春》、《金麒麟》;臺灣豫劇:《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曲劇:《香壺案》《羅衫血淚》《陰沉木》《鐵筆千秋》、新版《紅娘》;蒲劇《瓊玉公主》;平調落子《七品芝麻官後傳》;道情《前進路上》《王鈍》;柳琴戲《王三善與蘇三》;山東梆子《雙面人生》《仇親》;少兒歌劇《雞毛信》等。
與著名劇作家、戲曲理論家馬少波先生
其中:
1、為越調大師申鳳梅執導21部戲:《明鏡記》《智收姜維》《舌戰群儒》《諸葛亮出山》《楊門女將》《槐樹莊》《江姐》《梅園春》《未出嫁的母親》《焦裕祿》《車奔正道》《我們的好書記》《紅大娘》《杏花營》《洪湖赤衛隊》《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沙家浜》《杜娟山》《蝶戀花》。
2、為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執導7部戲:《粉黛冤家》《寶蓮燈》《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花木蘭》《大祭樁》《抬花轎》《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
3、為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執導三部年度大戲:《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
4、進京演出的戲有14部:《明鏡記》《舌戰群儒》《龍江頌·閘上風雲》(河南省越調劇團);《粉黛冤家》《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鄭州市豫劇院);《破洪州》(江蘇省豐縣小鳳凰梆劇團);《孔尚任》(山東省濟寧市豫劇團);《寔聖堂》(平頂山平煤集團公司豫劇團);《金不換折子戲專場》(鶴壁市豫劇團);新版《秦雪梅》(河南省豫劇二團);《慈禧與珍妃》(臺灣豫劇團、河南省豫劇二團聯合演出);《七星劍》(漯河市豫劇團);《王三善與蘇三》(永城市柳琴戲劇團)。
5、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戲有14部:《明鏡記》《智收姜維》《花木蘭》《豫韻流芳——虎美玲從藝五十年》《張娘娘傳奇》新版《秦雪梅》《湖塗盆砸鍋》《陳世美喊冤》《銀河灣》《徐九經還鄉記》《三打金枝》《七星劍》;曲劇電視劇《陳三兩》、十八集電視劇《常香玉》
6、發行光碟的戲有23部:《明鏡記》《智收姜維》《舌戰群儒》《諸葛亮出山》《粉黛冤家》《寶蓮燈》《真假駙馬》《簡帖恨》《三娘教子》《王惠藝術集錦》《夕陽清照》《古槐案》《女媧》《紅娘子》《大唐遺事》《雞毛信》《陳世美喊冤》《武后與婉兒》《豫韻臺灣情》《慈禧與珍妃》徐九經還鄉記》《三打金枝》,《紀念越調大師申鳳梅逝世十周年戲曲晚會》。
二、執導的大型文藝、戲曲晚會:主要有 「河南省首屆越調演員電視大賽」「河南省首屆曲劇演員電視大賽」「中國豫劇十大名旦選拔賽決賽」「紀念人民藝術家常香玉逝世一周年大型文藝晚會」「紀念越調大師申鳳梅逝世十周年大型戲曲晚會」「慶祝河南省文聯成立50周年《歲月如歌》文藝晚會」「晉冀魯豫四省電臺95』春節文藝晚會」「河南省人民廣播電臺97』春節文藝晚會」「2011中秋戲曲晚會暨中國戲曲名家演唱會」「素韻梅香-紀念豫劇大師陳素真先生誕辰100周年祥符調品嘗會(兩場)」等任總導演。「紀念毛主席誕辰100周年河南戲曲名家演唱會」「高潔聲腔藝術演唱會」任導演。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送戲下鄉舉辦的《盛世菊苑情》戲曲晚會任舞臺導演,中國劇協、青島電視臺聯合錄製的電視專題片《中國戲曲集錦——豫劇》(兩集)任導演。
三、執導的影視片:戲曲電影《智收姜維》任戲曲導演,電視戲曲片《糊塗盆砸鍋》任戲曲導演,18集電視劇《常香玉》和4集電視劇《黑色的5·13》任副導演,8集曲劇電視劇《陳三兩》任導演。
四、作為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的開創者和主要導演之一,從1994年10月7日開播第一期《梨園春》戲曲晚會,至今已參加250多期執導600多個節目 。其中主要有「北京戲曲周」「蘭州之行」「臺灣之行」「巴西,委內瑞拉之行」「香玉杯二十年慶典」「常派藝術專場」「馬金鳳戲曲專場」,以及毛愛蓮、朱超倫、海連池、潘永長、虎美玲、孟祥禮等藝術家的戲曲專場,和省會8個劇團參加《梨園春》比賽—鄭州市曲劇團專場以及《梨園春》舉辦的臺灣豫劇團專場晚會等。參加策劃、導演河南電視臺1992年3月8日進行首次直播的《七彩虹》欄目。參加河南電視臺及鄭州等電視臺1987年至2007年間的近20臺春節晚會的導演工作。
