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

2021-01-11 李四家常事12138

一個站在風口的豬,卻自己折斷了翅膀,落地成盒,這就是隋煬帝。開創了創世之事,卻無創世之功,便宜了後人,葬送了自己。準確的說,他就是昏君,也是一個既讓人羨慕又讓人憤怒的富二代,是一個門閥體系下塑造出來的畸形怪物,更是一個讓父母失望的典型。隋文帝改變了天下,卻沒能成功改變自己的兒子,這是一個悲哀的故事。

一個有抱負有夢想的昏君,空有美好的理想,卻不接地氣,就像無根之木,華麗而無根基。折騰了一生,也沒有太過出彩的地方。總結下來,也就做了兩件大事和一件小事,兩件大事做的算是功過參半;但這件小事,卻讓他背負了千古昏君的罵名。死後被賜諡號「煬」,成為了後世文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自魏晉以來,德與禮逐漸沉淪,變得奢侈成風,以浪費為美、為尊。中國走進了門閥統治的時代,寧做富家燕,不做貧家人,這是當時很多人的心聲,對百姓而言,這是至暗時刻,而對於貴族而言,這是最愜意的天堂。

就在這貧富階層極端對立、畸形的情況下,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懷揣著夢想走了出來。這個人便是隋國公之子楊堅。楊堅本為軍事世家貴族出身,年輕時就被封為「柱國」,並迎娶了同為軍事貴族世家的獨孤伽羅為妻,算的上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世族大家。公元581年,已經貴為隋王的楊堅,在周靜帝宇文闡多次請求禪讓帝位的情況下,被逼無奈的成為了新的帝王,開創了大隋王朝。(古之禪讓制,也不過如是,真實的背後都是虛假,美麗的背後都是血腥)

隨著楊堅成為一國之主,整合資源成為必然,門閥林立的平衡也必將被打破,改革也隨之而來。底層的百姓,經過門閥氏族的剝削,已經一無所有,而且對於他而言,百姓是水塔為舟,加大盤削百姓,也非他所願,所以門閥士族成為了楊堅主要的打擊對象,特別是在統一全國後,更是從根本上給予了門閥氏族致命的打擊。首先將州郡縣三級改為了郡縣兩級,將盤踞在統治中層的門閥勢力給予了極大的打擊,中央開始直接管理地方,門閥的私人王國出現了崩塌。

其次,完善戶籍管理制度,將人口從氏族門閥的奴役之下,解脫出來,並推動了均田制度,這是從人口到土地資源的一次重新分配,對於農民而言,變天了,對於貴族而言,也變天了。

隨後又對貨幣進行了統一的管理,推行幣制改革,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使貨幣得到統一。並統一國家的度量衡制度,完成了國家經濟的統一。這也從根本上從經濟管控的方式,限制了門閥的財富來源。

接著又對人才梯隊進行了一次大換血,廢掉了「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讓管理團隊開始傾向平民化,開始了以德取才,以才制仕的新局面,打破了數百年來門閥壟斷的人才管理梯隊。將門閥士族高貴的自尊摔得稀碎。出身代表一切的時代終結了,這是斷了門閥傳承的一個絕招。自此之後,百年世家,千年世家相繼衰落,這對後世的社會體制和基礎影響是巨大。

最重要的是,重新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在三公九卿的基礎上,成立了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尚書省下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重新拾起了丟失幾百年的傳承和文化,這比國土的統一和經濟的統一的貢獻,更加巨大,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而楊廣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和這樣的環境之下。年輕時代的楊廣,擁有著一個成功的父親,所以他出生便是貴族,是富二代,是有權有勢的公子哥。無論如何的奢侈對於他而言,都是家常便飯,論權勢家世,他是頂尖;財富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用後世的眼光,看待隋文帝,他是一個浪蕩的公子哥,奢侈、浪費;但是如果用隋朝之前的眼光看待他,也許他還是一個牛人,一個正常的公子哥,一個優秀的世家傳承者該有的模樣,但卻不是他父親想像中的模樣。他的父親終其一生要改變的就是他這種人和這種形式的世家豪門,是終結者。而他卻是這樣的一個逆行者。

