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媽好,昨天可能我說的話題有點重,有位媽媽留言說看完果斷決定不要二胎了,嚇得我趕緊勸她按計劃進行。孩子有個兄弟姐妹挺好的,老二照豬養就好了。
房子啥的都是身外之物,擁有的就是最好的安排。孩子只要用心雞,家庭的作用是大於學校的作用的。
今天我決定說個輕鬆點的話題,這個話題大家也一定不想錯過:如何讓雞娃變得快樂高效。
「寓教於樂」是一個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成語,但是誰曾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過特別的快樂嗎?我相信只有少數人在上了大學以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時候,才有過這樣的感受。
小時候大概都盼著音體美老師不生病,主課老師少來佔用自習時間講課。總之,大部分人不愛上主課。
所以為什麼近年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麼流行,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知易行難」。
學習哪有玩遊戲開心啊,無論是線下的捉迷藏、丟沙包,還是後來的任天堂、街機、電腦、手機遊戲,都可以讓我們覺得幾小時一下子就過去了,從來不討厭。
說到底,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分為「需要做」和「想要做」的兩種,需要做的事情每個人都十分了解,想要做的事情,大家仔細回憶一下,其實大部分都有「玩」的元素。
「想要」玩,這和我們「人」的生理構造有關:
大腦在快樂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做事情更專注、有效力。遊戲之所以讓很多人上癮,是因為會有很多正向的即時反饋,不停的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
除了少數特別自律,可以真頭懸梁錐刺股的牛人,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抗拒多巴胺的誘惑。
大部分普通人與其追求極端的自律,不如想辦法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變成「想要做」的事情,這個過程現在有個很新的術語,叫「遊戲化」——gamification。
說白了,就是我和石頭爸都很推崇的「玩中學」。核心原理,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把需要孩子學習,變成孩子想要學習,讓雞娃變成一個和諧、快樂的過程。
但如果我現在跟大家說,看完這篇文章,立刻就能開心的雞出牛蛙,讓娃學的欲罷不能,那是胡扯。
玩中學絕不是雞娃的萬能藥劑,它是內驅力的培養皿。
讓學習變得快樂是個過程,娃學的越開心,就能學會的越多;學會的越多,就會被老師和周圍人認可,變成內化的動力,激勵娃以後更努力的去學。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正向螺旋,卻並不是一蹴而就。
學霸之所以一直是學霸,就是因為他們通過最初的努力,進入了這個正向向上的螺旋,這時候就算學習本身真的很辛苦,他們也不會覺得難過,積累十多年,就逐漸成了學霸體質。
「學渣」則正好相反,一直在得不到認可和找不到學習樂趣之間掙扎,時間一天天荒廢。我想通過玩中學幫大家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最初就娃找到學習的樂趣,更快進入正向的學霸螺旋。
從理論上來說,「遊戲化」和通過玩中學,是兩件事情:
遊戲化指的是學習的內容本身不變,但是在安排如何學習這件事情上,用上很多遊戲設計的思路。
比如打怪升級和及時獎勵,讓娃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的感受到興奮和刺激,從而堅持下去。這個思路,就像我們在控制體重過程中,一旦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獎勵自己追一集劇類似。
玩中學,則要求更加高一些。是通過教具、玩具、App、做遊戲本身,把學習的內容融入到遊戲中,讓娃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學到了。
比如最早我們學打字的時候,就有過一些打怪的電腦遊戲,要求我們必須迅速拼出單詞才能攻擊對方。
