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嚴監管之下的信託業...

2020-12-23 中國金融新聞網

  2020年,無論是外部環境,還是自身轉型,都令信託行業感受到「壓力」二字。壓降通道和融資類業務給信託公司帶來的短期陣痛難以避免,探索轉型創新業務的步伐也不容耽擱。回首這一年,信託行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業內人士對2021年信託業轉型的主要趨勢有何判斷?《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邢成。

圖解新聞(供圖:IC photo

  《金融時報》記者:2020年是繼資管新規出臺以來,信託行業政策出臺最為密集的一年。這些政策對信託公司帶來哪些影響?

  邢成:2020年堪稱信託嚴監管年。根據公開信息梳理可見,2月,《信託公司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對信託行業股東管理提出新的要求;3月,監管要求全行業壓降1萬億元具有影子銀行特徵的融資類信託業務;5月,《信託公司資金信託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金信託新規」)初步確立了資金信託的私募性質定位及資金投向限制等要求;7月,雖然受疫情影響,監管部門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但也明確指出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8月,房地產行業「三道紅線」政策對房地產信託項目影響較大;11月,信託行業進行新一輪房地產信託業務專項排查。此外,伴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截至2020年9月,已有8家信託公司收到銀保監會開出的罰單,合計罰沒金額達1753萬元。這一系列舉措均反映出監管部門對信託行業不動搖的嚴監管趨勢,也反映出監管對信託行業創新轉型、回歸本源的迫切希望。在這一背景下,信託公司過去長期依賴的融資類、通道類、非標類業務將面臨著極大的轉型壓力,傳統業務轉型創新業已成為信託公司未來的必然選擇。

  《金融時報》記者:資金信託新規提倡信託公司開展標品信託業務,2020年信託公司都有哪些突破?

  邢成:資金信託新規對非標債權集中度提出了不超過信託公司淨資產的30%、非標天花板為50%等嚴格要求,將信託公司正式推上「非標轉標」之路。目前,為滿足非標壓降、標準化產品創新要求,各信託公司均通過充分挖掘信託制度優勢、積極構建新的投研體系等,搭建自身的標準化產品平臺。從公司產品實踐來看,大多數信託公司主要從現金管理類、固收+、資本市場、陽光私募、TOF/FOF、資產證券化、創新投行等方面搭建自身的非標產品線體系,滿足自身「非標轉標」需求。

  作為回歸實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之一,服務信託已經成為信託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從產品類型來看,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服務信託有資產證券化、企業年金信託、家族信託等。以資產證券化為例,截至2020年11月,年內共有36家信託公司參與資產證券化業務,參與項目規模約為10296.76億元,佔總規模的51.36%,佔據資產證券化市場的半壁江山。

  《金融時報》記者:在年初抗擊疫情中,慈善信託表現搶眼,2020年還有哪些成績?

  邢成:2020年,疫情防控為我國慈善信託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在疫情中,各信託公司通過設立各種功能的慈善信託助力抗擊疫情,使慈善信託進入大家視野的同時,也通過其表現出來的反應迅速、精準投放、信息透明、帳戶獨立、專業管理等獨特優勢,逐漸得到社會和市場的認可。目前,慈善信託作為兼具財富管理服務和慈善功能的金融工具,在成為我國慈善和公益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同時,也成為各信託公司重要的轉型方向。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我國信託機構已備案慈善信託總數421單,總資金規模達32.78億元。其中,僅2020年上半年備案慈善信託數量便達到142單,財產規模2.63億元,佔全部備案數量的1/3。未來,隨著信託公司的積極轉型,慈善信託的發展有望再上一個臺階。

  《金融時報》記者:您對2021年信託業轉型的主要趨勢有何判斷?

