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機,又出事了。
12 月 13 日,廣東東莞的一名網約車司機艾先生,接到了一個出行訂單。
上車的是一家三口,一對夫妻帶著一名小嬰兒。
上車後不久,嬰兒突發疾病——
先是嘔吐,
然後暈厥,
最後失去知覺。
父母頓時手忙腳亂,請求司機改行程去附近最近的一家醫院。
情況十分危急,艾先生一邊安撫家長情緒,一邊風馳電擎衝向醫院。
他回憶說:「路上幾個違章都記不清了。」
好在最後孩子送醫及時,被救回了一條命。
出了醫院後,艾先生剛鬆了一口氣,隨之而來的交規處罰又敲得他當頭一愣。
由於在送醫期間,艾先生一路闖了 3 個紅燈,
正常情況下,他要面臨 600 元罰金和扣除駕照 18 分的處罰。
在收到罰單的當下,艾先生及時聯繫交警,說明了緣由。
交警表示,只要患兒家屬出來作證,提供相關證明,就可以免除處罰。
艾先生通過醫院找到患兒父母的聯繫方式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
對方不僅拒絕出面作證,還稱:「你闖紅燈和我沒關係!」
相信看到這裡,你們也和黎哥一樣感到心寒了。
滴滴司機古道心腸送客就醫,現在孩子得救了,父母就翻臉不認人了。
且不論這麼說話是否合適,
就單單是拒絕作證這個做法,也未免太寒了世道的良知。
很快,這件事就登上了熱搜,網友紛紛痛罵:
「毫無良心可言!自己不積德,也給孩子積點德吧!」
「這簡直是 2020 年最噁心的一幕」
「家屬什麼人啊?做個證能有多麻煩?」
但罵歸罵,人家就是不願意出面作證,艾先生也沒有任何辦法。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艾先生坦言:
「無法理解患者家屬的態度,但這麼做並不後悔。」
多諷刺啊,做好事都要上升到後不後悔的程度了,
可見是真讓好人寒心了。
最後,還是交警部門調取監控,以及查詢了醫院的就診記錄,
才核實了整個事件的真相,並且取消了對艾先生的處罰。
滴滴平臺知道後,也給艾先生頒發了「見義勇為獎金」。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的時候,事件卻迎來了反轉。
原來,在艾先生送患兒一家去醫院的當天,另一名嬰兒也恰好到該院就醫,
醫院方給了艾先生後者的聯繫方式,才導致了這一場誤會的發生。
雖然這個烏龍結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但事件背後所引出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為什麼網友那麼氣憤患兒家屬拒絕出面為司機作證?
我想,大概是這些年這類事件太過頻繁的緣故吧。
前有64 歲老人陳忠貴,為救三名溺水青年不幸去世,卻落得葬禮三人均不露面的悲哀局面;
後有從醫 20 年,用醫術和仁心讓無數患者重見光明的陶勇醫生被患者家屬砍進 ICU;
讓好人寒心,是最諷刺的事情。
設想一番,如果好人得不到好報,
那以後誰還願意做好人?誰還願意做好事?
而樂於助人的這種精神宣導,在人心面前,仿佛就像是一個荒誕的黑色幽默。
還記得前一陣子,鍾南山院士被一名女演員質疑的事件嗎?
她仗著自己有百萬粉絲的基礎,在微博上直接發出了靈魂「六連問」:
敢問鍾院士,這次疫情,你整天忙在鏡頭一線,有什麼研究成果?
發明什麼藥?
治好過幾個人?
提出過什麼合理化建議?
你在武漢一共待過幾天?
語氣橫衝,惹人氣憤。
作為一名成年人,還是一名頗具影響力的女藝人,
在享受了「鍾南山們」的抗疫成果後,
忽然反咬一口,張嘴就來:「你做出了哪些貢獻?」
這真的合適嗎?