說到遊戲,我還蠻專業的。大家知道我是學法律出身,我的研究生論文,寫的就是遊戲行業的法律問題,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調研,不僅知道遊戲好玩,還對其背後的各種原理、機制,尤其是心理學上對人的刺激,特別的了解。
這兩者有時候不是很容易區分,但因為我們不是研究理論的學者,沒有必要整清楚,接下來我就用「寓教於樂」或者「玩學結合」來指代這兩者,不再做區分了。
大家回憶一下,是不是每天雞娃的時候,不知不覺的把小時候老師教我們的一套技術:
先自己讀(放原聲),然後帶著讀,先讀詞,再讀句子,讀好了再回答問題,回頭再複習。
這套流程無比正確,卻並不有趣。小時候我們不喜歡,現在娃本質上也是不喜歡的。不僅是英語,數學也一樣:
無非是先教數字,再教簡單的加減法,平時在生活中不停的提醒,讓娃數數、做加減法。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我們不是老師,更不是我們想像中特別棒的寓教於樂的老師。
我相信,很多爸媽,都希望自己能夠化身影視劇裡、AI課裡、優質幼兒園\學校裡風趣幽默的老師,帶著娃輕輕鬆鬆的就把知識學了。結果不小心,最後還是變成了吼娃怪。
沒辦法,肯定不是娃的錯(自己生的),也不是我們的錯,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多年專業的訓練和經驗。
那你們要問,你說了這麼多,有啥用?好就好在,至少學齡前這個階段,我們還是很幸運的有不少有趣的手段,可以在不需優秀老師的情況下,讓娃學的像玩遊戲一樣的。
其實之前我就寫過好幾篇文,推薦了一些不錯的寓教於樂的App和網站,比如:
另外這幾個早教網站,也都是把早教內容,做成了遊戲。
在評測早教機的文章裡,我試用了Funbook、優彼、悟寶三個早教機,其實還試過幾個其他的「小X」早教機器人,其實大都換湯不換藥。
優彼是偏課程主線內容的,放了不少很正經的學習內容進去,另外還有個特別設計,就是這個很像算盤的據說以數理邏輯為特色的操作盤。
悟寶這個其實是個小型學習平板,加上一個毛茸茸的玩具,小朋友應該會蠻喜歡。
但我認為以上兩個的內容都是自行研製的,我個人更喜歡開放式的平臺,會有更多好的內容進來。所以都不太推薦,包括市面上各種小X機器人、學習機,性價比都一般。
反而是Funbook,我倒是覺得是個很有想法的產品。
總的來說,論內容,上面幾個網站和App比早教機會好一些,內容更加開放、優質,尤其是Khan Kids,絕對是神器。
隔壁島國也有不少優秀的學習App,特別娛樂,可惜我們用不了:
但是凡是線上資源,帶屏幕的,就會涉及到視力保護和上癮的問題。這也是我最近幾個月寫App、網站越來越少的原因,也更願意去推薦一些列印紙、閃卡。
畢竟我們眼中的教育發達國家:英美加、北歐、日本等國家,娃在學齡前都是要以接觸大自然為主的。很少有所謂先進國外理念,會倡導像我們一樣的很早就給娃磨耳朵、上各種教材。
但我們沒辦法,想給娃啟蒙英語,必須走這條路。不過讀繪本這一點全世界是一致的,清一色的推崇。
通過線下的教具、玩具實現類似線上學玩結合的效果,和線上App、網站比起來,優點是不言而喻的:更真實、更有親子互動性、沒有上癮傷眼睛的顧慮。
雖然也有不方便的地方:購買、收納、攜帶都相對不方便,不容易選到理想的款。
比如這套軌道,雖然大家都知道能鍛鍊娃的動手、空間思維、解決問題能力, 但真正搞起來還是不太容易的:
最近我給Emma買了一套高頻詞卡,畢竟前面已經給大家宣傳過高頻詞的重要性了。
這套六合一的教具,有卡片、表格、小遊戲、閱讀冊子,還挺全面的。有雞的部分,也有不少通過遊戲可以學知識的設計,還有不少教家長如何通過做遊戲雞高頻詞的部分,算是玩學結合的一個小例子。
鍛鍊動手能力,學習基礎機械、電學知識的stem玩具。
(鍛鍊邏輯能力的重力迷宮)
都是不錯的寓教於樂的玩具,此外,樂高也出了不少各個類型的玩具\教具,用樂高的方式呈現:
機關書\圖畫書也是一類非常棒的玩中學素材,畢竟學齡前的娃還耐不住性子,圖畫、機關越多,越容易讓他們讀進去,比如去年給大家推薦過的BabyAll:
現在的機關書可以搭出一個小汽車,Emma都可以坐進去玩。
還有石頭爸上周推薦給大家的熊津數學圖畫書,也是一套非常好的玩中學素材。
他送了我一套,但Emma才多大,根本用不上。所以男人送禮很隨意這件事,對誰都是一樣。
除了各種教具、玩具,戲劇也是不錯的寓教於樂的方式,小朋友一般對表演特別感興趣。
希望今天的文,能夠給各位爸媽帶來些「希望」,學前只要照這個方向雞下去,可以省掉不少降血壓的食材。
最後有兩件事情和大家匯報一下:
最近天氣回暖,但疫情反撲很兇,北方的爸媽們多加小心,祝我們都過個順遂的新一年。
點「在看」,雞娃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