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到香港,我原本以為最差的日子已經過去

2021-02-07 環行星球


我最近一次前往香港,是在今年的重陽佳節。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香港,這座城市擁有的繁華和喧囂以往都是那麼迷人。


那是黑衣暴徒在香港機場大鬧完畢的時候,整個機場的空氣都充滿謹慎的味道,旅客們行事匆匆,只求能快速通關。還好當時機場禁止令已生效,出口並無出現想像中的混亂。


因為示威者曾阻攔機場地鐵線路運行,所以最安全的選擇還是坐計程車,即使花費會貴很多。後來搭計程車的一路還是非常順利的,那時候的暴民主要目標是中資企業和一些挺港警的「藍絲」店鋪。於行車道路上並無過多阻礙,我還稍感放心,向窗外望去,卻驚訝路上行人稀少,大與往日的熱鬧不同。


就算當天市民大多都去郊外重陽祭祖,遊客的減少絕對是與近日的局勢脫不了關係,外加很多商鋪因為黑衣暴民不斷騷擾,白天也關門保平安。由此生出一片蕭條的景象,讓人看了心中五味雜陳。


論理,我非常喜歡來香港出差,因為公司的宿舍是公寓大樓的房子改裝的,比住酒店更舒服,附近還有很多商場,吃美食和購物都很方便。


唯有這次,我例外在行李中打包了幾包泡麵,這是香港同事提醒我要準備好的。那幾日「禁止蒙面」法案剛剛公布,她們常常遇到超市不敢營業,偶爾有開門的,物資差不多很快被搶光。我對此起初難以相信,可是看了幾天電視新聞,還是不能不信,想想還是做到有備無患吧。


從機場到紅磡,計程車資真的很驚人,平常哪捨得花這筆錢。不過今日,我已經沒空心疼荷包出血,只感謝運將大哥熟悉情勢,都帶我走安全的路線,最後能無驚嚇地抵達目的地,跟家人報平安,緊張的心情才逐漸緩解。


看著手機裡家人大驚小怪的各種詢問,我雖然也一邊吐槽回去說「我又不是去了敘利亞」,但一邊看著關門閉戶的百佳超市、星巴克、屈臣氏,心想「帶泡麵果然還是對的」。


公事還是要做的,我安頓下來就趕緊拿出電腦上線,早點做完就能早點離開。往常一定會多逗留一兩天,四處去玩玩或者購物,但是這次我計劃第二晚就走,行程就這麼宅在宿舍裡哪怕是一夜不睡,加班趕工為妙。


往日的香港,真的是生意人的天堂。背靠著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各國業務們穿梭於香港這個中轉站,如魚得水。我們公司往年也會接待七八組老客戶的業務前來,商討下一年的訂單,但是今年十月,我就陸續收到客戶們「不確定會來」的email。最後,七組客人裡只有一個決定會來,剩下的今年全部缺席,缺席的理由全部一樣,就是「擔心職員的旅途安全」。


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接待這個唯一會來的獨苗兒業務員,畢竟美國人都嚇破膽了,這位沒有嚇破膽的其實是加拿大人,加拿大人對香港是有「殖民地好朋友」的特殊情感,我猜他因此不怕,更加憑著加拿大人特有的大條神經,反而樂呵呵的說,等meeting完了,上街去哪找催淚瓦斯聞聞,從小到大沒聞過呢,看能不能真催出他一輩子沒落過的男兒淚。


這個腦洞實在跟李敖有一拼,我只聽過李敖在政府部門開會時,有帶催淚瓦斯去現場放。但這個玩笑不敢附和,催淚瓦斯我也沒聞過,可我絕對不好奇。而且剛才進公寓大樓的時候,大廳管理員就告訴我,後天有一個集會醞釀,地點就在紅磡,萬一我行程拖延多一天,說不好真的會一語成讖。


我決定抓緊時間逃離現場,於是真的熬夜做完報價,和加拿大業務分享了一頓麥當勞之後,加速趕上了當天最後一班回臺北的飛機。這次旅程只有兩天一夜,短到仿佛夢一場。


隨後的日子裡,我每天都收到香港同事傳來的信息,有些日子是她們住家的附近有黑衣徒徘徊,伺機襲擊店鋪;有些日子裡是街頭滿是塗鴉海報,皆是暴力仇恨的字眼;更多時候是交通受阻,上班上學無法按時,甚是為難。