隋文帝南徵北伐,通過多年的鬥爭,終於統一了天下,打造了一個盛世王朝。楊廣經過幾番周折,就這樣,接手了一個盛世、富裕、平靜的國家。如果他做一個守成之君,被歷史記載成一代明君也不是夢想,畢竟他處在一個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昇平的時代。站在風口豬都可以飛起來,這句話很適合楊廣當時的時代。楊廣就是站在那的「豬」,然而他真的太特別了。

也許是他所處的時代原因,也許是他年輕時所處環境的影響,留在歷史中的楊廣,並沒有飛起來,而是在原地不停的折騰,最終變成了跌落在下水道裡的老鼠,人人喊打。

折騰,折騰,折騰一生,但是濺起的水花,留下烙印,大概就這樣三件大事和一件小事。大事傷身,小事要命。本來大事決定命運的常理,在他這裡被顛覆了。

隋煬帝的第一件大事,是修建大運河。隋文帝時代時,修建了廣通渠和山陽渠。隨後為了掃滅陳國,又沿著春秋時吳跌差所開邢溝的舊道,開山陽讀,南起江都,北至山陽。而隋煬帝,不滿足這些運河的航程,為了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於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徵發江南、淮北一百多萬民工,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淮河邊的山陽,溝通洛水、黃河、淮水。

司年,又徵發淮南十幾萬勞動力,把山陽瀆加以疏通擴大,大約用了半年的時間,一條寬四十步的運河修成了。河的兩岸修築成御道,沿路榆柳夾道,又是陸路交通線。接著,從通濟渠向北延伸。

608年(大業四年),徵發河北民工一百多萬人開永濟渠。這條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

610年(大業六年),在長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餘杭(今浙江杭州)。前後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大運河的全線工程告成。

這是他登基後辦成的第一件大事,是一件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大事。這種造福民生的好事,卻硬生生的被他折騰成了壞事。運河帶來的福利沒有見到,見到的卻是勞民傷財,是遍布各處的運屍車。動輒百萬的民夫,但其中十之四五都折損在了勞役的過程中。

隋煬帝的第二件大事,是三徵高麗。隋朝時的高麗是一個強國,是一個形成統一國家制度的強國,對於中原地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在國富民強的時代,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本無過錯。畢竟對抗外部侵略,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與錯的區別。隋煬帝身處在這個風口,徵伐高麗,本也無可厚非。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無需反駁,也不用反駁。

於是,在612年二月到七月,第一次進攻高麗,出兵一百多萬,號稱兩百萬,由隋煬帝親自節度。但遭到了劇烈的反抗,最終隋煬帝以失敗而告終,浩浩蕩蕩的去,落魄潦倒的逃回了都城,出徵時的百萬大軍,回來的才二千七百人餘人。這是史無前例的大敗,對隋煬帝而言,這是一個恥辱。當然作為統帥,失敗的責任,自然也需要他來背負。

然,作為鼎鼎有名的公子哥,哪裡受過這種委屈,所以找回場子,找回碎了一地的面子,那是必須的。而之後的徵伐高麗,其目的性也就悄然發生了變化,本為國本之爭。卻摻加進了私人色彩。在稍作歇息之後,公元613年春天,第二次高麗戰爭開始了。本來計劃討回面子的隋煬帝,沒成想碰到了「偷塔」的慘劇。隋朝大將楊玄感起兵攻打洛陽,眼看「水晶」不保,嚇得隋煬帝慌忙回撤,此次戰爭就這樣草草的結束了,最終又是以失敗而告終。

這是隋煬帝非常憋屈的一次,帶著希望出發,帶著憤怒回來。如果成功了,他不光可以找回面子,更會成就不世之功。但歷史就是如此巧合,沒有敗於外,而是敗於內。所以這個怒火也只能由楊玄感來承。所以才有了:「人多盜也多,不殺個乾淨,怎能懲戒別人」的感慨,用酷刑來懲戒,用酷刑來告誡後者。「罪無輕重,不待奏聞,皆斬」,這便是他的怒火之所來。

