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至今童心未泯,今兒聊聊小熊維尼作者的故事。
小熊維尼,又稱維尼熊、噗噗熊。原名Winnie the Pooh。
小熊維尼兒童故事的創作人是作家艾倫·亞歷山大·米爾恩(Alan Alexander Milne)。
作家米爾恩帶著幼小的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米爾恩去動物園玩,認識了一隻叫維尼的黑熊,羅賓跟大黑熊維尼極其投緣,在別的孩子看到大黑熊害怕得跑掉的時候,羅賓竟然還敢去給維尼餵食物。
克里斯多福·羅賓和黑熊維尼
這隻叫維尼的黑熊也已被訓練得極其溫順,羅賓常常會央求爸爸米爾恩帶著他去動物園看維尼,跟維尼混熟了的羅賓再看到維尼都會快樂的大叫「哦,小熊」,然後就鑽到維尼毛茸茸的懷裡。
作家米爾恩和兒子克里斯多福·羅賓
旁邊的玩具熊就是小熊維尼的原型
克里斯多福·羅賓與玩具熊
給黑熊餵食物的快樂的羅賓激發了米爾恩的創作靈感,而創作了歷險故事《小熊維尼》,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多福·羅賓則直接用了自己兒子的名字,這是他送給兒子的睡前故事。
在《小熊維尼》的開篇故事中小熊維尼拿著氣球在空中偽裝成一朵烏雲想要騙過蜜蜂獲得蜂蜜,呆萌的小熊維尼還囑咐克里斯多福·羅賓讓他在樹下撐著雨傘嘀咕「哎呀,看上去要下雨啦,哎呀……」,以此讓蜜蜂相信真的要下雨了。
因為拿氣球導致熊蹄都僵硬了,之後的一星期,蚊子來了,小熊維尼都無法用手拍,只能用吹的,吹東西時發出的聲音就是「pooh」。
小熊維尼的英文原名Winnie the Pooh中「pooh」也是個擬聲詞。
米爾恩在小熊維尼中說:
「傷人的從來都不是謊言,傷人與否要看是誰說的。」
小豬:「『愛』這個字要怎麼寫呢?」
維尼:「你不用寫,只要去感受它。」
「就是經歷了與眾不同的事才造就了與眾不同的我。」
天真、單純、貪吃、樂觀的小熊維尼的故事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隨之而來的知名度極大的滿足了幼年的克里斯多福·羅賓。
克里斯多福·羅賓說自己幼年時候「特別喜歡當克里斯多福·羅賓,大家都認識和喜歡我,有一段時間我興奮不已,覺得很自豪和驕傲。」
若不是兒子給他靈感創作了小熊維尼,他原本是準備寫偵探小說的。而且書商和經紀人也都告訴他,他應當去寫偵探小說。
小熊維尼的故事一經上市,大獲成功,書商和經紀人也都改了臉色,告訴米爾恩他應當繼續創作兒童故事。
他曾經的小說《紅樓之謎》也極為暢銷,但小熊維尼成功後所有人都直接稱呼他為「兒童作家」,但是對於「兒童作家」的稱呼他是拒絕的。
兩年後,他又出版了第二本關於小熊維尼的童話故事集,並且原本想在結尾的部分殺死小熊維尼。
故事的結尾變成了克里斯多福·羅賓和小熊維尼做告別,克里斯多福·羅賓說自己已經長大了,準備向童年玩伴告別。
「維尼?」
「什麼事?克里斯多福·羅賓。」
「我不再準備這樣無所事事了。」
「永遠都不了嗎?」
「嗯,不大會再這樣了。他們不會再讓你這樣了。」
小熊維尼的故事他僅寫了兩本書,但他再也不想寫它了。
米爾恩早期出版過詩集《當我們都非常年輕》,後期有嚴肅文學作品《戰爭與榮譽》等,但是社會大眾只關心和喜歡小熊維尼,他無法擺脫它。
他花費大量的時間新創作諸多的小說、反戰散文和戲劇作品,但是所有的努力都近乎徒勞,大家還是會形容他是「小熊維尼的作者」、「兒童作家」。
米爾恩與出版小熊維尼時的插畫家B.H.Shepard雖然合作成功,但兩人關係冷淡,僅僅是工作關係,不曾成為親密朋友。
小熊維尼的書籍大獲成功之後極有經濟頭腦的經紀人斯萊辛傑以極低的價格從米爾恩那裡取得了小熊維尼在美國和加拿大推廣的版權。
幾年之後美國著名動畫製作人沃爾特·迪士尼找到米爾恩希望把小熊維尼拍成動畫片,當時迪士尼剛剛創作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並且大獲成功。迪士尼說他想把小熊維尼也變成電影明星。
但是小熊維尼的版權已經籤給了斯萊辛傑,而斯萊辛傑向迪士尼要求要平分小熊維尼的經濟收入。
在這件事情上斯萊辛傑幾乎就是坐著撿錢,因為小熊維尼動畫製作和周邊系列產品的運作經營都是由迪士尼一手操辦。沃爾特·迪士尼後來在一份備忘錄中憤怒的寫到:「斯萊辛傑總能佔盡便宜,他要麼向我們索要無法容忍的高價,要麼便是坐享其成,從我們的工作和投資中獲利。」
1966年2月迪士尼推出電影《小熊維尼與蜜樹》。英國人認為這部劇將米爾恩的巨著變得非常膚淺,美國人則為這部劇傾倒。
沃爾特·迪士尼是給了小熊維尼第二次生命的人。
有人為米爾恩和迪士尼叫屈,「米爾恩創作了小熊維尼,迪士尼生前花費大量經歷在小熊維尼身上,錢卻都被斯萊辛傑撿走了。兩人都沒得到應有回報便與世長辭了。」
另外,升入高年級之後的克里斯多福·羅賓開始因小熊維尼中的羅賓受到同學的歧視和嘲笑,他開始意識到小熊維尼對他而言是一種負擔,他接下來的人生被每一個新認識他的人口中的「原來你就是羅賓啊!」的感嘆困擾。
為此他開始埋怨父親,不應該直接用自己的名字去創作小熊維尼的故事。糟糕的是,陷入要逃離「兒童作家」標籤的米爾恩也日漸冷酷和嚴肅,如此種種都讓這兩父子隔閡越來越深。
成年後的羅賓在自傳中埋怨父親偷走了他的名聲,「我對我的名聲無能為力,我只剩下一個空名:一個有名父親的兒子。」
在米爾恩生命的最後階段,父子兩人甚至很少碰面。
沒有誰曾想到因為愛而誕生的小熊維尼,卻給作者和他兒子都帶來如此沉重的負擔。
他還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發現你看不見自己的未來了,轉個彎吧,那只是曲折的命運跟你開的玩笑。
但是米爾恩本人並沒有如他自己所說的抱著這樣樂觀的心態生活,最終在鬱鬱寡歡中離世了。
米爾恩的理想是可以寫出傳世經典,小熊維尼做到了,但卻不是他心中所想。
Rakkav關於米爾恩的傳記以下面這句話結尾:
「這恰恰也證明了米爾恩自己的一句話:有天賦的人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不是他所期望和想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