五、獲得獎項
〈一〉國家級獎:
1、為河南電視臺執導電視戲曲豫劇《糊塗盆砸鍋》(戲曲導演),1989年獲第四屆全國電視戲曲「攀枝花獎」一等獎和《電視月刊》中南六省區1988年度優秀戲曲電視劇項目獎。
2、為河南電視臺執導十八集電視連續劇《常香玉》(副導演),獲1992年度中南六省「金帆獎」,廣電部第12屆「飛天獎」,中宣部92年度「五個一」工程獎。
3、為河南廣播電臺執導的「』95晉冀魯豫四省電臺春節電視文藝晚會」(總導演),獲中國廣播獎1994年度廣播文藝晚會類三等獎。
4、為平頂山礦務局豫劇團(平煤集團豫劇團前身)導演的大型古裝戲《寔聖堂》(導演),1996年獲第四屆中國「映山紅」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
5、為河南電視臺導演的「』97春節文藝晚會」(導演、合作),獲全國第十一屆電視文藝「星光獎」二等獎。
6、越調《智收姜維》(導演),1999年10月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戲曲百部精品庫」一等獎。2009年獲第二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節」金獎。
7、2001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河南代表團的《中原風》(導演、合作)獲創作銀獎、演出金獎。其中的豫劇新唱《金秋的祝福》獲二等獎。
8、為鄭州市少兒歌劇團導演的少兒歌劇《雞毛信》(導演)1997年獲廣電部廣播劇評比二等獎,2002年8月獲第三屆全國歌劇(音樂劇)觀摩演出「集體表演獎」、「評委會少兒歌劇特別獎」。
9、臺灣豫劇《武后與婉兒》(導演)獲臺灣2003年「金鐘獎」入圍獎。
羅雲與臺灣豫劇團王海玲
10、為平煤集團豫劇團導演的大型歷史劇《大唐遺事》(導演),2005年獲第八屆中國「映山紅」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
11、臺灣豫劇《慈禧與珍妃》(導演)獲2008年臺灣「金鐘獎」。
12、執導的劇目演員奪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
(1)為鄭州市豫劇院二團執導的豫劇《粉黛冤家》、《虎美玲折子戲專場》,虎美玲於1990年以此劇獲得了第7 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為河南省平煤集團豫劇團執導的豫劇《寔聖堂》,顏永江於1999年以此劇獲得了第1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3)為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執導的《金不換折子戲專場》,金不換於2000年以此劇獲得了第1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4)為山東省濟寧市豫劇團執導的《李新花折子戲專場》、豫劇《桃花扇》,李新花於2003年以此劇獲得了第2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5)為河南省豫劇院二團執導的新版豫劇《秦雪梅》,田敏於2007年以此劇獲得了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6)為河南省商丘市豫劇院執導的新版豫劇《大祭樁》,陳新琴於2009年以此劇獲得了第 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二〉省級獎:
1、豫劇《粉黛冤家》1988年獲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銅獎(金獎空缺)、優秀導演獎。
2、為朝川礦務局豫劇團執導的大型現代戲《追女記》,1989年獲河南省企業文藝調演優秀獎。
3、懷梆戲《古槐案》1990年獲河南省第三屆戲劇大賽百花獎。
