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4月3日開播的《來吧冠軍》,在6月19日落下了第一季的帷幕。這是近半年來,我本人最關注的一檔節目,從節目創意發布的伊始直至漂亮地完結第一季的全貌。
從CSM52收視率上來看,節目經過前3期的節目預熱與口碑積澱,從第4期籃球特輯起就開始全面發力,第5期撞球特輯迎來了第一個小高峰,此後收視率一直穩定在1.5左右,而最後的收官之作更是達到了1.904的最高峰!
從微博熱議輿情上來看,節目期間積澱了275.4萬的討論量,30.2億人次的閱讀量,長期在微博綜藝熱門話題上名列前茅;
從視頻網絡播放量來看,全網正片播放量已破5億,平均單集播放量超4500萬次,在各大視頻網站熱播榜上高居不下;
從網絡搜索人氣上來看,收官之作依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搜索指數仍呈上升之勢。
而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羅列各個維度的數據,就是想得到一個印證與結論:《來吧冠軍》是這個體育大年裡,第一個成功攬獲集體注意力的原創體育綜藝。作為一檔體育為核心的節目,在大的範圍裡,它為職業類、跨界型等不同類型節目都提供了一個拋磚引玉的模板。而這套範式與模板中,我猜想,或許有以下三個招式值得側目與借鑑。
調取一下你的腦容量,回憶一下你平時看過的各種綜藝節目,是不是不少的節目都是這樣的:它的外衣是搞笑的,內核還是搞笑的;它的外衣是煽情的,內核還是煽情的;它的外衣是勵志的,內核還是勵志的。這一類型的節目非常完美地保持了節目調性的統一性,無論你一層一層怎樣撥開它,它都是那麼忠於自我的原味。而《來吧冠軍》之所以可能可以成為其他強調專業性、跨界型的綜藝的參考,就在於它在策劃上,動用了我稱之為「反差式」的策劃心法:
內容選材上,所要展現的內核是「精英體育」,然而外衣要披上觀眾熟知度最高的「大眾項目」:第一期排球、第二期網球、第三期遊泳、第四期籃球、第五期撞球、第六期跑步、第七期羽毛球、第八期拳擊、第九期高爾夫、第十、十一期足球、第十二期桌球,幾乎都是中國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詳、日常參與的運動,項目的準入不難、門檻不高,於是觀眾有了共識、共感、共鳴的空間。而這,幾乎是決定《來把冠軍》能否流行化、大眾化的命門。
人物設計上,它呈現的是卓越的世界冠軍與平凡的娛樂明星的「真對抗」,又用了一組反差設計,強化了不可知的懸念意味;
呈現形式上,實質的傳達中心是冠軍們的「專業性」,然而卻透過「娛樂化」的規則設計、道具設計,在誇張乃至於不合理之中,更加地放大了觀眾在平時容易忽略掉的專業高度;
價值內核上,《來吧冠軍》定位為「大型勵志競技體育真人秀節目」,其中的關鍵文眼自然是「勵志」,然而它在節目總體調性上卻呈現為「喜劇」。然而或許這樣理解更為恰當,勵志是喜劇之後的回甘,歡笑之後更能體味到冠軍苦練技藝的不易,體育精神的難能可貴。或許,高明的悲劇不是一味的苦大仇深,而是悲喜交加的命運苦旅;那麼,或許,高明的勵志不是一碗濃得化不開的心靈雞湯,而是嬉笑怒罵間,舉重若輕地,讓人一覽無餘其中的十年一劍。
《來吧冠軍》幾乎在策劃的方方面面都打了一個反差牌,內容上做反差,是為了擴大收視群體,人物上做反差,是為了增加懸念,呈現上做反差,是為了帶來更好的娛樂效果,內核上做反差,是為了以更讓觀眾有更豐富的情感體驗。而我在猜想,是否當我們面對節目層次的貧乏、單刀直入的單薄之時,「反差式」的策劃思路,是不錯的借鑑呢?
策劃一檔節目之時,板塊的劃分與推進,是以什麼為導向的呢?通常情況下應該是以邏輯線索的敘事脈絡吧?而當我在看《來吧冠軍》時,深深地感覺這檔節目的敘事脈絡是以情緒線索為導向的。怎麼說呢?
