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一個「因戲而生,用骨血在演戲」的人民藝術家。他是中國最貴的男演員,卻清貧的讓人心疼落淚!
1954年2月,李雪健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的一個農民家庭。
1980年,憑藉話劇《九•一三事件》林彪一角,奪得首屆「梅花獎」。
1990年,主演電影《焦裕祿》,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十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同年,參演室內電視劇《渴望》,扮演鄰家大哥宋大成,奪得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配角獎和第九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2012年,參演電影《一九四二》,憑藉此電影奪得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2013年,李雪健獲得國劇盛典「年度終身成就獎」。
「老戲骨」李雪健並不是專業演員出身。
1965年,11歲的李雪健隨父親前往貴州三線支邊,16歲進工廠勞動。
70年代後半期,跟隨文藝團體的恢復,李雪健獲得了跑龍套、幹雜活的機會,後來進入劇組,獲得了考入空政話劇團的機會。
2001年11月,在拍攝電視劇《中國軌道》時,李雪健脖子上長了一個小疙瘩,嗓子很難受,沒想到隔些天他便咳出了血。
電視劇拍攝過半,一切都在正常地進行著,李雪健以為是勞累過度,也沒有在意。
突然傳來李雪健得鼻咽癌的消息。
病重時,李雪健無法進食,甚至連水都咽不下去。
一活動就頭暈,嘔吐,李雪健承受著正常人所無法忍受的病痛的折磨。
一邊是拍戲,一邊是治病,李雪健會如何抉擇?
知夫莫如妻。
李雪健的妻子於海丹知道李雪健不會立刻暫停拍攝去治療,因此,拒絕了總武裝備領導人的建議。
「讓雪健把戲停下來治病是不可能的,這不符合他的為人和性格,邊拍邊治的方法他才能夠接受。」
李雪健說:「完美的人生是不可能有的,但只要活著,就是美麗的,有了這段經歷,會更加珍惜生命,不光是珍惜自己的,也包括愛人、朋友的;更珍惜情感,珍惜人生的每一次機會,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少帥》中,李雪健扮演張作霖,他將「老帥」身上那股來自綠林將軍的霸氣與匪氣拿捏得恰到好處,獲得眾多網友的「零差評」。
拍攝《中國軌道》時,李雪健體重一度接近160斤,他卻說那是「一種墮落」。
「我在戲中扮演的是為中國航天事業辛勤操勞的政委,我當時為什麼就不能為這個角色減點肥呢?」
電影《橫空出世》中,鏡頭前的李雪健稍稍顯胖,他便自責、羞愧,甚至感到遺憾和後悔。
從那以後,李雪健對待每一個角色,都要追求完美。
「演這樣一個不是虛構出來的藝術形象,一個活生生的真人,像焦裕祿一樣的人,不能來半點兒假。演員必須完完全全相信人物,才能夠自信。」
拍攝《焦裕祿》,李雪健每天只喝白菜湯,一個月內,硬生生地餓瘦了10公斤。
拍攝《一九四二》,他依然瘋狂減肥,每天減少用餐量。
有時,李雪健會餓到盯著餅乾乾咽口水。
但他克制住了。
他說,」瘦一點好啊,瘦一點上鏡好看。「
拍攝《水滸傳》,有一場劫法場的戲份,李雪健堅持不用替身,親身上場。
錄製過程中,李雪健反覆八天被綁得雙臂發麻,但他毫無一句怨言。
他想盡全力去演好每一個角色。
「現在沒有藝術圈,只有娛樂圈」。李雪健說。
這也是一個人民老藝術家目睹演藝圈亂象的肺腑之言。
「我們趕上一個好時代,要珍惜演員這個名號。在舊社會,演員是戲子,讓人瞧不起,新中國把演戲變成職業,優秀的演員還能成為藝術家——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和鼓勵」。
雖已至花甲之年,李雪健卻始終秉持著一條個人原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對於自己所演的每一個角色,他都有著近乎瘋狂地認真和執著,不達完美的目的誓不罷休。
「你吃這碗飯,起碼的責任得有。」
即便因患上鼻咽癌而遭受病痛折磨,李雪健也從沒產生過放棄演藝事業的年頭。
「哪一部戲要是因為我下馬了,比我死還痛苦。」
「既然做了演員就要對得起演員這個職業」。
「在部隊,軍人的國家利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大的有飛彈、小的有人情,這種培育讓你感覺部隊、軍人有一個天職,這個天職不應該軍人才有,應該每個中國人都要有。保家衛國,人民的利益、集體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這個利益要有英雄的情節和氣概。其實,我就是導演的道具,但是我當過兵,我知道我的天職,我知道我的位置,我要把這個位置做好,我會玩命。」
「演員幹好了就是人民藝術家,人民藝術家幹好了就是心靈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