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委託人> 心情很複雜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劇中那句 「就被媽媽打了幾下就報警,最近的孩子真可怕」真的抓人淚點。如果不是已經被虐待到極點,又怎麼會控告和自己朝夕相處的父母呢。大人們的冷漠和推卸責任,讓姐弟兩最終走向悲慘的結局。 可悲的是,現實往往更悲慘,施虐者五個裡面有四個是父母;可笑的是,電影裡的英雄,往往只是活在電影裡,多的是鄰居那樣裝睡的人,覺得父母教訓子女天經地義的人們。到底是長大讓人的心變得冷血,還是冷血的人長大了呢。看電影最痛心的大多是「真實改編」。
中考前三天,16歲女孩楊瑞立被親生父親殺害。她的胸部被捅了兩刀,胳膊和肚子也各被捅了一刀,根本沒有留下搶救的機會。可悲又諷刺的是,楊瑞立在遇害之前,早就求助過很多人。以前母親多次被父親家暴,她報警,沒用。因為「家裡的事,還是要自己解決。」,迫於無奈,楊瑞立只能在父親施暴時,站出來保護母親。以至於後來,她也成了父親的家暴對象。不刷碗,不走親戚,不洗澡就會被打,甚至就連說一說自己以後想去外面工作,都會挨上兩個耳光。親戚本來想對楊瑞立伸出援手,最後因為害怕報復不了了之。
更讓人痛心的事:絕大施暴者都被判以輕刑,或者只是罰款而已。《反家暴法》,我們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也有,各種保護救助部門,我們也有。但是一樁樁一件件的虐待家暴案,還是層出不窮,甚至還呈現上升趨勢,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恕我直言,不尊重兒女的父母,你們不配被稱謂父母。別說所謂的「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我一直不贊同這種莫名的支配想法。孩子不是家長的玩具,古人云,父慈子孝。父母不「慈」,兒女如何能「孝」。有病治病,別說所謂易怒,都為了孩子好,教育懲罰得有尺度,更別說把孩子當作發洩的工具,簡直罔顧人倫,連最起碼的親子之情都不顧,還配稱謂人?願世間不再有虐待兒童。
(萌新日常更新影評,喜歡的請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