4、蒲劇《瓊玉公主》獲1990年山西省振興蒲劇調演劇本、導演、音樂、舞美、演員等九項大獎。
5、為南街村文工團執導的大型現代戲《豐碑》,1992年破例參加河南省第四屆戲劇大賽,獲特別獎。
6、為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執導的小品《罵街》,1992年參加河北省人民廣播電臺展演獲優秀小品獎。
7、少兒歌劇《雞毛信》1996年獲河南省第六屆戲劇大賽特別獎、1997年獲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8、豫劇《刑名師爺》1998年獲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演出銀獎、導演獎、舞美獎、服裝獎、燈光獎。
9、豫劇現代戲《銀河灣》1998年獲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演出銀獎、優秀導演獎、音樂作曲獎、表演獎、組織獎,又獲河南省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
10、豫劇《孔尚任》1998獲山東省第六屆文化藝術節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 等11項大獎。又獲山東省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
11、豫劇《寔聖堂》1998獲河南省第四屆「五個一工程獎」。
12、豫劇《狀元戍邊》2000年獲安徽省第六屆藝術節演出一等獎、導演特別獎。
13、豫劇《劉邦與蕭何》2000年獲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演出金獎、優秀導演獎。
14、越調《簡帖恨》2000年獲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演出銀獎、導演獎。
15、曲劇《陰沉木》2000年獲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演出銀牌獎、導演獎。
16、豫劇《夕陽清照》(編劇合作、導演),2004年獲安徽省第七屆藝術節戲劇調演演出一等獎、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
17、小品《一媳三婆》(改編),2004年獲河南電視臺《梨園春》小品評比一等獎。
18、為安徽省淮北市豫劇團改編、導演的小戲曲《空谷幽蘭》,2005年獲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導演一等獎。
19、豫劇現代戲《國魂》,2005年獲河南省第十屆戲劇大賽文華演出獎。
20、豫劇《張娘娘傳奇》獲2006年河南省縣級文藝團體戲劇大賽演出金獎、優秀導演獎。
21、越調《無佞府》2008年獲第三屆黃河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導演獎。
22、豫劇《李香君》,2008年獲河南省第十一屆戲劇大賽河南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
23、豫劇現代戲《礦山情》2010年獲第九屆安徽藝術界劇目二等獎,2011年又獲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劇目獎。
24、豫劇《徐九經還鄉記》2010年獲第四屆黃河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導演獎。2011年又獲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河南文華大獎。
25、越調《盛世君臣》2011年獲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河南文華劇目獎、文華導演獎。
26、新版曲劇《紅娘》2011年獲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河南文華演出獎。2012年又獲第五屆黃河戲劇節銀獎。
27、柳琴戲《王三善與蘇三》2012年獲第五屆黃河戲劇節金獎第一名、優秀導演獎。
