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一局LOL。哎,又讓「小學生」虐了!
要說這兩年,最順風順水的行業莫過於遊戲直播了,隨著DOTA2,LOL等競技遊戲在全國的風靡,遊戲主播成為了一個可以完成「名利雙收」的職業,動輒百千萬的身價,幾乎讓每一個外行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為毛他們打打遊戲開個淘寶店就能擁有明星級的身價?!這讓那些死磕書本,放棄童年的「書呆子」們情何以堪?
OK,不扯犢子了,讓我們就事論事:「遊戲主播」的崛起到底帶來了什麼?
說來也巧,我曾經在教育領域進行過短暫的創業,不到半年就夭折了。在那段日子裡,我結實了一些聊得來的高中生,也不止一次聽到「不想考大學,想去當遊戲主播」之類的聲音。
把遊戲當成夢想這件事兒,我也不是沒想過。但是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遊戲主播」會代替「職業選手」成為這些熊孩子們的「夢想」呢?要知道,在其他行業裡,類似主播解說這些「幕後英雄」多半是不溫不火的,為何在遊戲圈卻完全背道而馳了呢?
「月入十萬」背後的鏡花水月
隨便打開一款瀏覽器,輸入「遊戲主播月入十萬」,你會發現與這個話題相關的新聞不勝枚舉,各個主題貼吧裡,「XX工作室收主播」的話題也十分活躍。的確,對於這些孩子,月入十萬的誘惑是難以抵擋的。試想一下,每個月打打遊戲錄錄視頻,利用所謂的粉絲經濟開個淘寶店,就可以過上天天數錢,無數人膜拜的生活,何苦還要挑燈夜讀,何苦還要在人才市場裡掙扎?
而實際情況似乎也確實如此:遊戲高手在各大平臺直播遊戲過程,即可輕鬆引來百萬人的觀摩和打賞,一場比賽賺個千百塊並不稀奇。此外,如果做到籤約主播,還可以根據級別拿到幾萬到幾百萬元的固定年薪,何樂而不為?我不得不承認,對於電競產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在遊戲世界裡流連忘返的熊孩子們又有了對抗家長的新理由:現在,玩遊戲也能賺錢,也能過的很體面。
真的是這樣嗎?
說起遊戲直播產業的興起,還要從2014年說起:2014年,鬥魚TV脫離A站獨立運營,獲得紅杉資本領投;同年,歡聚時代整合直播平臺,推出虎牙直播品牌,今年年初宣布將繼續投資虎牙直播7億元;今年2月,騰訊投資龍珠TV,並與其進行戰略合作。
根據艾瑞諮詢的報告,2014年中國遊戲直播市場規模為2.7億元,預測2015年將達到11.7億元,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根據SuperDataResearch和Newzoo2014年的報告,在過去4年內,全球在線競技遊戲觀眾數量增長了8倍,而中國版協遊戲工委發布的報告則稱,2014年中國遊戲市場用戶數量約5.17億人。其中端遊用戶數量約為1.58億。而遊戲視頻覆蓋的端遊用戶數為1.05億人次,其中遊戲直播為4935萬人次,遊戲點播為4410萬人次。預計到2017年,中國遊戲直播用戶規模將達1.48億。但是,艾瑞諮詢也做出點評:直播平臺並未形成成熟的變現模式。
遊戲直播的興起可謂時勢造英雄:醞釀已久的電競產業逐漸掀起全球性狂潮,以彈幕為首的互動模式開始普及,各種「打賞」制度也愈發走向成熟。
但是,我們也漸漸發現,在遊戲直播行業裡,確實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產品的存在,有的只是一個個高人氣主播,這裡的一切購買行為,幾乎都是圍繞著這些「電競明星」。無論是打賞道具,還是贊助商廣告,都是在消費著這批人帶來的粉絲經濟。這種「個體背書」甚至有效拉動了某些小眾品牌的銷售量,「XX肉鬆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信這也是各大平臺成立之初,不惜重金挖人的目的所在。
問題來了:與其說遊戲直播是一個產業,不如說它是一個以「解說」充當個股的大盤。只不過這裡沒有太多的產業優化和產品升級,炒股者也沒有財報可看,有的,只是一個個隨著粉絲數增加而水漲船高的身價。
其實,粉絲經濟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是如果說娛樂圈、影視圈明星的超高身價還能讓人勉強接受,那麼遊戲主播們七八位數的身價還是有點不可理喻。打遊戲這件事怎麼就上升到這樣一種高度了?
