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作者
星河
一天夜裡做夢,我居然又去溫哥華水族館了。空蕩蕩的,沒有遊人。尤其令人感到傷感的是,原來海豚表演的室外場地,曾經圍滿了裡三層、外三層的遊客,驚喜的歡呼聲似乎還在空中迴響,我在夢中面對的卻是一片寂寥、悽冷。熟悉的海洋館入口處無人排隊,室內展窗前也無人在觀看,只有一些五彩繽紛的魚遊來遊去,水母無聊地扭動身軀。恐怖的是,我在水裡似乎看到幾條已經喪失生命的魚。
噩夢,一下子嚇醒了。之所以會突然夢到這些,當時是因為這幾日,看了太多人轉發的溫哥華水族館受疫情嚴重影響的消息:自3月17日以來水族館即處於關閉狀態,但每月仍須支付100多萬元的動物照顧費和棲息地維護費。經營水族館的保育機構Ocean Wis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表示,如果籌不到捐款,該館有可能在夏初就破產。溫哥華水族館屬非營利性質,內有逾7萬種動物,目前已裁撤60%員工,剩下的員工工作時數亦已減少。
聽聞水族館可能永久關門的消息後,心中很是內疚,想說聲抱歉,這段時間我們經歷的變化太多,居然完全把它忘記了。為了有效遏制新冠病毒傳染,大溫眾多能關門停業的公共場所都關閉了,其他地方關了就關了,最多遭受些經濟損失,但是,水族館不同,那裡有數萬種動物生存其中。
它們和人類生存一樣,需要維繫生命的食物,受疫情打擊的國民可以領到政府下發的補貼,它們沒有。缺少了遊客和門票收入,雖然水族館竭盡全力照顧館內動物,從水母、青蛙,再到他們拯救的受傷水獺,但是一切都需要不菲的花銷。水族館自己變不出錢來,也找不到其他援助,只好緊急向民眾請求捐助,以保證動物們在新冠疫情期間的進食和看護。
很多華人網友在微信中轉發捐款的消息,一位朋友的兒子非常令人感動,他平時很少花錢買零食玩具,一聽說水族館的事情,馬上告訴媽媽要將自己的兩百零花錢捐出,說「不能讓那些動物、那些海豚餓到。」大家的關心情真意切,因為溫哥華水族館的確給太多孩子,還有大人帶來無數歡樂。
就筆者而言,移民多年來,已經去了水族館數十次,年票也辦過六、七次。先是帶著年幼的女兒去,後來又帶著年幼的兒子以及長大的女兒去。兒子最喜歡去看鯊魚,女兒最喜歡看海豚表演,每次去玩得都非常開心。孩子們一年年成長,溫哥華水族館雖然也有變化,但不大。不過,就是因為變化不大,才覺得很多娛樂項目有了歷史的味道,非常親切。
每到聖誕前夕,水族館都會有聖誕老人潛水錶演,清楚記得女兒小時候趴在玻璃窗前,和聖誕老人興奮擊掌的情景,也記得小兒子和剛剛出水的聖誕老人合影留念的開心樣子。館內的立體電影院會在聖誕前播放著名的The Polar Express(極地快車),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女兒小時候看完電影從館內禮品內買了聖誕老人的銀色鈴鐺,小兒子去趟海洋館能連著看幾次極地快車電影。立體電影院旁供孩子玩的小小遊樂園,兒子和女兒小時候也特別喜歡,跑來跑去給毛絨動物稱體重,假裝給它們看病,再在玻璃拱橋那裡鑽來鑽去。我總在一旁靜靜看著,或者陪伴他們盡情享受童年的快樂。
室外的海豚、大白鯨表演一直廣受眾多遊客歡迎,一群群人擠在欄杆前,或者坐在臺階上,隨著海洋動物的精彩表演驚喜歡呼。我的手機裡,不知記錄了多少次海豚一躍而起的鏡頭,每次都很驚豔。也會來到地下館,坐在玻璃展廳前,久久觀看大白鯨或者海獅在水中暢遊,那種感覺浪漫如夢。
溫哥華水族館承載了太多人的美好記憶,如果由於新冠疫情的打擊,它在不久的將來徹底關閉的話,這種美好就只能停滯,成為永恆回憶了。一個城市的著名景點,難道就這樣讓它消失?希望通過你我的努力,最終不讓水族館走到這一步。當然目前最重要的是,儘自己所能貢獻一份愛心,好讓工作人員有資金來源照顧好數萬館內動物。你可以捐款,或者從水族館的禮品店購買商品,再或者參加他們官網上進行的收費網上教學活動。
參考連接:http://www.vanaqua.org/
最後想說下,水族館最近幾年已經經歷了許多不順的事情,2016年11月兩隻白鯨突然相繼死亡,死因是中毒。隨後引發了水族館是否應停止展出活體海洋哺乳動物的爭論。筆者前幾個月去水族館時,最受歡迎的海豚表演已經停止,遊客只能在一旁靜靜觀看下海豚。白鯨死亡後,原來的場地先是換成海獅表演,但也逐漸將表演簡化。當時遊客似乎沒有原來多,水族館的收入可能也在減少。水族館去年11月的標示顯示,該館最後一隻鯨類動物會在年底送到其它地方。
有保護動物者認為水族館就不應該存在,還那些海洋動物自由,但筆者認為,此舉太極端,溫哥華水族館一直在從事拯救受傷海洋動物的行動,也在館內堅持向遊客宣傳保護海洋及海洋動物、減少塑料汙染的理念。在這座城市保留水族館,讓孩子從小有機會接觸海洋動物,培養他們的愛心和環保觀念,並留下童年美好回憶,是不是也是應該的?
星河:為了釋放自己的各種感情,包括悲還有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選擇喝酒,有的選擇購物,有的選擇聽音樂、唱歌,有的選擇畫畫、寫書法,而於我而言,寫下一篇篇文字是從兒時起就做下的選擇,一個事情過去了,無論是高興還是痛苦,如果不把它以文字記錄下來,它在我心裡就形成一個結,沒有真正的結束,也不算真正的經歷過。於是,喜歡寫自己親身經歷的,看到的、感悟的,寫自己的牢騷,也寫自己的感動,寫子女寫另一半,也寫故土的家人和自己的想念,寫對異鄉的期望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