28、新版豫劇《打金枝》2014年獲第三屆中國豫劇節劇目獎。
29、豫劇小戲曲《中秋之夜》2014年獲安徽省小戲、折子戲調演優秀劇目獎。
30、新版豫劇《玉堂春》2014年獲河南省第十三屆戲劇大賽文華優秀劇目獎、文華導演獎。
31、豫劇《七星劍》2017年獲河南省第十四屆戲劇大賽(省市級院團組)河南文華大獎、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表演獎。
32、道情《王鈍》2017年獲河南省第十四屆戲劇大賽(縣區級院團組)河南文華大獎、文華導演獎、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表演獎。
33、電視文藝晚會獲獎:
(1)、河南電視臺首播第三期《梨園春》戲曲晚會(撰稿,導演合作),1994年獲河南省首屆電視文藝「大河獎」二等獎。
(2)、河南國慶45周年文藝晚會《金秋頌》(導演 合作)1994年獲河南省首屆電視文藝「大河獎」二等獎。
(3)、95年晉冀魯豫四省電臺春節電視文藝晚會(總導演), 獲河南省廣播文藝一等獎、河南省第二屆電視文藝「大河獎」特別獎。
(4)、95年河南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導演 合作), 獲河南省第二屆電視文藝「大河獎」一等獎。
(5)、96年河南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導演 合作), 獲首屆河南省電視文藝「牡丹獎」一等獎。
(6)、97年河南電視臺春節文藝晚會(導演 合作), 獲河南省第二屆電視文藝「牡丹獎」一等獎。
〈三〉 地市級獎:
(1)1981年為周口地區越調劇團(省越調前身)編劇(與人合作)、導演的《舌戰群儒》獲周口地區專業劇團自編劇目匯演一等獎、劇本二等獎。
(2)1988年,為鄭州市豫劇二團執導大型歷史故事劇《粉黛冤家》參加鄭州市第四屆自創劇目匯演,榮獲優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
(3)2000年,為鞏義市豫劇團導演新編大型歷史劇《金麒麟》,參加鄭州市首屆優秀劇目匯演,獲優秀演出獎、優秀導演獎。
(4)2017年為襄城縣越調劇團導演的越調《智審荀俯案》獲許昌市第七屆戲劇大賽組織一等獎、劇目一等獎、個人一等獎。是這次大賽獲得獎項類別最多的劇目。
(5)2017年為濟南市山東梆子劇團導演的山東梆子《仇親》獲第七屆「泉荷獎」濟南市新劇目評比展演優秀劇目獎、導演一等獎第一名。羅雲與臺灣豫劇皇太后張岫雲(中)、豫劇皇后王海玲
六、三次赴臺:2002年應邀赴臺為臺灣豫劇團執導了大型歷史故事劇《武后與婉兒》,在臺北戲劇院上演,引起轟動,入圍2003年臺灣「金鐘獎」。2003年二次赴臺,為慶祝豫劇在臺50年,導演描寫臺灣豫劇故事的大型舞臺劇《豫韻臺灣情》,在高雄、臺北演出獲得成功。2007年三次赴臺為臺灣豫劇團執導年度大戲《慈禧與珍妃》轟動臺灣島,創十年來票房最高,獲2008年臺灣「金鐘獎」殊榮。2008年6月參加迎奧運「海峽兩岸藝術周」到北京、新疆、鄭州巡演《慈禧與珍妃》均受到好評。在臺期間曾到臺灣大學、臺師大、臺灣藝術大學、中國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灣銘傳大學、高雄師範大學等高校講學。
七、劇本創作:改編劇本《寶蓮燈》《楓葉紅了的時候》《女巡按》,移植劇本《真假駙馬》(均上演)。創作劇本《夕陽清照》(與人合作)榮獲第七屆安徽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舌戰群儒》(與人合作)榮獲1981年周口地區自編劇目會演編劇二等獎,《瓊玉公主》(與人合作)榮獲1990年山西省振興蒲劇調演優秀劇本獎,《香火夢》(與人合作)榮獲1991年濮陽市戲劇調演優秀劇本獎,《深谷幽蘭》(與人合作)榮獲2005年安徽省小戲小品大賽編劇一等獎,《一婆三媳》(改編)參加河南電視臺《梨園春》小戲年終評比一等獎。
八、發表文章、著作:在《中國戲劇》《人民音樂》《戲劇藝術》《中國演員》《戲劇電影報》《工人日報》《上海戲劇》《遼寧戲劇》、湖北《戲劇家》、安徽《黃梅戲藝術》、《四川戲劇》、山東《戲劇叢刊》、《河南戲劇》《地方戲藝術》《東方藝術》《魅力中國》《河南戲劇家》《河南日報》《鄭州晚報》等30多家國家級和省市級報刊上發表近300篇90多萬字的導演理論和戲劇評論文章。2002年,中國戲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40多萬字的河南戲劇家叢書《藝耕集》。201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二本書《戲劇藝術散論》(上下卷)和《羅雲印譜》。
