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政策指引下,近年戲劇影片的產量及質量均呈上升趨勢,作為中國電影史起點的電影類型——戲曲電影在新時代重新綻放。戲曲電影多以戲劇傳承、文化保護的角度進行創作,當中大多數的作品來自於經典舞臺劇的改編,與主流觀影人群更接近的現代戲比例卻相對偏少,加之主流觀眾成長的年代,恰巧伴隨著電影市場化改革,以好萊塢影片為代表的視效大片進入市場,成了他們的銀幕記憶和偏愛類型,戲曲電影無法滿足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戲劇電影的創作雖然初露繁榮,但發行卻難掩尷尬——觀眾少,票房成績不佳,甚至「影院一日遊」,電影拍得再美,無奈只能束之高閣。
2019年末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的公映帶來了驚喜,從2019年12月11日首映到今年1月20日,單廣州地區放映的總票房近230萬元。若不是疫情中止了影片放映,首輪票房成績必然獲得更大的突破。7月20日,廣東電影產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刑場上的婚禮》列入首批覆映片單,在廣州、佛山進行公益放映。佛山是《刑場上的婚禮》的原型人物陳鐵軍的故鄉,每場放映結束後,總有觀眾眼含熱淚,久久沒有離場。這個家喻戶曉的革命愛情故事再一次成為熱議的話題。截至9月底,《刑場上的婚禮》上映以來廣、佛兩地觀影人次達到12萬,觀影人次、放映場次及票房,均創下了近三年以來國內戲曲類電影的最高紀錄。
《刑場上的婚禮》海報
《刑場上的婚禮》貓眼電影票房數據
上映至今,觀眾好評如潮,專家們皆給予了高度評價。
仲呈祥
著名評論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評價影片「守住本,守住正,創了新,努力以現代電影語言凸現粵劇審美優勢,縱情地謳歌了精神之美、理想之美、信仰之美,演員的表演達到了用心、用情、用功,不僅有精神高度,也有文化內涵,深刻體現自強不息、為民立命和高尚聖潔的愛情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為戲曲電影守正創新、培根鑄魂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龔應恬
著名劇作家、電影導演龔應恬表示,戲曲電影為什麼拍?誰來拍?怎麼拍?在這三個問題上,影片作了樣板式回答:為什麼拍?為弘揚傳統文化而拍,為熱愛戲曲的觀眾而拍,為培養、引導新觀眾喜歡上傳統戲曲而拍。影片票房數據可喜可觀,服務這麼大一個觀眾群體,值得。誰來拍呢?讓懂戲曲的人來拍。看得出,這是部內行的、懂戲曲的、尊重戲曲的戲曲片。怎麼拍?戲曲電影歸屬上還是電影,《刑場上的婚禮》運用了電影的一切手段提升了粵劇藝術的視覺化,強化了幾位梅花獎演員的唱念之美、身段之美、達意之美,最後完成了戲曲藝術和電影藝術的結合之美。這幾個方面,《刑場》都做到了幾乎完美,是近年戲曲片的一個標杆。
羅麗
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麗則認為「影片及同名粵劇,無論是從題材的精神高度到傳統地方文化的深厚內涵、舞臺表演精湛的藝術價值,均體現出極高的站位,閃耀著信仰之光和人性之美,是革命浪漫主義的經典之作。」
高小健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研究員高小健則表示:「在當今戲曲與電影不斷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像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這樣唱響主旋律、謳歌中華民族光榮歷史和英烈人物,同時又具有創新意味和出色藝術表現的精品,為戲曲電影的未來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啟示是值得喝彩的。」
《刑場上的婚禮》劇照
《刑場上的婚禮》是進入21世紀以來嶺南戲曲電影新浪潮中第一部現代革命題材的戲曲影片,改編自同名粵劇舞臺劇,取材自革命烈士周文雍、陳鐵軍把刑場當成婚禮殿堂英勇就義的故事,展現了主人公無懼壓迫和死亡的堅定信仰以及志同道合的高尚愛情。影片主演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歐凱明(二度梅獲得者)和崔玉梅(梅花獎得主),由知名戲曲片導演馬崇傑執導,採用虛實結合的拍攝方法在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北京懷柔)完成製作。全片攝影錄音、美術置景、服化道妝、後期特效等製作環節高標準執行,展現了專業精良的中國電影工業製作水平。影片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任第一出品方,是中國電影「國家隊」的第一部粵劇電影。參與出品的還有廣州廣播電視臺和長影集團等,長影廠繼1980年拍攝故事影片《刑場上的婚禮》後,再次參與同名戲劇片的創作。出品方認為該片會成為長映不衰的作品,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將再度公映,向經典致敬、向英雄致敬。
《刑場上的婚禮》劇照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刑場上的婚禮》的成功展現出戲曲電影守正創新的新探索,著眼當代、關照現實的題材選擇為戲曲電影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丨市視協
編輯丨南南
廣州文藝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