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傅的店,慢火煨出一段中國式父子情

2020-12-27 齊魯壹點

文|秋女

打算周末去石門鎮走走,去之前,先給楊師傅打了個電話,說中午要去他店裡吃飯。楊師傅在電話中給我們開起了菜單:花鴨燒油豆腐、絲瓜炒筍乾、軟兜鱔魚……

到石門鎮已近中午,我們直奔楊師傅的店,他的店並不在街面上,而是藏在一個綜合市場裡面,門臉極簡陋,不留心都看不出是個飯館。只在門楣上掛著一塊小小的店招,上書五個字:楊師傅的店。

我們到時,店堂裡已經有兩桌客人了,楊師傅正忙進忙出地炒菜端菜。他這個小飯館常就他一個人,從採購、廚工、切配到廚師、跑堂、收銀,他一肩挑,還得忙裡偷閒地跟客人們扯上幾句家常。

能找到這藏在市場深處的小店的客人,自然多是熟客。一般要到他店裡吃飯,前一天就得預訂,楊師傅會提前和客人商量菜單。說是商量,其實基本是他說了算,他說小本經營,看客備菜,最主要的是要保證食材的絕對新鮮,絕不用隔夜的食材。楊師傅的菜多是家常菜,初看並無醒目特色,留住客人的,除了手藝外,靠的就是食材新鮮。

我們進門時,楊師傅剛好端了盤菜出來,招呼著我們坐下,把盤子一擱,腳不沾地又鑽進了廚房。

飯館很小,每天所能淘得的食材也有限,每餐最多也就接待四桌客人。看幾桌菜都上齊了,楊師傅端起一杯泡得釅釅的濃茶,成就感滿滿地挨桌問味道如何。

楊師傅開飯館是半路出家,他的手藝根本沒有師承,完全是自學成才。

楊師傅的正業是修工具機,什麼疑難雜症,到了他手裡,總能手到病除,名聲傳出去後,一些外地廠家還會專門派車來接他去修理。走南闖北,見得多吃得廣。人家吃過就算了,楊師傅呢,吃過的菜,覺得好吃的,必定細細琢磨一番,回家後還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地給做出來,吃過的朋友都誇讚不已,甚至有親朋請客時也邀他去掌勺,漸漸地名聲在外。常有人攛掇他開個飯館,說的人多了,加之年歲漸增,東奔西跑去外地修工具機也有點吃不消了,就下決心開了這間「楊師傅的店」。

開這間店,其實楊師傅還有個難與外人道的想法。他的獨生子,少小時不肯用功讀書,大了又眼高手低不肯腳踏實地工作,三十多歲的人了,娶了妻生了子,成家卻沒立業,遊手好閒,啃老啃得理直氣壯。眼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性格開朗的楊師傅一提起兒子,就再也笑不出來了,長籲短嘆個沒完。開飯館,就是想著兒子能給他打打下手,慢慢學上幾招,也有個手藝好傍身。

飯館開張後,兒子來得頗勤,主要是來店裡蹭吃蹭喝。兒子被楊師傅的手藝慣得對美食頗有追求,嘴巴極刁鑽。不過總算還有點眼色,看楊師傅忙得不可開交,也會主動幫忙洗菜、端盤子什麼的。漸漸地,他對廚事也有了些興趣,楊師傅炒菜的時候,常在旁邊看,順便打打下手。

等客人都散了,楊師傅手把手教兒子炒上幾個熱菜,又抱出一壇自釀的楊梅酒,倒上兩杯,父子倆坐下來,頭碰頭地吃菜、喝酒,借著點評食材、刀工、火候的由頭,父子倆不再相對無語,話題慢慢發散開來……

在楊師傅的記憶中,好像從來沒和兒子說過那麼多的話。兒子小時候,他和他媽都拼著命賺錢,兒子幾乎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等進入青春叛逆期後,兒子不搭理父母了;兒子的叛逆期似乎特別漫長,多年來父子關係一直惡劣……楊師傅擺弄工具機、烹調美食,都是得心應手,就是對這個兒子,卻是束手無策。

如今,因了這間小店,通過這一道道菜餚,父子之間終於找到了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交流方式。楊師傅有些感慨,又有些欣慰,雖然晚了,但總也不算太遲吧。