移民,成了香港同事聊的最多的新話題。香港每周末都有世界各大城市的房產買賣資訊,並趁機大肆宣傳,港人本就崇洋,此時更是趨之若鶩。


就在我原本以為最差的日子已經過去的時候,11月新一波的狀況讓情勢變化更詭局:集會變成了佔領街道,罷工變成了破壞交通。那幾日的香港街頭,變的面目全非,日日夜夜,警察與暴徒的攻防都在上演,讓人不得安寧。


我與香港同事的聊天,也變得更無力,她們都是善良的上班族,本無意捲入紛爭,只求不要波及到自家。然而覆巢之下復有完卵,黑衣黨徒散發的負能量,幾乎已將大家都捲入無底的黑洞。


「最近我家人的喉嚨變的好痛哦」,同事們議論紛紛,「醫生說不是季節性的咽喉炎,也許是催淚瓦斯的效果」。


「新聞說連寵物狗玩到催淚瓦斯的彈殼,回來都眼睛流淚不止」、「那天一個晚上就打了八百多發,飄在空中最後都飛入民宅了」、


「聽說一家水果店還中了一發,那些水果還能吃嗎,不會粘到化學品嗎?」、「尖沙咀那幾晚好難睡,整夜都在聽大聲公和爆炸聲」、「橡皮子彈開槍的聲音也很大」、


「上班的路完全被堵塞,今天還不知道幾點可以到達」、「學校又停課,好幾天不上課,又不能出門,要整死家長了」……


同事們的聊天群組,已經變成一個互相訴苦的地方,順便講給老闆聽,大家遲到或請假也是萬不得已。


一天八百多發催淚瓦斯其實還不是最多,一千也有,一千五也有,這個數字還真的沒有上限,幾個月累計下來可能達到上萬發。大家逐漸戲虐這種生活是「催淚瓦斯放題」,也就是「吸到飽」,我那時候聽到都想要逃走的事情,終於成了大家的日常。


我有時看看新聞,看到港警震懾現場,還覺得蠻加油打氣的。誰想到在場小民的感覺,卻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我還試圖去想像那種味道,也許沒那麼嗆人,至少讓無辜的人好過些?但是怎麼可能,如果只是溫和如空氣芬芳劑,哪裡會用在這個時候,警察豈是吃素。


黑衣暴徒活該去吃幾發,可是那煙霧自是無形之物,隨風飄動,最後落入民宅,辣到平民也跟著涕淚橫流半天,可能還要去醫院衝口鼻,真是讓人不知是該氣還是該嘆。


更可惡的是那些製造混亂的人。黑衣暴徒們無休無止,四處縱火燃燒,四處掘地挖磚,還偷盜大學的化學藥劑去亂來,要說影響大家的生活,黑衣人也是罪魁禍首。要是他們不這麼瘋了一般,平常日子裝甲車、水炮車哪裡會開上街。


香港的生活,就這樣變成一團亂麻,社會對立至此,對未來的發展有多大的影響,住在臺灣的人是心知肚明。遙想當年臺灣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受拖累與社會內鬥虛耗,早已落入末流。


