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看完了成團夜。直播沒法快進,又想有始有終,只好邊看邊做了幾輪keep。
能夠理解,最後一期是要給資方和審查方交代的,難免冗長無趣不痛快。所有的突破,所有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努力,仿佛突然被某種枷鎖打回原形。
全程只有寧靜最後看似「砸場子」的話讓我振奮:「我拿第一,我不想成團。」
即使明明子臉都嚇得「綠大暗」了。
《浪花追姐記(三)》關鍵詞:自由。
成團夜,恐怕誰的粉絲都不高興。
前排姐姐粉絲覺得擋槍被狙,後排姐姐粉絲覺得名次不符。成團姐姐粉絲擔心分裂埋雷不和諧,不成團姐姐粉絲抱怨黑幕抬轎不公平。
這些不快,都是在節目組安排、娛樂圈規則之內的。看土創&青你,選秀不就是一群可愛女孩之間的廝殺嘛,廝殺出流量,資本才有得撈。但靜靜子:老娘玩得不要的。
她最後的懟法直接跳出這個規則,給很多人實實在在出了一口惡氣。
我們事業有成,自由自在,來玩一把是雙贏。為什麼要遵循你壓榨小女孩的邏輯?
她最有資格說這種話。看似棋子,實則玩家。
成團意味著什麼?
一般意義上,意味著鏡頭、人氣、資源等等,可以走花路。這是那些出道不久、年輕透明的小女孩所渴望的東西。
但成團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小女孩們一無所有,可以為了掌聲彼此廝殺,被揉來捏去,塑造成資方需要的各種樣子。換句話講,成團難免要犧牲個性,要一團和氣,構築統一風格;即使百花齊放,也有一個統一的聯結點:聽話。
讓我們回想一下三十位姐姐的初舞臺。杜華的心裡沒底顯而易見:資方比起實力,更需要聽話。好控制調度,能彼此取代,降低資方培養成本,達到利益最大化,才是「華選女團」的目標。但是,啥時見過女團備選成員在選拔期就和資方平等對話(甚至還要哄著)的?難怪初舞臺標準忽高忽低,方寸大亂。
到寧靜時,她說:「我沒有打算要成團。」杜華簡直心累到垮掉——完全摸不透這位前輩的意思啊。
這些姐姐們,多數不是聽話的主。她們沒必要付出「消解個性」的代價——她們的個性就是資歷的象徵;也沒必要求著資方——她們的參與本身,資本就已經賺了。可以和和氣氣與姐姐交朋友,要抹平個性?門都沒有。
時間停留在六公之夜多好啊。三十位姐姐齊聚宿舍,欣然舉杯,祝賀彼此提前成團。她們不care最終的團,只關注自己內心的團——暢想限量盲盒團,想看導師團秀,覺得未來可期。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那才是她們完成《浪姐》全部節目挑戰後,最溫馨、美好、燦爛的一刻。留住真摯的友情,敵人只有自己。她們超越了自己,也達成了深度的合作——極有可能是姐姐個人之間的合作。最終的成團夜,不過是給資本點面子。除了她們,誰有這樣的底氣。
《浪姐》讓我想到「夕陽紅」給周杰倫打榜的那場集體狂歡:有沉浸其中、迎合數據時代的姿態,也有解構主義的行為藝術本質。我很期待姐姐們在生活中走向後者。
所以操心的粉絲們,其實真不用太在乎是否成團。因為她們自己,就沒那麼在乎。
我也明白,姐姐們需要舞臺。在《定義》中,不難窺見有些姐姐「翻紅」的渴望。這並不可恥,甚至王霏霏開誠布公講自己養家餬口的拮据、因為《浪姐》接新工作的開心時,我非常非常愛她的坦然。所有低潮期的姐姐都極其努力,吃苦耐勞,但不對資本放低自己。我認為,這和大佬靜靜子的回懟一樣珍貴。
因為資本只是資本,不是舞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血腥廝殺,是強權世界的規則。無法顛覆規則,也要先保有對這種規則的審視態度。
她給我們的強心劑是,女性只要夠強,就有希望跳出這些規則。人們只要夠強,就有希望重新構建規則。
這種強也並不意味著服從了弱肉強食、充滿碾軋的規則。
但凡有規則,就是審視,就是枷鎖。鏡頭即審視,她們在審視中超越審視做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
資本無善惡,但是權力有。我的確是第一次看到它們的脆弱。資本失去掌控力的時候,仿若高塔瞬間倒塌,但又想維持自己的姿態——這種虛偽、膚淺、尷尬的感覺,無可避免地在成團夜齊齊湧現。
其實他們也希望觀眾被揉來捏去,乖乖掏錢。但被姐姐的真性情、突破性的舞臺提升審美情趣的觀眾,已經無法忍受這種場面了。