  邢成:展望2021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仍將是主基調,在這個前提下,信託業將在鞏固優勢業務的同時,逐漸拓展和探索本源創新領域。

  首先,綠色發展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信託公司開展綠色信託,是信託公司服務綠色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綠色發展的要求,也是信託業深化轉型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從過往實踐看,各信託公司充分發揮信託優勢,通過綠色信貸、綠色股權投資、綠色產業基金以及綠色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參與綠色信託業務實踐。預計到2020年末,我國綠色信託存續項目數量將接近1000個。未來,隨著信託業首部綠色信託自律公約——綠色信託指引的發布,綠色信託業務的發展將會更加規範,藍海效應更加明顯。

  其次,探索開展渉眾資金管理信託。涉眾資金管理信託是指在涉眾性社會資金管理中引入信託機制,由信託公司等受託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擔任受託人,以實現涉眾性社會資金的獨立、安全、長期保管,並按照委託人意願安全運用的業務模式,主要包括預付式消費資金、分享經濟業態的押金及預收款、物業維修基金、社會保障與公益慈善資金等領域。信託公司對此應未雨綢繆,提前布局。

  再次,創新開展數字資產信託。隨著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等不斷發展,數字資產將會迎來更加彭勃的發展,其資產管理需求也會不斷加大。信託作為天然的財產隔離工具,可通過將數字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有效分離,從而實現對數字資產的有效管理,為數字資產的價值賦能,實現「數字+金融」的協同發展。

  最後,養老信託、永續債信託等也是未來信託業回歸本源定位、拓展創新業務領域的重要方向,而且市場空間巨大,發展前景光明。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防控金融風險是信託業永恆的主題,也是新一年信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防範爆發性風險、行業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未來信託公司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相關焦點