相關焦點

  • 楊師傅的店
    楊師傅在電話中給我們開起了菜單:花鴨燒油豆腐、絲瓜炒筍乾、軟兜鱔魚……  到石門鎮已近中午,我們直奔楊師傅的店,他的店並不在街面上,而是藏在一個綜合市場裡面,門臉極簡陋,不留心都看不出是個飯館。只在門楣上掛著一塊小小的店招,上書五個字:楊師傅的店。  我們到時,店堂裡已經有兩桌客人了,楊師傅正忙進忙出地炒菜端菜。
  • 楊師傅
    胡思亂想間,眼神不由自主轉到師傅臉上。     原來是楊師傅。     楊師傅五十歲左右,眼神敞亮,拎著兩桶水上樓的速度奇快,往往剛按完單元門的鈴,主人水票還未準備妥當,他已站在五樓門口。家和工作單位的純淨水的使用都在他的配送範圍,因此,有時我一天內會見他兩次,早晨在單位辦公時,傍晚在家做飯時。
  • 什麼是中國式父子?羅晉父子首次同臺,深情演繹「最懂事」父親
    父子二人在吃飯期間基本上只是自顧自的吃著,基本上沒有對話。這也是非常觸動小編的地方,這不就是最具帶代表性的中國式父親嗎?中國式父親是不通情達理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父親在家庭當中就是權威的象徵。最含蓄但也是最細膩的中國式父子情感,一個眼神就足以表達所有。
  • 《克里斯多福·羅賓》:除了童年回憶,還有一段溫馨父子情
    如果你覺得被生活瑣事壓得喘不過氣,那就不能錯過本周新片《克里斯多福·羅賓》,這個很多人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伴」的故事背後,除了童年回憶,其實還有一段溫馨的父子情。文/深度刊《克里斯多福·羅賓》中,正當已長大成大的Christopher面對大人的煩惱,兒時玩伴小熊維尼又突然湧上心頭。
  • 當我們不叫他楊師傅時候該怎麼稱呼他
    和楊師傅先前並不熟悉,因為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哪怕是吃了十幾年的店,都不會和老闆去搭訕或者套近乎。
  • 喜劇電影《父子雄兵》:演繹中國式冤家父子 笑點與淚點齊飛
    《父子雄兵》是一部「合家歡」的喜劇電影,適合全年齡段觀看。從劇情設置上看,故事題材看似老套,實則有新意。本片延續了「鵬式喜劇」一貫的風格水準,有笑有淚,溫情滿滿。一直以來,中國電影史上從來不缺表達母子情的電影,但是自陳佩斯父子之後,表達父子情的電影可謂越來越稀缺。這一次,範偉和大鵬聯袂出演冤家父子片《父子雄兵》,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範偉早年演的抗日劇《上陣父子兵》。
  • 【探店】明天跟小編一起打卡這家美味的早餐點吧!
    瓦罐湯絕對榜上有名可惜現在的早餐店、飯店都選擇蒸箱制湯忘記了瓦罐湯的全稱應該是「瓦罐煨湯」爐子裡用的是木炭,老闆娘說這樣比較入味。燉湯的爐子就在進門右手邊。湯從頭天夜裡開始煨,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喝上。在此期間,做湯的師傅要時刻關注火候,瓦罐的溫度要保持全程不沸,讓均勻溫厚的熱力把食材的鮮美一點一滴萃取出來,融進小小的一罐湯裡,而食材本身也軟糯酥爛,入口即化。這樣的一罐湯,保持了食材最本真的味道。
  • 風靡魔都25年,楊師傅帶著「吹風機燒烤」霸氣回歸,還是小時候的回憶!
    楊師傅,在燒烤界,那可是網紅鼻祖的存在,從1993年同濟大學的燒烤攤,到日月光燒烤店,再到如今的江蘇路,變得是地址,不變的是那顆做燒烤的心。"我是一名工匠,我做的是情懷!"現在闊別一個多月的吹風機燒烤回來啦!就在江蘇路。
  • 《風平浪靜》:「父子聯手殺人」的背後,是畸形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但在東方的影視作品裡,父親的形象總是要更巍峨不可打倒的,在這種「尊父」的傳統下,一種畸形的中國式父子關係誕生。正在影院熱映中的電影《風平浪靜》,便是一個關於父與子的犯罪糾葛。最後兒子的那一刀,究竟是捅向誰,成了這個故事裡最大的謎團。
  • 失而復得的煨蕃薯
    小小說《失而復得的煨番薯》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這是一篇關於味道的小小說。開篇即提到「味道」一詞,但這是什麼味道呢?煨番薯的味道?愛情的味道?生活的味道?還是關乎人性的味道? 味道,更多的時候,本身就是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有點像天上的雲,水中的月,山裡的霧,多變的風。從廚房裡「飄」出的煨番薯的味道,不是也同樣難以把握難以琢磨嗎?