香港前後已動蕩5個月有餘,再如此下去,香港的繁華也很快就會被消耗殆盡,所有人都只會一起輸。我想這結局,該不是港人樂見。


近日來常有臺商議論,是否要將生意轉往越南等地,但是要重新白手起家談何容易。大家還是期待,這段混亂的日子早點結束,兩岸三地能如往昔重建信任與合作,家和萬事興。

相關焦點

  • 上海和東京之間還差了兩個香港和三個臺北
    比如每次在蘇州坐地鐵,我都感覺坐的是一趟富士康女工的專列。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在國內,魔都肯定是NO.1,但就算再牛,你在香港臺北東京面前都是個小老弟。可能有的人又會說,名媛你就是個牆頭草,一會誇魔都,一會損魔都。我想說的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是既能看得到自己的好,但是又敢於承認跟別人的差距的。不然跟戰狼有什麼區別?
  • 春季到臺北來看雨
    第60天「貫穿日常的,臺北的雨」1992年,孟庭葦在《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裡緩緩地唱,」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也許會遇見你。街道冷清心事卻擁擠,每一個角落都有回憶。」忘了從哪本書裡看來,說記憶都應該是潮溼的,因為氤氳和模糊才是貼切它的狀態。常下雨的城市總是充滿了一種回憶恍惚的浪漫,而臺北就是這樣一座城市。
  • 臺北——「最熟悉的陌生人」
    去年四月初搶到往返的特價聯程航班,朋友在餐廳大喊:「幹你x,超酷的,臺北我來了!」儼然一副臺灣人的腔調。雖然已經忍不住在翻白眼,但是每一次啟程前往陌生目的地,那種興奮都是由內而發的。臺北像大陸的任何一座城市,但也與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同。
  • 2020年初 臺灣行隨筆(含香港、臺北機場攻略)
    原本我的左右都是空座,但是上飛機的時候左邊坐了一個看著聽著像印度人的朋友。快起飛的時候我確認他是和旁邊美國佬一起坐的,被美國佬趕到我旁邊的,友好的我欣然接受吧。由於兩程間隔有1個晚上,所以這一晚我在香港機場度過。為了體驗不同休息室,我先到了百夫長的休息室,這裡感覺就第一次來人比較少。
  • 江美琪舍商演 追星到香港大喊「我愛王菲」(圖)
    3月12日臺北訊 「小美」江美琪為了彌補日前因擔任光良印度尼西亞棉蘭演唱會嘉賓而錯過了王菲在臺北演唱會,加上小美當時還因印度尼西亞彩排在臺北的練團室與王菲擦身而過,「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遺憾,小美這次發猛硬是推掉周末的商演活動至少損失50萬臺幣,3月10日就與朋友飛往香港追星,原來一直把王菲當作頭號偶像的小美
  •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先從最為實際,也最觸動人心的一點開始談起吧。你曾經愛過的人,她身在何方:「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你十八歲離開家鄉,從此和一個過去的世界告別,也告別了心愛的她。你以為未來很好,遠方什麼都有,包括愛情。可是你錯了,兜兜轉轉,你發現最後還是無法忘記她,但她已為人妻,只留下你一人深夜買醉。曾經的深愛,最終還是敵不過時間和距離,一切都晚了。
  • 我混黑社會的日子
    作者:林青霞   1972年入影圈至1979年的七年時間,我拍了55部戲。過著日夜顛倒長期睡眠不足的日子,加上得失心重,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下,我崩潰了。1979年冬天,我離開了複雜的電影圈,到美國進修。與其說是進修,不如說是療傷。  一身黑皮長褲套裝,瘦長的身軀,出現在臺北松山機場。
  •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臺北自由行(三)
    好不容易,今晚打開電腦,決定繼續寫一篇~現在坐在電腦前敲著鍵盤,才發現大腦似乎一片空白了,都記不清楚那一天具體行程了,需要看拍攝的照片,查看微博,才能一點點回憶起~But,看著以前寫的微博,拍的照片,感覺也蠻好的。回憶是滿滿的幸福。2014年12月6日,是到達臺北的第三天。依然睡到自然醒。喜來登的早餐很豐盛!
  • 人類圖氣象報告:過去已經過去了
    時過境遷,歡樂如銀鈴般消逝在空氣中,如煙花瞬間即過,悲傷也是,質疑與恐懼也是,我們問了每一個理性推演出來的問題,也以為得到了,每一個合理而適切的解答,但是,你的心,有沒有因此而真正自由了呢?「過去已經過去了喔!過去了喔!」光陰流轉,空留回音在滿是星星的山谷裡迴響,淡然而寂靜。
  • 影評人:很多香港導演的巔峰時刻已經過去
    「香港電影裡講江湖兄弟情、哥們義氣,當時我們也相互理解,結成了深厚的感情。」蘋果豬說,在魏君子的推薦下,自己從廣東進京闖蕩,最開始也是擠住在網友邁克阿郎的蝸居。起初在媒體圈寫電影報導、影評,如今擔任博納影業營銷創意總監。博納影業是兩地合拍片的先行者,很多香港電影人也成為蘋果豬的合作同事,電影從他的愛好變成了他的職業。
  • 八十年代我在香港工作的日子裡
    1997年是難忘的一年,香港在與祖國分離100年後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就在回歸的7月,我在北京潘家園市場購到了一幅「香港回歸,舉國歡慶」的年畫。年畫並非名家所作,但可遇不可求,畫與我有緣。年畫用水粉上彩,畫面上,男女青年手持「熱烈慶祝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標語,舞獅子,揮龍燈,嗩吶聲聲,鑼鼓喧天,一派喜慶場面。畫拿到手,鼻子一酸,默默念叨: 香港回歸了,叫中國香港了。