這不合適。
雖然這個社會足夠包容,我們也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
但多少有點良知的成年人,都知道鍾院士在這次抗疫裡做出的貢獻。
首先,是精神。
鍾老,一個耄耋之年的醫者,他沒有以年齡為由推脫責任,
而是在告訴大家別去武漢後,自己又坐上逆行武漢的列車,第一時間奔赴前線。
這一舉動,不僅給武漢當地的醫護帶來莫大的精神鼓舞,
更是穩定了當下混亂焦躁的民心。
可以說,鍾老他就是一顆定心丸,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泰然地告訴大家疫情防控的要點,
將全國人民的精氣神擰成一股勁,沉著冷靜地扛過了這次病毒突擊。
而這種踏實感和凝聚力,也是我們戰勝疫情的必勝法寶之一。
其次,是行動。
從 1 月 18 日夜馳武漢到 3 月初逐步控制疫情的這 50 多天來,鍾南山始終衝在疫情的第一線。
疫情發生後,他長時間和團隊埋頭搞科研、開會、遠程會診、接受媒體採訪、多地奔走、甚至在動車上也在研究治療方案……
就連鍾老的妻子,也曾心疼地說:「能不能讓他多睡會?」
在中國的疫情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後,
鍾老又馬不停蹄地為歐洲呼吸協會介紹中國抗疫經驗。
可以說,這位 84 歲的老者,為了所有人的生命,他在前方拼盡了全力。
最後,是成果。
鍾院士團隊在今年一年裡,陸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近 90 篇文獻。
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新冠病毒的科研成果。
這些研究成果,也多次被國際醫學專家拿來做參考引用。
可以說,鍾老的這些付出和成就,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而那些對鍾老提出質問的人,不妨先問問自己,
除了知道如何「蹭熱度」、「博出名」以外,還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了解多少?
而且在明知媒體宣揚報導鍾南山抗疫事跡的情況下,還張嘴炮轟抗疫英雄,
這樣的人,不僅愚蠢,更是可惡。
對於這種人來說,她已經丟失了最基本的是非觀,
她滿腦子裡想的,只有流量至上的誘惑。
如果我們不加以批評管控那些為了「紅」而丟了良知的人,
那麼長此以往,好人在付出的時候,一定會猶豫害怕。
這樣的抹黑行為,也無異於是在消磨社會的善良和美好。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即使我們做不了好人,那也應該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
只有這樣,好人在路過這條路時,才會駐足停留,
否則,這條路將無人問津。」
是啊,倘若讓好人寒了心,悲哀的就不僅是這個時代,
更是這個時代下每一個相互依存的我們。
不只是公眾人物受到過這樣的詆毀,有很多善良溫暖的小人物,也遭受過這樣的心寒打擊。
廣東中年男子吳偉青,在回家的路上看到 80 多歲的老人摔倒在地,
他見旁邊沒人幫忙,就獨自一人把老人送進醫院。
這本該是好人好事一樁,卻沒想到老人轉頭就訛上了他,聲稱是他撞傷自己,要求吳偉青支付醫藥費和相關賠償。
老人的說辭,讓吳偉青愣在當場。
但由於現場沒有監控,周圍也沒有人可以證明,
百口莫辯的他,只好墊付了 3000 多元的治療費用。
旁人只看到他老實巴交地拿出了這 3000 多元的醫藥費,
卻不知這錢,可是他辛苦打工了兩個月攢下的工資。
中國好人網慰問吳偉青家人
正當吳偉青以為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時,老人一家子又找上門來。
他們以老人病情加重、需要送往大醫院為由,
開口就是找吳偉青要幾十萬的醫療費。
幾十萬元啊,對於吳偉青來說,這簡直就是一輩子都攢不到的巨款。
被現實壓垮的吳偉青,曾數次哭訴道:
「我出於好心扶了老人一把,可為什麼好人沒好報?」
帶著對世界悲愴的質疑,無路可走的吳偉青,最後跳河自殺了。
當時滿心絕望的他,年僅 46 歲。
吳偉青的妻女
吳偉青自己也沒想到,這一瞬間的善舉,居然將他逼向了人生的絕境。
可諷刺的是,好人在「以死自證」清白後,
那些黑暗貪婪的人,還依然能心安理得地好好活著。
縱觀整個事件,我突然感覺到一陣無力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不敢做好人,成為了這個時代最痛心的吶喊。
好像好人得不到好報,善良得不到傳承,已成常態。
《奇葩說》裡有一期的辯題是:給做好事的人發紅包,你支持嗎?
辯手梁秋陽說了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好人一定不能及時行樂,好人一定不能貪圖名利,好人必須純粹,好人必須悲壯......
但你把道德奉上了高高的神壇,代價是什麼?
是沒有第二個人會願意再走上去!
好人過得不好,它有『審美上的價值』。
可是只有好人過得好,才會有社會上的效益。」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好人也是需要一定的獎勵和回報,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公正和有序。
換句話說,獎勵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方式,
它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肯定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光輝,
讓大家看到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希望。
當然,也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讓人心變寒——
所謂好人,其實就是冤大頭。
所以說,為了打破道德僵局、維持現實社會的溫情和善意,
做好人、行好事、得好報,這是必要存在的。
雖然說,做好事的人,不見得都是奔著報酬去的,
但如果做了好事不被獎賞,甚至還被無視,
那麼,誰還願意慷慨施予善良呢?
最後,用《論語》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在這相對公平的世間,唯有以德報德,才是對德最好的回饋。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就點個「在看」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