  • 【《半路父子》:劉若英式文藝愛情】
    《半路父子》講述了一個重組家庭的悲歡喜樂,張國立扮演的中年「男屌絲」羅建軍,與劉若英扮演的單親媽媽江欣組成家庭後,發現兩人的孩子非但合不來,還勢同水火。劇中江欣在婚前已獲知患癌到晚期,卻在生命最後階段找到愛情。出於男人的責任感,羅建軍在江欣去世後擔起視他為仇敵的繼子撫養責任,完成了一段半路父子情的建立。
  • 父子情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留下來了」,這一段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20歲的朱自清在南京火車站時,父親臨別之前還趕緊在火車站要買橘子給他。看到父親越過月臺辛苦的樣子來「獻出關懷與溫情」所作的努力之一幕,熱淚不自禁的掉下。男子漢的淚這麼輕易就掉下,倒是叫我有點震驚。朱自清這感性有餘的描述,也許真的是凸顯父子兩從小就擁有的親密情感。
  • 這部豆瓣評分7.6分的獲獎影片把「中國式」父子關係演得太明白了
    ——導演張楊上述這段話是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楊在拍攝完電影《向日葵》後的有感而發。這部《向日葵》仍然延續了他在《洗澡》、《昨天》等影片中呈現的中國式父子關係這個主題。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的微妙變化。
  • 這一碗煨了70年的雞湯,佔據了武漢幾代人的記憶.
    來到古田漢口裡,都不用刻意去找,雞湯的香味兒直勾勾地就能將你吸引進店。但凡去店裡的人,都會點上一罐招牌雞湯。把瓦罐裡的雞肉連帶著雞湯倒到碗裡,碗底鋪著龍口粉絲,細嫩的雞肉和爽滑的龍口粉絲一起入口的時候,食客除了面前這一碗鮮香,舌頭再也沒有其他欲望。
  • 西安打工29年 楊師傅騎車來報名
    核心提示: 昨天,本報第七屆「溫暖回家路」大型公益活動引發關注,100多人報名參加,來西安打工29年的農民工楊師傅,專門騎車來到報社報名。客運站昨天又追加35張免費汽車票,至此,共有330張免費汽車票、20張免費飛機票,加上之前送出的50張免費火車票,一共是400張免費回家車票。
  • 童趣|遠去的府谷街頭老行當,楊師傅與他的爆米花機~
    一輛腳蹬三輪車、一個簡易的小爐子、一個像「黑葫蘆」式的手搖爆米花機是爆米花老大爺的全部家當。一聲「砰」的響聲,伴隨著一股白煙,「黑葫蘆」裡的爆米花像雨點一樣從機器裡噴射而出,相比食用,總覺得這樣的場景更適合觀賞。
  • 怎一個情字了得——那些在《孽子》中反覆書寫的父子、親情與人倫
    同性戀者最基本的組織,當然也是家庭,但他們父子兄弟的關係不是靠著血緣,而靠的是感情。這些複合著親情、愛情、友情……的感情,便是關鍵所在,臺灣文學中繁雜而難道盡的感情正接隼中國的「情」文化。「情」文化之大成,莫過於《紅樓夢》。
  • 35對父子對抗:中國式父子關係是孩子自卑的根源
    在之前一期《奔跑吧》節目中,節目組請來了35對父子進行父子對抗賽。前幾輪比賽中,父親們的成績遠遠落後於孩子們。 到了最後一輪不怕冷抱冰球堅持比賽時,仍舊有幾對父子在堅持著不願意認輸。中國傳統的親子關係,就是這樣一種巨大的缺憾:不陪伴、不溝通、不了解。
  • 這部國產電影,意外在日本走紅.它講出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2中國式父子關係有愛也會藏在嘴裡《那人那山那狗》之所以令人動容,不是因為它講了一個多偉大的故事,恰恰相反,它刻畫的父子相處的小細節,折射出的父子關係,打動了觀眾。中國文化裡,愛是含蓄的,它更多是用行動去證明,一切直白的表達似乎都顯得輕浮。就像範偉在電影裡說的,「中國式的父子關係就是太收著了。我父親從小跟我沒那麼親近,但他是真愛我的。他老了的時候,我給他剪手指甲,他就不敢睜眼看我,我要扶著他上廁所,我爸還不好意思,說你在前面走,我扶著你的肩走。愛是真的愛,但也太收著了。」
  • 神仙父子情,羅晉父子首次同臺,網友:羅爸爸太會演了
    ​8月24日,羅晉與父親參加的最美表演中的《理髮》片段曝光,這也是羅晉首次和父親同臺表演,網友看完後紛紛表示神仙父子情。父子二人首次合作就讓大家眼前一亮,首次嘗試表演的羅爸更是讓大家驚豔,與羅晉一起展現了默契十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