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鐘,帶娃穿越5000年——《假如國寶會說話》

2020-11-19 安家媽媽的小世界

自從娃被《如果歷史是一群喵》成功帶入學歷史的天坑裡,當媽媽就不得不費心去挖掘容易理解有好玩的歷史知識(其實99%都是給自己補歷史課)。

恰逢遇上今夏央視大神一款滿分紀錄片橫空出世——《假如國寶會說話》第三季。

如果你沒看過前兩季,剛好從頭看起,如果都看過,不如重新出發,不管看過幾次,總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一集5分鐘紀錄片,跟著100件不同時間段的文物穿越回古代。

文物不再是需要遠觀的靜默陳列品,每一件國寶背後都當時的風尚流行的標配。

解說詞開篇有多端莊嚴肅,後面反差萌就有多厲害,只有想不到的文字解說,沒有官方想不到的奇特視角。

歷史就該是很有趣的啊

華夏5000年的歷史,靠每集只有5分鐘的講解,為什麼能讓人慾罷不能,全在片中畫面和文案中包含的巨大信息,沒有一句多餘,全篇都是滿分作文。

每次講解中都包括製作工藝,到歷史價值,文化背景,要只是為了增加知識量來看節目,那你真會錯過很多有趣的故事。

人頭壺

文物不只是代表著時間變遷,背後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誰說國寶就該是沉穩大氣,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覺得萌萌噠,難道不是國寶自帶特效光環?

陶鷹鼎——陶

醉了6000年

中國象形文字自帶特有的神奇屬性,只要稍加發揮馬上秒懂。

甲骨文變形計

不用多加特效,認識漢字從來就是如此簡單。

除了讓文物 出來賣個萌,動不動金句頻出之外。關於歷史的真正要義也沒有忘記。

鴞尊:一隻貓頭鷹的待遇

青銅鴞尊,鴞,音xiao,第一聲,意為貓頭鷹。

真身長成這個樣子:

就不奇怪官方的蓋章說它像憤怒的小鳥了。

看這集的時候,別被它呆萌的外表給帶偏了主題,鴞尊雖然被現在的人賦予了呆萌可愛的意味,但是在鑄造它的時代,。

商代,人們崇拜鳥,尤其是鴞,又叫貓頭鷹。

在商代出土的大量青銅禮器以此為圖騰。

有專家認為商人把「鴞」作為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還有專家認為商族族源神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中的「玄鳥」,實際上就是商人祖先神的化身——鴞。

有學者說,甲骨文字裡面的「商」字,其實就是一隻貓頭鷹的大臉。

周滅商後

自此

商的鴞文化被抹滅。

西周中後期

鴞的器形就消失了

貓頭鷹再也不是戰神了。

而是

衰神。

貓頭鷹在後世被看作了醜惡的不祥之鳥。

詩經《豳風·鴟鴞》中說:

「鴟鴞鴟鴞,既取予子,無毀我室。」

豳是渭河流域,周族部落的發祥地,對於鴟鴞,周族已是極盡貶義之詞了。

在歷經了八百年周朝對於殷商文化的推倒洗牌之後,鴞在漢代仍然難以翻身,西漢賈誼《吊屈原賦》這樣寫道:「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

在漢代,貓頭鷹還被莫名強行加上了「食母」的惡名。我們小時候也聽過這些俗語:「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貓頭鷹的到來不是什麼好事。

套用這幾年很火的一首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源自《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

把貓頭鷹在歷朝歷代的象徵意義串聯起來做了一個對比就不難發現,標題「一隻貓頭鷹的待遇」,指的究竟是什麼。

一個遠古的文化圖騰,就引出朝代更替的變遷。

回顧過去,跳出當時的環境,才能用辯證的思維探討問題。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從小被教育著,只需要記住被灌輸的知識,後面的真相往往不被了解。

想起前段在B站在看《如果歷史是一群喵》(三國篇),由於評論引發的爭議——自古被批判的曹操形象是否有意地被創造者美化了?

每次回看到這樣的討論,難道不就是歷史賦予的特殊性,沒有非黑即白的戰隊,最怕先入為主的自以為是。

也不正是我們研究歷史,並為之深深著迷的原因嗎?

