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自身轉型,都令信託行業感受到「壓力」二字。壓降通道和融資類業務給信託公司帶來的短期陣痛難以避免,探索轉型創新業務的步伐也不容耽擱。回首這一年,信託行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業內人士對2021年信託業轉型的主要趨勢有何判斷?《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
圖解新聞(供圖:IC photo)
《金融時報》記者:2020年是繼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信託行業政策出臺最為密集的一年。這些政策對信託公司帶來哪些影響?
邢成:2020年堪稱信託嚴監管年。根據公開信息梳理可見,2月,《信託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對信託行業股東管理提出新的要求;3月,監管要求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5月,《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金信託新規」)初步確立了資金信託的私募性質定位及資金投向限制等要求;7月,雖然受疫情影響,監管部門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但也明確指出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8月,房地產行業「三道紅線」政策對房地產信託項目影響較大;11月,信託行業進行新一輪房地產信託業務專項排查。此外,伴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截至2020年9月,已有8家信託公司收到銀保監會開出的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1753萬元。這一系列舉措均反映出監管部門對信託行業不動搖的嚴監管趨勢,也反映出監管對信託行業創新轉型、回歸本源的迫切希望。在這一背景下,信託公司過去長期依賴的融資類、通道類、非標類業務將面臨著極大的轉型壓力,傳統業務轉型創新業已成為信託公司未來的必然選擇。
《金融時報》記者:資金信託新規提倡信託公司開展標品信託業務,2020年信託公司都有哪些突破?
邢成:資金信託新規對非標債權集中度提出了不超過信託公司淨資產的30%、非標天花板為50%等嚴格要求,將信託公司正式推上「非標轉標」之路。目前,為滿足非標壓降、標準化產品創新要求,各信託公司均通過充分挖掘信託制度優勢、積極構建新的投研體系等,搭建自身的標準化產品平臺。從公司產品實踐來看,大多數信託公司主要從現金管理類、固收+、資本市場、陽光私募、TOF/FOF、資產證券化、創新投行等方面搭建自身的非標產品線體系,滿足自身「非標轉標」需求。
作為回歸實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之一,服務信託已經成為信託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產品類型來看,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服務信託有資產證券化、企業年金信託、家族信託等。以資產證券化為例,截至2020年11月,年內共有36家信託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業務,參與項目規模約為10296.76億元,佔總規模的51.36%,佔據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半壁江山。
《金融時報》記者:在年初抗擊疫情中,慈善信託表現搶眼,2020年還有哪些成績?
邢成:2020年,疫情防控為我國慈善信託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在疫情中,各信託公司通過設立各種功能的慈善信託助力抗擊疫情,使慈善信託進入大家視野的同時,也通過其表現出來的反應迅速、精準投放、信息透明、帳戶獨立、專業管理等獨特優勢,逐漸得到社會和市場的認可。目前,慈善信託作為兼具財富管理服務和慈善功能的金融工具,在成為我國慈善和公益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成為各信託公司重要的轉型方向。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信託機構已備案慈善信託總數421單,總資金規模達32.78億元。其中,僅2020年上半年備案慈善信託數量便達到142單,財產規模2.63億元,佔全部備案數量的1/3。未來,隨著信託公司的積極轉型,慈善信託的發展有望再上一個臺階。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2021年信託業轉型的主要趨勢有何判斷?
邢成:展望2021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仍將是主基調,在這個前提下,信託業將在鞏固優勢業務的同時,逐漸拓展和探索本源創新領域。
首先,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信託公司開展綠色信託,是信託公司服務綠色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綠色發展的要求,也是信託業深化轉型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從過往實踐看,各信託公司充分發揮信託優勢,通過綠色信貸、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產業基金以及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參與綠色信託業務實踐。預計到2020年末,我國綠色信託存續項目數量將接近1000個。未來,隨著信託業首部綠色信託自律公約——綠色信託指引的發布,綠色信託業務的發展將會更加規範,藍海效應更加明顯。
其次,探索開展渉眾資金管理信託。涉眾資金管理信託是指在涉眾性社會資金管理中引入信託機制,由信託公司等受託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擔任受託人,以實現涉眾性社會資金的獨立、安全、長期保管,並按照委託人意願安全運用的業務模式,主要包括預付式消費資金、分享經濟業態的押金及預收款、物業維修基金、社會保障與公益慈善資金等領域。信託公司對此應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再次,創新開展數字資產信託。隨著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等不斷發展,數字資產將會迎來更加彭勃的發展,其資產管理需求也會不斷加大。信託作為天然的財產隔離工具,可通過將數字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有效分離,從而實現對數字資產的有效管理,為數字資產的價值賦能,實現「數字+金融」的協同發展。
最後,養老信託、永續債信託等也是未來信託業回歸本源定位、拓展創新業務領域的重要方向,而且市場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光明。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防控金融風險是信託業永恆的主題,也是新一年信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防範爆發性風險、行業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未來信託公司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