  • 監管定調,風暴來襲,顫抖吧信託業!
    可以看到,《通知》的精神既與之前資管新規和相關法律法規一脈相承,同時又針對近期信託業風險的加速暴露,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通知》支持什麼? 《通知》的出臺,不僅有力而且顯得非常及時。尤其是對於融資類信託業務而言,一刀切叫停的傳聞更是讓市場風聲鶴唳。
  • 正能量|梁俊景律師受聘浙江工業大學文化與法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0年10月23日,麥迪律所創始合伙人梁俊景律師應邀參加浙江工業大學文化與法制研究中心首屆「文化-法治」學術工作坊論壇,並受聘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為期三年。受聘研究員將進一步深化文化法治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立足律師執業及其治理實踐,探求律師在促進法治、文化的發展及其融合方面的獨特角色和作用機理等問題的研究。「法治和文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互為條件、互為支撐。」。
  • 監管「收骨頭」 信託業轉型求新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袁增霆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信託行業的規模收縮從2018年第一季度就已開始,進入了典型的衰退周期。這主要是由於監管加強導致,其次是受大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形勢影響。到今年年底信託規模的持續下降已有三個年頭。「當下相關風險還沒有達到徹底出清的程度,比如說去年上半年通道和房地產業務還在反彈,直到下半年才進行監管壓降。
  • 年終報導|2021年信託業監管「從嚴」基調不變 探索業務轉型將成...
    堅守受託人定位將成為信託業發展的根基,將是信託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銀保監會信託部主任賴秀福近日也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未來銀保監會將統籌做好信託業風險防控、轉型發展等各項監管工作,集中精力打好防範化解信託業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沃爾瑪共同設立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
    來自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等實務部門,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行業企業代表和多家新聞媒體參加了本次會議。 在講話中,王校長對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的組建和建設寄予希望,教席可藉助中心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國際化的工作平臺和學術機構、事業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等工作網絡,推動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產業在食品安全項目上的協作。 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管委會主任胡錦光教授受聘為教席教授,並就教席成立背景、具體內容及工作重點等做了總體介紹。
  •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 | 全球Fintech連線:金融的下一個十年...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即將推出「全球Fintech 連線」直播系列,旨在邀請國際金融科技界嘉賓,在線分享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金融科技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全球金融科技界人士提供在線交流與分享的平臺。一波三折,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2020年已經悄悄走到了最後,疫情席捲全球,各種黑天鵝事件,政治經濟的多重變數,今年必將在史冊上留下自己的篇章。
  • 靠三個方向兩門功夫 信託業2020年現發展新拐點
    中國信託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資產餘額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較二季度末減少4182.31億元,環比下降1.97%。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解讀稱,行業管理規模的持續下降,主要是順應監管導向,主動控增速、調結構的結果,表明信託行業發展方向正在從「重規模」轉為「重質量」。
  •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成功承辦「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挑戰與...
    2020年12月18日晚上九點,在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舉行了「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挑戰與機遇」分論壇,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此次分論壇重點公布和通報了中心與布魯金斯學會聯合研究項目「人工智慧與國際安全」的初步成果,這個項目得到博古睿研究院和明德路基金會的共同支持。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傅瑩和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艾倫(John Allen)圍繞會議主題做主旨發言。
  •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
    2020-09-20 09:25:49來源:FX168 【中國人民銀行:預計今年四季度GDP增長恢復到6%左右】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發表演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發表演講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啟動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啟動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清華新聞網7月14日電 7月12日,清華大學精準醫學研究院研究中心啟動儀式暨智慧醫療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會上宣布啟動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臨床大數據中心、數字醫療與醫療機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醫學轉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醫療設備中心,每個中心實行雙主任制,由清華大學理工學科領軍學者與臨床醫學院醫學專家共同擔綱。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出席儀式。
  • 人文與經法學院國際暑期學堂「金融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課程圓滿...
    西工大新聞網8月10日電(賀華華)7月22日-8月1日,應人文與經法學院邀請美國瑞德福大學金融專業副教授、註冊特許金融分析師朱斐斐老師來我校開設「當下金融問題的剖析和思考: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全英文課程,來自人文與經法學院、電子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的多名本碩學生參加了該課程的學習。
  • 信託業轉型助力直接融資
    近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了三季度信託業數據。數據顯示,三季度信託資產規模持續壓降,信託公司大力開展標品業務,助力直接融資。  信託資產規模下降與監管層「去通道」要求相關。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說:「自資管新規實施以來,信託公司一直處於『去通道』過程中。今年初,銀保監會進一步明確了信託公司壓縮通道及融資類信託業務的目標要求。6月份,銀保監會下發通知,明確堅持『去通道』目標不變,要繼續壓縮信託通道業務,逐步壓縮違法違規的融資類信託業務,鞏固信託業亂象治理成果。」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金融學講席教授 、教育部「長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金融學講席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軒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歡迎的教授」獎項!此次排名由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以第三方身份發布。兼任深交所第一屆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委員、中央統戰部黨外知識分子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首都黨外人才高端智庫專家、國家金融研究院全球併購重組研究中心主任和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MBA教育中心主任。曾任中國證監會第六屆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和世界銀行諮詢專家。加入清華大學前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執教,獲聘終身正教授和Mary Jane Geyer Cain講席教授研究員。
  • 憑疏堵相濟與內外兼修 靠三個方向兩門功夫 信託業2020年現發展新...
    中國信託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託業受託管理的資產餘額較年初減少7432.79億元,同比下降5.16%;較二季度末減少4182.31億元,環比下降1.97%。中國信託業協會特約研究員鄧婷解讀稱,行業管理規模的持續下降,主要是順應監管導向,主動控增速、調結構的結果,表明信託行業發展方向正在從「重規模」轉為「重質量」。
  • 集合信託七月「式微」 金融類產品蓄勢「卡位」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認為,7月集合信託產品發行、成立規模雙降與監管收緊關係密切。融資類信託業務是信託公司「非標」業務主力,集合信託產品更是以融資類產品為主,融資類業務規模壓降對集合信託市場衝擊明顯。某大型信託公司分析人士表示,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金融類信託逐漸呈現增長態勢,其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證券市場尤其是股債市場火熱,信託公司的TOF等產品規模走高;二是信託公司加大力度發展消費金融業務,逐漸改變過去只扮演資金通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