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這個節目辦了四季越走越歪。已經放棄了第一季裡傳達的慢節奏綜藝理念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特色的普通的綜藝。
第一季雖然也有餐廳繁忙混亂的時候,但是分工合理,忙裡偷閒,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那麼讓人不適。非常強調工作結束之後享受閒暇的感覺,而這種勞逸結合的感覺是傳遞到我的。
現在看第四季,不知道節目主要想傳達的理念到底是什麼了,是看花大價錢賺20000的創業嗎,每期都很強調這期又發生了什麼讓人神經緊張的衝突讓人很疲勞。只有李浩菲讓人覺得這個節目還是個和諧的節目。
不喜歡的點:
1、關於購買東西這個衝突說了好幾期的感覺,又長又臭,這個節目是難道不是更應該強調發現問題大家齊心解決問題的過程嗎。最後只是一方強硬,另一方妥協而已。感覺現在節目找些人硬湊出一塊兒了,完全看不出團魂。
不是說這些嘉賓不好,就是沒有化學反應。
林大廚有大廚的驕傲。可能他以前的餐廳都是大廚說了算(看了好先生,我總覺得大廚有很大的話語權。)所以他買東西和有種想自己說了算的感覺,但是其他的合作者不是他以前廚房的下手,每個人都是在自己領域有成就的,他的各種工作感覺都不是很流暢,感覺左支右絀,很奇怪的感覺。
張亮以前在看他的爸爸去哪兒時對他印象非常好,但是這一季我也覺得他的笑點有點硬,而且節目想搞雙王爭霸其實挺無聊的,好幾次張亮和林大廚私下調侃要跟黃曉明說他那裡做的不好,但是林大廚是真的想說他也當真了,結果林大廚就真的說出來張亮就開始打哈哈,這種也不是不好,就是感覺賣隊友。
李浩菲。。。。充滿正能量和青春活力,大寫的誇,了解為什麼她能上快樂大本營了。
趙麗穎本身有大女人的那一面,她其實是很敬業的,從她焦慮營業額是否能達到這一點能看出來她接受了工作就會很認真完成,但是她又會有比較焦慮的一面。導致她在某次誰說晚飯吃什麼還是什麼吃什麼,她會說出『我不配』。其實她這個話是會讓別人很尷尬的。就算營業額不理想,花錢多但是每個人都付出了努力的,她一句『我不配』其實是有點陰陽怪氣的,那不是說別人也不配了嗎?好像她的工作室還發了聲明diss中餐廳惡意剪輯。這樣的節目組哪裡能讓人用悠閒和愛來看。
黃曉明,第三季是我唯一一集都沒看的一季。他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還上了春晚,看來是很成功的。但是也說明第三季黃曉明一言堂很嚴重。是不是中餐廳現在這種強硬的企業管理風氣就是從黃曉明做店長開始帶來的,如果只是單純的企業管理,可能這樣別人無可厚非。但是企業管理也分很多種,尤其這種合伙人式的企業管理,一言堂是很不可取的。以前黑他的很多,但是我看了全員加速中他的表現,他是雙商很高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演戲那麼油膩,後來上了中餐廳,有趙薇還好,能壓住他,也能看出他其實在英語上下了功夫的(以前被嘲英語太嚴重了)。這一季有趙麗穎,趙麗穎在電視劇的領域可以說現在並不比黃曉明差,他也經常在有意見相左時站在趙麗穎這邊。雖然黃曉明這一季我覺得並沒有那麼三季的名聲給人的感覺那麼強硬,但是覺得這次也沒什麼輕鬆愉悅的企業文化。
2、要嘉賓去邀請人上船吃飯,真的很尷尬,這個設計的看點到底是什麼呢?嘉賓們去邀請別人他們自己也不好意思,那些被邀請的人打開門突然看到幾個大明星在門外,一堆鏡頭對著自己,我想有些人開門也沒心理準備吧。如果說是因為船這種形式不好招客人,只能主動去敲門那我無話可說,但是這個環節不好看,目前沒看到任何看點。黃曉明的『我們想邀請你們一家去船上吃飯,但是是要消費的。』我覺得他已經盡力了。
3、每期邀請一個正能量組織來吃飯這個環節,傳遞的精神也很好,但是這個環節特別硬,就是像節目中的廣告一樣定時插入,定時介紹。節目也從一個毫無亮點的餐廳節目變成一個毫無亮點的訪談節目。如果說只要精神偉光正,節目環節就不能被diss,那就是我因為我層次低。
所有的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是節目組的原因,不合理的設置,讓人疲勞的剪輯,節目傳遞的理念不清,不合適的人湊到一堆。最多只值5分(2星半),但是沒有這個選項,只能3星鼓勵。節目組能能花這麼多錢請這麼多當紅明星,為什麼不能再更多的在節目本身的設置上多下功夫呢。
本來這個節目應該是茶餘飯後合家歡的節目,現在茶餘飯後不想看他了,既不好笑也不休閒。隔壁的嚮往的生活還能在吃飯時和家看,吃的香看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