相比於起他行業,「遊戲」曾經是最沒有意義的。而電競的普及賦予了遊戲「意義」。記得丹·艾瑞裡在其著作《怪誕行為學》裡做過闡述,當工作被賦予意義,工作成果就可以為執行者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積極性。而學生作為遊戲的主要受眾,處於青春期的他們非常需要一個情感宣洩點,當遊戲升級到電競這種高度時,他們被徹底引爆了。遊戲主播的崛起,也就應運而生了。其實,有人在這個特殊時期脫穎而出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投機式的「錯覺」卻逐漸蔓延,對那些不明真相的觀眾們帶來了負面影響。
被賦予意義的電競夢,卻正在破碎
我始終覺得,如果非要把電競和夢想掛鈎,那麼幾年前以人皇SKY為首的那批電競人,絕對算的上是追夢人。在那個打遊戲就要把千夫所指,前途一片渺茫的時代,他們硬生生的堅持了下來。守的雲開見日出,終於,打遊戲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叫「訓練」了,遊戲教練也是職業了,但是那些所謂的追夢人哪去了?
當「遊戲主播」廣受受追捧的同時,反映出來的是一種無奈:人人都知道,電競選手之路比起主播們更苦逼,更艱難。於是很多人開始走起這條所謂的捷徑,奔上「月入十萬」的致富之路。於是,這個職業的驅動力,變成了某種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與夢想無關。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多方作用的共同結果。
遊戲門檻太低,人人皆可參與。
相對於電子競技的其他行業,一般的職業選手需要從小培養,而且要根據其特性和相應項目的匹配度進行考核嚴格把關。但是電子競技恰恰沒有門檻,讓每個不如意者的熊孩子都願意一試。這一行也好比創業,雖然沒有那麼複雜的商業模式,但是成果活下來的也只是佼佼者。
「競技場」成微型名利場
遊戲圈就是個小社會,讓熊孩子們過早的開始接觸社會化場景,小屁孩們為了所謂的女神爭風吃醋破口大罵,代練上分刷存在感,而不上位的主播為了收入袒個胸露個乳等等等等,都在真實而普遍的發生在這個名利場。
短視效應,讓走「捷徑」成南轅北轍
其實,很多知名解說往往也有著傲人的學歷和工作經歷,但是對於學生一族來說,短視效應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了那些NB主播們順風順水的現在,沒有看到他們發奮努力的曾經。「月入十萬」吸精的同時,讓一些人忽略了自我深造的意義和價值。當然了,遊戲圈從業者的素質水平本來就是參差不齊,而有些所謂的「草根明星」還偏偏愛用自己孩童般的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觀眾,這種現象已非一日之寒。
正面引導缺失,媒體的意義何在?
還是那句話,隨便開一個瀏覽器,搜索遊戲主播相關的話題,展現出來的新聞多半是報喜不報憂:12歲月入X萬,某某神童上最強王者類的報導成為主流,其他的多半是對解說XX門之類賣肉事件的跟蹤解讀。當這種斷章取義,只知其表不做深度剖析的文章成為行業主流聲音,那麼試問,誰去讓熊孩子們擦亮眼睛看清這個亂象叢生的市場呢?
扭曲的價值觀,連淪為資本市場的玩具都不配
當資本市場開始不斷的為電競產業捧場時,某些「熊孩子」似乎也已被利慾薰心,在本不該理解「錢」為何物的年華,奔著「月入十萬」這個浮誇的目標投身於黑白顛倒的虛擬世界。在本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年華裡,追逐起「Penta Kill」帶來的短暫成就感。
可能有點危言聳聽了,我想表達的反正就是那麼個意思。
你懂的。
事實上,正如開篇所說,除了金字塔尖的主播以外,更多處於塔底的「遊戲主播」往往是在夾縫求生。
然而,不管在什麼行業,聚光燈永遠打在成功者身上,不是麼?黃粱一夢,該醒了。
PS:喜歡就轉載,收藏給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