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日新媒體專電 題:「護衛在你身旁 飄揚在我心中」——國旗護衛隊國慶升旗側記
新華社記者蓋博銘 劉新
故宮端門以北的國旗護衛隊營地中有一棵槐樹,樹冠直徑約二十步,風一吹,葉子微微飄起。戰士們都說,這種樹生命力極強,風雨無懼。
二十餘年來,它陪伴著國旗護衛隊的戰士一起,每天在晨光中將五星紅旗升起,一次都不曾錯過。
新「人」新「步」 迎接國慶升旗
「您好,我是國旗護衛隊新兵張黎。」9月30日傍晚,一位剛剛參加完降旗儀式、威武莊嚴的國旗護衛隊戰士有些靦腆地對記者說。
一年前,20歲的張黎通過層層選拔,「萬裡挑一」,在今年6月份正式成為國旗護衛隊一員。「我還沒有經歷過國慶升旗,現在是卯足了勁!」張黎告訴記者。
國旗護衛隊升降旗方隊共36人,像張黎一樣今年第一次參加國慶升旗的戰士17人,全隊平均年齡20歲。
「每月一日是『大升旗日』,國慶升旗又是重中之重。」張黎告訴記者,為了準備此次國慶升旗任務,國旗護衛隊接受了一個月的強化訓練,「對於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這樣的經歷一生可能只有一次。」
9月份,升降旗方隊還將原有正步每分鐘80至90步調整為112步。從金水橋到國旗杆下,這段距離仍為138步。步頻調整後,馬靴連續擦地的聲音更加鏗鏘有力。
「今晚還想理髮,精神一些。」張黎很開心地告訴記者,「每個大升旗日前,理髮已經成了習慣。」
說到習慣,國旗護衛隊有種獨特的跑步方式。為了不磨損禮賓服上的綬帶,戰士們獨創用手捂著胸口跑步。「國旗護衛隊是手扶心臟在跑步。」張黎風趣地說。
刻苦鍛鍊 心存家國情懷
自由活動時,張黎給姐姐打了電話。「我來國旗護衛隊也是完成姐姐的心願,」張黎說,「姐姐看了『9·3閱兵』後特別羨慕國旗護衛隊,一直和我開玩笑讓我去這當兵,結果還真來了。」
大槐樹下,張黎給記者看展板裡各位戰士家長的寄語。父母們的話如出一轍:「家裡一切都好」「為國爭光」……「跟家裡人聯繫時我們都說自己很好,其實家裡人也知道訓練很艱苦,嘴上不說,還是會十分掛念。」張黎感慨道。
大槐樹的北側放著幾排鞋架,架子上陳列著戰士們訓練中磨壞的皮鞋。「這只是一部分,鞋架很小,早就擺不下了。」
營區的南側晾曬著戰士們的禮賓服。張黎說,戰士們冬不穿棉夏不穿單,一年四季都穿一種禮賓服。訓練出汗多,裡面太溼,禮賓服通常都是裡外翻過來晾曬。
院子裡的大槐樹正好掩映著護衛隊戰士的營房門。晚上八點半,故宮宮牆外華燈初上,營房裡,張黎和他的戰友們提前就寢,只為明天那莊嚴的時刻。
赤誠敬意 只為國旗飄揚
10月1日凌晨一點,國旗護衛隊二排準備上哨。國旗護衛隊除36人的升降旗方隊外,還有一支負責崗位執勤的隊伍。一位老兵曾告訴張黎,沒有站過國旗哨,算不上完整的「國旗兵」。
平日升旗只需要提前40分鐘起床,但每逢「大升旗日」戰士們都要再提前半小時。
4點45分,營房外早已圍滿觀眾。整裝待發的戰士們步入訓練場。一聲嘹亮的口令後,隊形迅速由班級編隊轉為禮賓方陣。50分鐘的熱身訓練,戰士們操槍的聲音成為營地裡最振奮人心的音符。
現場觀眾說得最多的還是「太帥了」!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一個小女孩在很近的距離也要用望遠鏡看戰士們訓練,「這樣更能看清他們整齊劃一的動作,好帥!」
5時40分,廣場恢復安靜。戰士們再次齊整戎裝,靜靜等待神聖時刻的到來。
教官最後叮囑:做出訓練水平,圓滿完成任務!
「是!」一聲嘹亮的回答劃破廣場的寂靜。
6時07分,天安門城樓下,伴隨《歌唱祖國》的激昂旋律,國旗護衛隊豪邁的步伐踏過金水橋,步入天安門廣場……
張黎之前說,所有任務中,有兩次護旗任務他印象最深,一次是「颳大風」,另一次是「下大雨」。
風極狂,但他說那是他覺得護衛隊步最齊、槍最穩、聲最響的一次。
雨極大,但數萬群眾依然在雨中與他們共立左右,仰望國旗。
今天,是第三次。
國歌奏響,國旗升起,白鴿如雲……國旗護衛隊又一次用幾近完美的表現,為祖國67歲華誕獻上自己誠摯的祝福。
天安門外,紅旗飄舞,人頭攢動,千萬人歡呼雀躍;天安門內,古樹巋然,馬靴震地,戰士們凱旋高歌:
迎著東方的晨曦,
懷著赤誠的敬意,
伴著莊嚴的樂曲,
我們升起了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