  • 覓食臺北:一片冰心在愛玉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這樣的日子,不由人想吃點清爽解暑的小零食;不由人不想念臺北各夜市都有的「愛玉冰」,溜溜滑滑,清涼解渴,細細品味,獲得一種「臺北式」的小滿足、小確幸。
  • 冬季到臺北去看雨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別在異鄉哭泣;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夢是唯一行李。或者說,只有到了臺灣。你才會感受到,原來,真正的中國,在這裡。屬於中國的寶島,和內地只隔著淺淺的海峽,卻很長時間以來「我在這頭你在那頭」,相見不如懷念。心中遐想的臺灣,像遠觀一幅油畫,生疏而神秘。臺灣對我們而言,這麼近,卻又那麼遠近在可能是那個你常去的小店裡,熱情友善的老闆;遠在對過去的我們而言,是需要費一番周折才能辦到籤證的地方。
  • 為什麼我心目中,中國最好吃的城市,在臺北?
    日本明星在臺北夜市拍美食節目說到吃,中國人可是最擅長從李安的《飲食男女》到知乎高贊的一個問答都讓人更關注美食給大家帶來的愉悅感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全中國只有臺北,從八大菜繫到路邊夜市,從日料法餐到新派輕食,你不能想像這個根本不大的城市裡可以容納那麼多種好味道。廣東人介紹吃遍臺北72小時!
  • 香港人,臺北人,到底誰比較有禮貌?
    前一段時間,剛發了一篇文章讚揚香港人的「有禮貌」;忽然又想寫一篇說說香港人的「沒禮貌」。開大門的時候,前面的人總會看看後面是否有人才鬆手;你為別人做個舉手之勞的事兒,也會收穫一大堆的「唔該曬」。媽媽為年幼的孩子準備餐食,呀呀學語的孩子首先要學會說「唔該媽咪」。「唔該」的意思就是「麻煩你了」和「謝謝」的雙重表達。在香港一路生活下來,才知道自己最初看到的只是皮毛。香港人確實比較有禮貌,但是也要看和誰相比。前段時間,興致偶發,信步臺北,才驚覺臺北人更加有禮貌。
  • 新京報:港片「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原標題:港片「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金像獎·獎項】   4月19日晚上,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揭曉,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成為大贏家,而提名不少的陳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僅僅是贏得了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的安慰獎;而在金像獎前一天,由香港《蘋果日報》主辦的第十屆金話梅電影選舉揭曉,張敏執導的《
  • 臺北一樣輕鬆可愛《明天記得愛上我》
    也無法猜測石頭會在這些關係已經夠複雜的人之間充當什麼樣的角色?但是,隨著觀眾不時的笑聲,影片似乎告訴了我們所有答案。即使許多橋段都有「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可是觀眾卻能全身心的帶入角色。在臺北這座城市中生活的常態也被刻畫得非常細膩,那是整個城市的tone調。最記得的一幕是,當範曉萱飾演的妻子牽著孩子,發現丈夫出櫃時,只是一聲不發,轉身帶小孩去喝甜品。
  • 專家筆記|中國藝術|漂洋過海來看你:香港、臺北、洛杉磯
    這一堂呈現之物,多半來自香港、臺北和洛杉磯三座城市,三個家庭。網拍如果累了,您不妨也上來坐坐,我們不急。主人客居香港二十多年,初來乍到時撞見荷里活道的家具店,於是一發不可收拾,到後來他需要在住家樓下再租一層公寓來專門擺放收藏。他和老一輩香港藏家一樣,認為家具首先是供人使用的物件,需應當融到日常起居之中。每天起床,他會在黃花梨方桌上吃早餐,看報紙,聽山下的車聲人聲。我們快要整理完畢的時候,他留下兩件小物件,說是留給孩子作紀念,希望他們今後在異國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 兩岸過去的最前線到今日的和平之門:金門與廈門
    1949年的十月一日,新中國在北京正式成立,但在這個十月裡,福建的金門和廈門卻因為國共對峙,而開啟了隔海而治的開始,讓原本僅僅短短半個小時的船行時間,卻歷經了「炮擊金門」、「單打雙不打」等等那些兩岸最緊張的日子。
  • 我在臺北眺望北京
    一方面,早在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上,奚秀蘭的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已經讓這座山的美麗聞名遐邇;另一方面,臺北朋友的熱情相邀如烈火一般,難以拒絕。她告訴我,《馬關條約》籤訂後,臺灣被日本佔領,原本漫山遍野的紅檜木就成了東洋人首先垂涎的寶貝。這種價值連城的名貴樹種不僅日本稀少,全世界的產量也不高。他們日夜不停地砍伐紅檜木,一棵不留地運到日本本土去。那時,面前這棵樹並不像周邊那些紅檜木長得筆挺健壯,它過早伸出的「丫」字型,讓日本人發現了它的用途,他們把繩子搭在它的樹杈上,用以拉倒周邊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