如果你完整地看完過一期的《來吧冠軍》,應該大致能夠感知到它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三大板塊:
板塊一是節目的開場。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儀式感的新聞發布會,第二,冠軍及其項目的介紹短片。短片的基本思路是,從本期冠軍的生平、戰績出發,延展到中國此項運動的全貌,以小見大地展示了本期運動的小史。以最後一期桌球特輯為例,短片講述王濤在桌球上的戰績,是融合著中國桌球史從六年低迷期,一直打開局面直到盛世空前的大背景之下的,而他不但是這段體育史的見證人,也是其中重要的功臣。短片的背景音樂恢弘大氣,莊嚴磅礴,對於淚點很低民族自豪感不輕的我而言,經常很容易被煽情得幾乎潸然淚下。而這,就是這個版塊的核心情緒:崇高感。
板塊二是節目的主體。在之下又分為三個子環節:環節1,冠軍能力展示;環節2,熱身賽;環節3,正式比賽。在每個環節下面又在細分2-3個項目。這一板塊的核心情緒毋庸置疑,自然是喜劇感。不過,這不是一馬平川、統一音調的喜劇,而是不斷「調音」中的喜劇:環節1的緊張感最弱(因為無對抗),環節2的緊張感適中(因為有對抗,但不激烈),環節3的緊張感最強(因為不但有對抗,且對抗不斷升級,實力不斷拉近)。所以,觀眾在這一板塊中所體驗到的喜劇感,是伴隨著緊張度不斷上升的、懸念感不斷強化的喜劇感。而環節的時長設計也是為了有效地達到建立這樣不斷升溫的「緊張式喜劇」,所以,我們看到的環節時長設計上,弱緊張感的環節1短平快地就結束了,適中緊張感的環節2時長稍微加碼,而緊張感還在環節中持續走高的環節3則佔據了節目一半的時長!足見環節設計的導向是為了最科學有效的情緒傳達。
板塊三是節目的尾聲。同樣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儀式感的頒獎典禮,第二,冠軍與明星的真情表露、理念傳達、感召觀眾。這部分的核心情緒就在於抒情與詢喚,建立節目與觀眾之間的共鳴與通感,讓節目在一種向上的、勵志的、動容的調性中完成收尾。
板塊
子板塊
情緒
開場
新聞發布會
儀式感
冠軍短片
崇高感
主體
冠軍能力展示
喜劇感(輕度緊張)
熱身賽
喜劇感(中度緊張)
正式比賽
喜劇感(高度緊張,且不斷加碼)
尾聲
頒獎典禮
儀式感
結尾採訪
使命感
總之,《來吧冠軍》的三段式情感結構其實就是「崇高感-喜劇感-使命感」整體邏輯。而是否這樣的敘事線索是比以邏輯作為思考原點更具有傳播魅力的結構框架呢?
無論怎樣創意得天花亂墜的節目,最終回歸的魅力本源,還是人本身。單口相聲或者單人脫口秀,要有一個獨當一面的人物;多人上陣的綜藝節目,則需要配置出一個互相牽引、互相提升的「人際場」。
在這點上,《來把冠軍》配置得著實不錯,由體育冠軍、綜藝明星與機智仲裁構成了這檔節目的「人際場」。那麼,非同凡響的地方在哪兒呢?相互提升的所在又是什麼呢?
這兩年明星遊戲類節目大熱,而深諳電視之道的影視明星們,自然了解遊戲只是為了呈現節目效果的載體,因此重要的不是「玩得認真」,而是「玩得好玩」。觀眾買單的是明星玩的過程中的嬉笑怒罵、人性流露,明星自然也應著市場的需求提供「貨源」。然而,當所有人都在「玩得好玩」的時候,突然有人「玩得認真」了,似乎就成了藍海市場上的「稀有商品」:當沒有綜藝感薰陶的體育明星們帶著他們所向披靡的韌勁兒跨界到遊戲化的體育項目中時,無論他們怎樣謙讓、禮遇與藏鋒,骨子裡仍然是體育精神中不改的較真與拼搏。突然,這樣畫風一轉、呆萌可愛的遊戲之道卻成了彌足珍貴的內容商品。
而對於綜藝明星們而言呢?當兩相作用,必互相影響,何況是與他們平日慣常招式不一樣的風格。而另一方面,冠軍自帶的崇高感也無形之中影響著他們對待遊戲的方式與態度,在這裡,他們不再是插科打諢,而是有了目標,有了意義。就像賈乃亮說的,「這個節目不是陪他們玩來了,我們是要贏他們來了!」
當然,不可忽略的是國內最首屈一指的何老師絕佳的控場能力。於是乎,娛樂精神與體育精神,在一個調和大神的中和力道之下,渾然而為一體,煥然而成新風。
跨界貌似是非常主流的一種創意方式,而這裡給我們的啟示則是,如果要做跨界題材,就要考慮是否能建立起一個相互提升、融合為一的「人際場」?入不可能,恐怕跨界不成,反而尷尬一地。
作為電視人,我很感謝《來吧冠軍》所為我帶來的專業上的思考;而作為普通人,我也感謝這檔節目展現了冷靜、巍峨、嚴肅、專業的冠軍們那孩子氣的另一面。而或許,就帶著這一點點不同,當我們再看到他們或者他們的後繼者們,在即將到來的八月奧運上努力拼搏時,心裡激起的波瀾就是另一番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