其中:「淡妝濃抹總相宜—喜看馬蘭扮演的張玉良形象」發表於《黃梅戲藝術》1985年第二期(後被選入人民大學《戲曲研究》1986年第3 期「索引」)。
「我省戲劇多樣化局面的勃興—試論戲劇大賽的導演藝術」發表於《地方戲藝術》1986年第1期(後被選入人民大學《戲曲研究》1987年第2期「索引」)。
「在借鑑與參照中實現戲曲的選擇和創新—豫劇《粉黛冤家》導演的思考與嘗試」發表於《地方戲藝術》1989年第1期。後選入人民大學1989年7期《戲曲研究》。
「越調《七擒孟獲》的當代審美視角」發表於《中國戲劇》1993年第4期。(選入人民大學《戲曲研究》1993年5期「索引」)。
「論曲劇《五福臨門》的導演藝術」發表於《地方戲藝術》1993年第3期。(選入人民大學《戲曲研究》1993年11期「索引」)
「師徒情—記申鳳梅向馬連良先生學藝」發表於中國戲曲學院院刊《戲曲藝術》1995年第4期(收入「三百年戲曲史話叢書」)。
「論楊蘭春的藝術世界」發表於2002年5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楊蘭春戲曲語言藝術論》;2003年9月入選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戲劇選《探索集》。
「生命的禮讚—淺析《鍘刀下的紅梅》導演藝術」發表於《河南戲劇家》2008年第4期;《東方藝術》2008年第8期。此文於2010年10月榮獲首屆「黃河戲劇獎·理論評論獎」二等獎。2013年5月選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輯的《王紅麗表演藝術研討論集》。
「談桑派的藝術特色」發表於北京《中國演員》2010年8月戲曲藝術片《桃花庵》特輯;《河南戲劇》2011年第3期。此文於2012年5月榮獲第二屆「黃河戲劇獎·理論評論獎」二等獎。
「新版曲劇《紅娘》導演詮釋」發表於《東方藝術》2011年7月。此文榮獲第二屆中國曲劇藝術節論文三等獎。
「文化背景下的河南戲曲導演藝術」發表於《東方藝術》2012年7月。2013年5月榮獲第27屆「田漢戲劇獎·論文」二等獎。
九、有關評論:《中國戲劇》《河南戲劇》《地方戲藝術》《鄭州晚報》《蘭州晚報》《南腔北調》《東方藝術》載文介紹了藝術成就。
2014年,河南戲劇家協會、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河南省戲曲學會、河南省導演學會聯合為其舉辦了「導演羅雲從藝60年藝術研討會」,河南文化網、大河網、河南政府網、鳳凰網、鄭州豫劇院網等都做了報導和轉載。 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戲曲採風」欄目;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梨園頻道》、《新聞頻道》的「健康達人秀」及「文化財富」欄目;進步出品-戲曲出版網大象融媒人文地理紀錄頻道「戲曲人物誌」;河南省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的中原看戲網「戲裡戲外」;「戲緣」;《經濟新聞周刊》等都採訪介紹了他的藝術人生和藝術成就。《中國當代文學、藝術、新聞人才傳集》、《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戲劇、電影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豫劇大辭典》、《豫劇藝術總匯》、《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中華專家大辭典》、《中華當代科技專家大辭典》(河南卷)、《世界藝術家名人錄》、《中國戲劇大辭典》均有傳。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教育集團·裕華求實中學1703班的同學們表演的《收姜維》,榮獲本屆校園戲曲文化節金獎第一名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