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a Khosla
《蝙蝠俠大戰超人》 圖片來源:網絡
扎克·施奈德導演,根據DC漫畫改編的電影《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將於3月25日在北美和中國同步上映。不過,日前該片的口碑卻並不理想,美國一些已經看過該片的影評人對此片可以批評聲不斷。那麼,他們都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呢?
影評人大衛·艾德爾斯汀率先發聲,聲稱電影非常「糟糕」:
《蝙蝠俠大戰超人》是敘述故事的一個恥辱。它可能有6個開場,並在次要情節中不停地跳躍切換,甚至劇本中有一個醫生診斷一個現代社會的感染病:「disjunctivitis」,並說這是由一種基因拼接而引發的。對於一個工作室能夠超越「賦予特權」和「出產作品」的階段,並成為一個收益豐厚的「宇宙」,一個漫畫電影必須將每個回合的續集和分支進行梳理,收攏分散的兩端。這就有足夠的理由去觀看電影,就像我說的,讓粉絲們因為產量的衡量以及劇情的緊縮去興奮。但是大多數人會感到筋疲力盡和沮喪,想知道一個工作室為什麼要剪掉那麼多重要情節。
《娛樂周刊》克裡斯·那沙懷特對萊克斯·盧瑟(傑西·艾森伯格飾演)以及「CGI場景麻木的粉碎與狂歡場景」存有質疑:
我知道這個故事線是漫畫迷們心中神聖的文本,但是《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並沒有將故事表現得非常完整。它非常得厚重、混亂,以及嚴重削弱了艾森伯格頂級的表演。當自大狂妄的高科技巨頭讓我們的超級英雄們死心塌地下跪,演員就像是一個讓人難受的卡通形象,狂躁不停地抽搐。他可能也是帶了一個嗡嗡作響的霓虹燈在脖子上說著「瘋狂的惡棍」。
好萊塢記者提出的一個看法,受得到了普遍地響應:
莊嚴、宏偉的氣氛被艾森伯格飾演的特權高科技巨頭盧瑟破壞了。充滿狂躁聲音的反駁和威脅,人物角色沒有一點點魅力,令人憎恨。如果在《黑暗騎士》系列電影中有什麼可以借鑑的地方,那就是大反派環境的表現,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卻什麼都沒有。
影評人羅布·哈維拉參加了電影的首映式,並總結出了他的總體感受:
一個明顯非常興奮的7、8歲的小孩坐在我前面放聲大哭,在開場僅五分鐘的時候就不得不被父親帶出影廳。或許他被殘酷的暴力嚇到了,韋恩布魯斯的父母被謀殺時的戲劇化暴力,或者是他因2016年蝙蝠俠電影中韋恩布魯斯的父母被謀殺情節的必要性感到了厭惡和質疑。不管怎麼樣,這個孩子拒絕了這個電影。我馬上對孩子的行為感到難受,但是卻在剩下的2小時25分鐘中非常羨慕他。
鏡頭中充滿爆炸和破碎的建築,但《每日野獸》的撰稿人認為它們缺乏深度:
這是一次嘗試,花時間看兩個超級英雄毫無理由地對戰。電影只是想將兩個超級英雄放在對立面展現,就像其它一些有趣的組合:普通的人們與神聖的救世主,很酷很孤獨的傢伙與傲慢的人,堅定的獨身主義者與遲鈍但感情專一的人。偏離爆炸車軌跡的追趕,或是哥譚鎮破碎建築中的街頭打鬥,任何事先承諾的深層寓意在蝙蝠俠與超人開始打鬥的一刻開始消失殆盡。
同樣的,影評人安得烈·巴克發現了情節的單薄:
當標題不斷加深對戰的情緒去猜想判斷對戰的場面時,導演施奈德有時候並沒有實現他埋下的各種語言。工作人員克裡斯·特裡奧與大衛·高耶同樣對電影中關於哲學和神學的部分存在困惑。電影在對當代政治致意的辯論要比分散的插科打諢情節更加複雜,例如一個反超人的支持者搖晃著一面寫有「外星人不是美國人」的標語牌。然而,意識形態的本質衝突就是中心矛盾,就像治安管理與自我約束,晚上與白天,狄俄尼索斯與阿波羅,從來沒有發展地像原本應該的那麼有力。兩個超級英雄生與死之間的戰鬥卻最終歸結為一系列的誤會。
(翻譯:竺怡冰)
來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