我也沒想過疑似反強權的舉動竟出現在娛樂圈裡。但想想極為可能:姐姐的霸氣、粉絲的力量,都洶湧澎湃。有不穩定的弱點,也有煽動性的力量。即使當下的飯圈文化依然拉踩成風、熱愛內耗,但姐姐們的影響力,也足以使粉絲感受到某種模模糊糊的自由。
想用強權之手讓姐姐閉嘴嗎?不能夠的。曾經呼風喚雨的威壓,竟然搞不定一位姐姐。真是喜聞樂見……哎呀呀我真的好壞。
其實資方完全可以雙贏。當真正有溫度的感情,取代冷冰冰樂見爭鬥的資本時,女團pua魔咒就能解除。
但在有些姐姐和pua作鬥爭時,靜靜子就真的是來玩的,並堅持到了最後。如果姐姐們向資本妥協,這期綜藝真的就白追了。
杜華希望女團整齊劃一,實際上姐姐們都非常有個人特色,各種側面極其豐富。隨著節目不斷推進,能看到每一個人在拔節成長。尤其是對於年少成名或大齡轉型的姐姐,這種成長實為不易。
在生活中,太多人三十歲就停止成長,過完了一生。二十五六就變得封閉和虛偽也不稀奇。
但只要想出發,當下就是起點。綺綺子可以「八十歲還站在舞臺中央,演白髮蒼蒼的美人」,能媽也說「我們不應該被過去定義,因為明天的你才是真正的你」。
被時間打磨過的真誠更加珍貴。也繼續期待萬裡相逢,再由歲月淘洗出一生摯友,並肩拏雲,向地平線飛去。
想永遠敞開,構築美好小氣候,做超越年齡和際遇的北極星。人都是終身學習,才能看到更好的自己。沒有人想被定義,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臺。
總覺得如果霍汶希普通話再好一點,來評初舞臺可能會淡定和專業很多。雖然同屬資方,但經手過香港的黃金時代,真正看過好風景,見慣娛樂圈沉浮,或許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但是港澳臺與內娛密切合作,本身就是一個內捲化的信號。難以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出口轉內需的內循環政策,和娛樂圈對量產新人「弟弟妹妹」審美疲勞、「姐姐」轉而爆火的內因是一致的。
畢竟姐姐們的優勢就是,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力,也有經濟下行時期最愛的懷舊風。
如綺綺子分析,姐姐們也很明白自己就是資本。凡是出去拿大獎的都是描繪女性的作品,凡是最熱的節目都是關於女性——女性太好太豐富了,「沒有人會寫的過這個」。空間依舊廣闊——寫成熟女性的作品太少了,「未來肯定是剛需」。
也感受到時代的轉好,女性地位的提升。猶記得六年前,張曼玉草莓音樂節搖滾開嗓,多少人批她聲音難聽。我聽後驚為天人,才思考:無非是她「不肯優雅老去」的形象不符合大家心目中「玉女」的定位。這無疑也是對女性的標籤。
她開心最重要啊。我的女神王菲,也是因為無懼展示自我,才能永遠被愛。也不害怕不被愛,靠自愛立住陣腳,反而換來了更多的被愛。
很多粉絲表示擔心,怕姐姐們到時候還是會像妹妹們一樣撕資源。因為即使姐姐在《浪姐》的資本圈友好共存,但在娛樂圈這個大染缸裡就情義難保。
但爭奪是常態。能在爭奪的同時不局限於爭奪,甚至攜手創造更好的作品和平臺,就是一種突破。內捲化的內因是創造力不足,但她們最不缺的就是創造力。以姐姐們的實力,不必廝殺於紅海。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不成團,也是乘風破浪的姐!
拒絕一致,拒絕武斷,拒絕自相殘殺,資本祭天。拒絕消解個性,冷凍美貌,淪為商業背景。
「無懼年齡就要贏」,「贏」是贏過自己,「無懼年齡」也不止竭盡全力永葆青春,還包括樂觀接受自己的老去。願每一位姐姐都能勇敢展現自己全部的真實。
到藍海去。你們是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女性,可以向資本宣戰。
明星是被資本馴服的產物。但這次的《浪姐》無疑是一次冒險——我寧願它是一次冒險。看冠名商是個成分奇怪的美妝類微商就知道,它一開始沒那麼招人待見。這才讓形制和內容都有所不羈,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
但隨著它的熱度up,也逃不開被招安的命運。如何保持初心,節目和資本大概是不能了。但所有的希望,都在姐姐們身上呀。
希望更在於,我們這些有所觸動、想去覺醒的千千萬萬位「 姐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