聽文物來講述歷史

帶孩子一起學歷史,如果只是從朝代名稱更替中去記憶,不如用不同文化傳承來理解時代變遷。

用現代的視角解讀古代文明,還原歷史最初的相貌和溫度。

最欣賞裡面提到的文物出場安排,一直完全沿著著中華文明紀年去梳理。

第一季跨越的時間為新石器時代到戰國

第二季從秦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三季為唐五代宋遼金夏。

第四季為元明清。

每一個器物都像一個小小的索引標記,引發我們對不同文明在時光歷程中的好奇心,再連接到白紙黑字的歷史知識中。

想給孩子講解歷史,最害怕過於碎片化的理解,沒有一條完整的時間線貫穿其中,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就能大致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歷史進程。

第一季的國寶從上古時期中國古人類起源說起,兼顧了仰韶,龍山,紅山,等不同文化。

各種出土玉器輪番閃過,很輕易就能看出其中相似處,來自不同人類起源的共性。

文明最初起源的火種不分先後,在中華大地上如同繁星點點般分布。

只要看過第1集,就能被它穿越了6000年的形象所震撼,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遠古的先民們奇妙創造力,歷經千年也沒有被磨滅。

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

感覺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

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年紀小的孩子可能只看到奇異的造型,但這種樸素的造型和樸素的美感,卻能慢慢的留存在他們記憶中。

那些古人參照自身捏塑出來的形象比他們的製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與大地同壽,至今容顏清晰。------《如果國寶會說話》