兩次徵伐高麗,一次由於失誤,一次由於內部動蕩。隋煬帝丟失的不光是面子和裡子,更重要的是,損兵折將,物資遺失,損失的是海量的兵員和戰爭的資源。對於隋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中央權威遭到了嚴重的衰弱。因兵役和勞役反抗的和各地的起義,也越來越多,隋王朝開始病了。

但服輸不是他的性格,第三次徵伐高麗,勢在必得。不爭饅頭爭口氣,就算面對各地的起義形勢,依舊在公元614年,再次發動了第三次高麗戰爭。多年的徵戰不光是隋朝損失慘重,在對戰的過程中,高麗也蒙受了非常重的損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就是戰爭。所以在第三次戰爭中,高麗提出了和平的請求。說是求和,實則是給了隋煬帝一個臺階。面對一個為面子而不顧一切的瘋子,高麗沒有必要陪著他瘋狂下去,這大概才是高麗的真實目的。而此時的隋煬帝,面對烽煙四起的國內,也無奈接受了高麗的求和,畢竟是高麗服輸了,面子找回來了。

隋煬帝的三徵高麗,如果成功了,這就是媲美漢武帝北伐匈奴般的霸業,可惜第一次錯失了良機,第二次殘血前往,卻碰到了本是隊友的敵人,第三次孤注一擲的拼命,換來的就只有一個面子,勞師百萬卻一無所獲,但卻有所獲,最起碼消耗了高麗的軍力,扼制了高麗告訴擴張的勢頭,為了唐王朝徵伐高麗打下了基礎。

唐承隋制,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無論是大運河還是對高麗的徵伐,都是唐朝的一種貢獻,這就好比隋朝開啟了打怪模式,所有的技能、資源都用上了,最終收穫人頭的卻是唐朝,這很讓人生氣,也很無奈,只能說他沒有那個命。而隋朝建造的這座大廈,也是異常的牢固,最後崩塌的不是房子,而是換了一個主人。隋唐,隋唐本就一家,家還是那個家,只不過戶主過戶了一下罷了。

而剩下的一件小事,便真的是隋煬帝的私事了。這是富家公子哥的喜好,也是很多文人騷客的喜好--遊山玩水,同時也是為了炫耀大運河的政績。說到這裡,可能你已經想到了啥事,那便是三下江都。三徵高麗名義上,這是為國為家,而巡遊江南就是獎勵自己。同時也是在炫耀自己修建大運河的政績,雖然這是一件可以炫耀的資本。但是炫耀是需要成本的。

第一次下江都,隨從就一二十萬人,乘坐著豪華的龍舟,帶領著王公貴族、官吏、宮妃和僧尼道士,浩浩蕩蕩的幾千艘豪華富麗的大船。這些人的吃喝費用,已經不下於一場對外的大型戰爭。為了滿足這支龐大的遊客隊伍,吃好、喝好、玩好,在運河兩邊的百姓,被迫交出更多的稅收,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帝王出行,作為當地官員一毛不拔是說不過去的,所以特色物品、食物消耗巨大,外加浪費,這對沿途的百姓是一件巨大的負擔。

而到了610年,大運河全線開通後,隋煬帝再次開啟了旅遊的行程,這一次是為了慶功,真正的慶功,炫耀之色躍然而上。無論是大擺宴席還是大肆封賞,對於國家又是一次巨大的負擔,而豪華慣了的隋煬帝,這真的不算什麼,隋文帝留給他的財富還有很多,還是可以折騰的。

之後兩年,高麗戰爭爆動,隋煬帝停止的下江都遊玩的活動,一心放到了戰爭上。但隨著第三次戰爭的結束,北方進入到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沒有得到實惠,但得到面子的隋煬帝,慢慢的從挫敗中緩了過來。就在616年,已經走到了風雨飄搖的時刻,隋煬帝統治的城市,已經處在了農村的包圍之中,不知是為散心還是為了檢測江都的軍政防務。於是開啟了第三次巡幸江都。雖然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對,但是誰也拗不過他的任性。此次巡遊,讓他終於感受到了沒錢的苦惱,竟然落魄到了按照送禮的多寡來確定升官的依據。這變相的加速了官員的腐敗,加重的地方官員對地方的盤削,甚至造成了人吃人的慘狀。

隋文帝打擊門閥勢力,將自己從門閥勢力中脫穎而出,無論是偽裝還是自降身份,站到了百姓中間,為百姓謀取到了福利,受到了廣大百姓的支持,帶來了一個盛世。然而隋煬帝卻直接脫離了百姓,重新回到了他原本屬於的圈子,享樂、奢侈、好大喜功,為了所謂的上流社會的面子,為了所謂的帝王的尊嚴,成功的完成了眾叛親離的華麗轉變。

擁有著媲美漢武帝的財富和資源,卻戰成了五渣,坐擁豐厚的、資本,卻折騰的一無所有。開創了前無古人的創舉,卻在狂風中閃到了腰,逞強的帶病狂歡,卻折損到了王朝的根本,最終病如山倒,命喪黃泉。

如果他能穩點,是的,穩點就好了。按照隋朝的積累,徵服高麗也並不是一個夢,開創創世之功也並不是不能實現,但是他太急了,也太在意一時的得失了。

如果他能夠穩點,是的,穩點就好了。大運河帶來的便利,會將隋朝推向另外一個巔峰,超越隋文帝的巔峰,甚至超越漢武帝的巔峰。但是他想到的卻是炫耀,急著向人證明自己,但是炫耀不會帶來任何實利,有的只是一個虛名。不然唐朝的盛世便是他的....是他的。

如果他能夠穩點,是的,穩點就好了。帝王遊玩本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不過是一件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但他卻讓遊玩成為了失望的源泉。能夠同甘共苦,這就是一個騙局,但是你做做樣子也是好的。沒有虛偽外衣的掩護,露出獠牙的怪獸,沒有人喜歡。

一個站在風口上的豬,坐擁著豐富的資源和機會,最終卻折掉了翅膀,折騰的成了一個真的豬,最後愚蠢的退化成了一個過街老鼠。本來可以創造創世之功,成就一代明君,但卻被自己折騰成了昏君,當然他的確是昏君。不然,就算他是一個平庸的帝王,也不至於落得這個下場--曾經擁有一座大廈,但卻失去了大廈的擁有權,就連使用權都沒有剩餘。空留下--曾經擁有的感慨。對百姓而言,他更是一個昏君,甚至是暴君。