夏商周,在課本中就是乾巴巴的朝代名稱,從一件件鮮活的文物裡面,從中窺探到當時遠古文化的絢爛奪目。

看著這些復原的圖像和遠古的文字,當孩子再次想起這些內容時,腦中一定也能夠有給出對應的畫面,學到的知識才和現實的符號有了聯繫。

千百年後的今天,這些文物靜默著,為所有人所見,任由我們想像它們當年的榮光。

歷史是一門你越了解越覺得學不夠的課程,它並非要你熟練地記憶大篇年代文字,在時間的長河裡,用先人留下的文化財富中體會解讀當時的環境,與現實產生情感共鳴。

浮塵千年,淺言初生

5分鐘的介紹,對於千百年曆經滄桑的文物歷史還是太短,對於年幼孩子有限的理解能力卻是剛好。

刻板的學術內容對孩子理解中華文化還是門檻過高,用還原過的瑰寶原先的歷史原貌,點亮他們腦中對古代生活的神奇想像,才是紙上的文字理解所不能給予的奇遇。

通過感知遠古的器物,穿越過千年的時光,得到一瞬間的感悟,其中蘊含著的底蘊就足夠孩子銘記。

對於長長久久的歷史來說,也許我們也同樣是個懵懵懂懂尋找未知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開播 國寶繼續「萌」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先導片「九九乘法口訣」最早出現在哪裡
  • 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走紅 如果國寶會說話視頻全集哪裡可以看?
    酷似「奧特曼」的三星堆青銅人像,宛如「美瞳」的太陽神鳥金箔,還有眉清目秀、靜靜凝望的人頭壺……它們是高大上的國寶,也是最近討論度極高的新「網紅」。原因無他,在央視紀錄頻道的百集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這些國寶一個個都「活」了起來,用每集短短5分鐘的時間,深刻卻又不失趣味地講述歷史與文明的故事。
  • 山西的寶貝會說話 視頻六分鐘,穿越四千年
    紀錄片會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形態豐富地記錄下山西的文化生態。 關於山西的紀錄片很多,每周三,【山西文博會】推出[紀錄山西]欄目,推介優秀的紀錄片,呈現山西文化的多姿多彩。 本期推薦 《在山西遇見你》
  • 紀錄片丨《如果國寶會說話》充電五分鐘,穿越9000年,若能早點看到我的歷史肯定100分!
    很多人紛紛後臺留言獲取觀看連結👇繼《我在故宮修文物》口碑爆棚之後,很多小夥伴私信我們在推薦一些國產「綜藝」紀錄片,貼心的小向君這就滿足你們,好好來介紹下類似的國家涵養工程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裡,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如果國寶會說話》共分為4季播出,而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下《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前幾集,重溫經典,重新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這裡的每一集都短小精湛,5分鐘一集,一共100集,非常適合碎片時間觀看。目前,第二季已經完結。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潮爆,是心動的感覺!
    「李太白,張九齡,難得史冊有姓名;長相思,短歌行,咱不論鈔票只論情;五花馬,夜光杯,空裡流霜不覺飛;哥舒翰,夜帶刀,車轔轔,馬蕭蕭……」伴著一段帶感的Rap,古樂與電音齊鳴的《如果國寶會說話》說唱先導片令觀眾目瞪口呆。
  • 豆瓣評分9.5《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好在何處?
    中新網6月19日電 「李太白,張九齡,難得史冊有姓名;長相思,短歌行,咱不論鈔票只論情;五花馬,夜光杯,空裡流霜不覺飛;哥舒翰,夜帶刀,車轔轔,馬蕭蕭……」伴著一段帶感的Rap,古樂與電音齊鳴的《如果國寶會說話》說唱先導片令觀眾目瞪口呆。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全球發布!
    ▲新聞聯播對本次活動的報導第三季全球發布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在本次活動中舉行了全球發布儀式。以每集5分鐘的短片形式,用100個5分鐘帶領觀眾穿越千年,以全新視角認識理解中華文明。每一件國寶,都是一個時代的坐標,標記出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紀錄片重點呈現了從魏晉南北朝到唐的25件國寶,持續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繼續以新鮮的視角、生動的敘事、精良的製作,向觀眾釋放中華文明之美。國寶赴世界之約
  • 如果國寶會說話:為嘛我火不過「跑男」?
    這是一個文博探索和普及性節目,由張國立擔任主持人,每一期節目都會邀請幾個明星來擔任國寶守護人,負責介紹該國寶,並在小劇場中扮演某個角色,還原該國寶的前塵往事。《國家寶藏》一度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勢,其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接著是央視紀錄頻道今年播出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片展示100件文物,共100集,每一集只有五分鐘。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視頻推送
    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中央宣傳部指導,國家文物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策劃出品,全國近百家文物博物館單位鼎力相助。
  • 豆瓣9.5!把國寶做成短視頻,《如果國寶會說話》又雙叒叒讓人驚豔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已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播,5分鐘一集,每天5集,連播5天。這一系列紀錄片最早以表情包「出圈」,實則是貨真價實的科普番。第三季的主角是從魏晉到大唐的25件國寶,在豆瓣得到了9.5分的高分,在嗶哩嗶哩則有108.3萬播放,60.8萬系列追劇。
  • 豆瓣9.5分《如果國寶會說話》又來了!海報精美,文案絕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百集紀錄片,自開播以來,帶著文人精神和古人情懷,已被眾多觀眾「封神」。百集紀錄片分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短小的視頻裡藏的是對「精」更高的要求,看似古文風元素紀錄片略顯粗糙,但都是貨真價實的科普篇系列。
  • 豆瓣9.5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依舊很會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2018年元旦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紀錄片,如今已經播出到了第三季。依舊是每集5分鐘的碎片化時間,仍舊是深入淺出的活潑講解,還有動畫、3D、全景拍攝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這些新的講述方式和手段讓國寶的故事變得更加可親可感。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再度人氣爆棚 頻頻獲贊因為啥?
    片中亮相的洛神賦圖,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立獅寶花紋錦和唐代仕女俑等國寶更深受年輕觀眾喜愛,再度引發了全民「國寶文物熱」。《如果國寶會說話》已經第三季了,為何還這麼火?究其原因,除了該片的創新表達和文物承載的歷史文明令人眼前一亮,震撼人心外,其背後的口碑營銷可謂功不可沒。
  • 「奧特曼「肌肉萌「說唱國寶來啦《如果國寶會說話 第三季》
    還記得國寶跟你的那個約定嗎?「國寶留言持續更新,請注意查收。」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秦漢,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唐宋遼金夏,貫穿上下8000年華夏文明。一百多家博物館,三百多萬件國寶裡挑選100件,才鑄就了這檔史上最牛節目。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每集5分鐘 厚重嚴謹又有審美情趣
    系列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電視螢屏曾引發收視熱潮,目前第三季節目正在CCTV-9播出。延續了前兩季新穎的電視語言、創新的解讀方法,第三季仍是每集5分鐘的體量,讓珍貴的館藏文物從博物館走到公眾身邊,以鄰家朋友的姿態、平易近人的風格講述歷史故事,片子厚重嚴謹又有審美情趣。
  • 《如果國寶會說話》主題曲登陸酷狗,發送國寶驚喜「留言」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備受期待的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隆重播出。
  • 《如果國寶會說話3》:回望「盛唐傳奇」
    18家博物館25件國寶依次亮相    「陶」醉了6000年的陶鷹鼎、照出漢代光芒的長信宮燈、「唱響我人生」的擊鼓說唱俑……《如果國寶會說話》前兩季以全新視角揭秘中華文物之美,引來網友刷屏點讚。第三季節目裡,來自18家博物館的25件國寶將帶領觀眾「回望唐朝」。
  • 《如果國寶會說話》 文化微綜藝,勝在小而美
    □劉雨涵  2018年元旦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紀錄片,如今已經播到了第三季依舊是每集5分鐘的碎片化時間,仍舊是深入淺出的活潑講解,還有動畫、3D、全景拍攝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這些新的講述方式和手段讓國寶的故事變得更加可親可感。這樣小而美的文化微綜藝,成為網際網路時代下進行文化傳播的「網紅」。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製作規格很高,它是由國家文物局和央視共同策劃實施的系列紀錄片。
  • 《如果國寶會說話》「雲」開課
    為什麼現代人無法復原素紗單衣的重量……日前,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線開展了「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直播活動。這堂乾貨滿滿的國寶直播課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參與,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四川、雲南、新疆等地的孩子們更踴躍上傳了各種充滿童趣的回覆視頻,爭當國寶「推薦人」。   這堂課在央視頻、央視新聞、中國文博微博等平臺同步直播,總臺主持人冀星化身「國寶提問官」在線提問。
  •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二季視頻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二季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