ENT。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隋煬帝評價:雄才大略式的用力過猛
    隋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流星王朝,國祚只有37年,雖然短暫。但卻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眾多影視劇演繹的對象,如電影《少林寺》,電視劇《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隋煬帝》等等。隋煬帝楊廣劇照真實的隋朝有多強大?隋朝(581年—619年)歷文帝(在位23年)、煬帝(在位14年)兩代君主,享國37年。隋朝雖然短暫,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甚至盛唐都不及其強大。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今天來聊兩個歷史評價天差地別的皇帝: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和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各位是不是單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本能地感到了其二者的明顯反差?作為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暴君」,楊廣簡直可以說是各朝帝王裡最典型的「負面教材」,史書中只要一提到他,幾乎就都是窮奢極欲、荒淫無度類形容,連像完善科舉、開鑿運河這類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業績」,也基本無法得到歷史公正的評價。
  • 結合二十四史《隋書》記載的仁壽宮變,揭秘真實的隋煬帝楊廣
    ,驅趕宮女,隨後,隋煬帝就駕崩了▲南陳寧遠公主、陳夫人、宣華夫人各位,二十四史是中國歷史正史,而且楊廣與宣華夫人差不多一樣大,宣華夫人在隋文帝駕崩後不久就鬱鬱而終,終年29歲▲楊廣藝術形象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為了爭皇位同父異母的兄弟間兵刃相見的都不是很多,手刃自己親兄弟的除過楊廣和自己表弟唐太宗李世民外,幾乎無人能及
  • 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你知道多少?
    他不是要巡幸張掖嗎,可要想到達張掖,就要經過祁連山,然而這座山的山路只容許一人勉強通過,而且這一帶環境惡劣,有不少王公貴族、士兵被凍死,而隋煬帝不畏艱險,自己走過了祁連山。在歷代帝王中也只有隋煬帝有這樣的毅力。
  • 為什麼集體捧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君主?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所以在評價前朝的功過時,有可能編者是帶著情緒去寫的,經過考古,會發現真實史實的!中國的歷史是以儒家為主寫的,自漢以來符合儒家思想就寫好的一面,不符儒家思想多寫反面。長城角度不同立足也不同,本身就是抵禦外敵工事,阿房宮到底有沒有迄今還是個迷,皇陵沒啥說的,只能說秦二世是個瓜,要是延續兩百年國祚你看看秦到底行不行→_→,結束八百年紛爭,統一幾十年,文化認同感還沒有培養起來,搞好了怕我中國都稱自己為秦人了而不是漢唐出彩,但歷史就是歷史,可能秦的使命就是一統。
  • 隋煬帝當了14年皇帝,做了4件造福子孫的大事,影響中國上千年
    在中國的歷史上,隋煬帝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皇帝,因為隋煬帝在位期間,好大喜功做出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也就是這個原因,隋朝很早就滅亡了。但是並不能說,隋煬帝在位的時候,就沒有一點功勞。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不但要看到他們身上不足的地方,還要看到好的地方,這樣最才能夠做到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 該如何評價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
    那麼,歷史上司馬懿的才能,和諸葛亮相比,到底誰更出色?應該如何評價司馬懿?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可以去看看歷史上的人物對於司馬懿的評價。歷史上,評價過司馬懿的人很多,其中最厲害的一個評價者,要數唐太宗李世民了。唐代官修《晉書》,李世民親自撰寫了四篇人物史論,其中尤以評價司馬懿的論斷最為精彩。
  • 歷史大深度:京杭大運河能不能完全歸功於隋煬帝
    隋唐大運河已部分消亡 不可否認隋煬帝對於南北水路交通的貢獻,但是隋朝時期部分河段早已被廢棄。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的上中段以及衛河河道大多整體都在地表上。這段有1400多年歷史的隋唐大運河的上半段,在被廢棄之後並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成了汙水道髒水溝,遭到嚴重汙染,許多地方成了小水溝,慘不忍睹。
  • 隋煬帝幹了3件大事,件件都是千秋偉業,歷史上無人能及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對於暴君二字並不陌生,而且在歷代君主中,出現很多被人唾棄的暴君,不過評價一個人物,我們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就像秦始皇,雖然他登基後推行了不少暴政,可是統一六國,結束硝煙瀰漫的戰爭生活也是秦始皇的功勞。
  • 美日韓三國歷史教科書都是如何寫中國的?或許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很大,受到了很多國家的評價,那麼美國,日本和韓國三個國家分別是如何評價中國的呢?他們的教科書上對中國的評價是否公正?或許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呢。
  • 隋煬帝為啥修建大運河?除了供他玩樂,它在後世的積極作用更多
    提起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長,作為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南起浙江杭州,北到北京,長2700餘公裡。這條在隋煬帝楊廣時期修建起來的運河,後人們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京杭大運河有人說,這時楊廣是當時純粹為了自己玩樂方便,動用舉國之力修建的。
  • 史書記載隋煬帝荒淫無道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可能我們錯怪了他
    隋煬帝諡號中的這個「煬」字,是唐高祖李淵送給他的。「煬」字作為諡號,具有特定含義,比如違背禮法,遠離民眾,違反天意,欺壓百姓,等等,是歷朝皇帝中最惡毒的諡號。對於隋煬帝的負面評價,凝結在魏徵主持撰寫的《隋書》中。《隋書》中的隋煬帝,基本是一個荒淫無度、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殘酷冷血的殺人犯,獨斷專行的統治者。總之,是一個集一切惡劣品質於一身的暴君。
  • 於丹真實水平究竟如何?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於丹的真實水平究竟如何?老梁觀點犀利,反觀馬未都,中肯而又客觀。 在展開一系列問題之前,很有必要說一下於丹為何會被人質疑。關于于丹的種種傳說,講的是神乎其神,大多都是指向於丹「北大被轟下臺事件」,甚至於還影射於丹「耍大牌」……不一而足,也不堪入耳,多為人云亦云之說。筆者認為對事不對人,不能隨便的評價一個人。
  • 隋煬帝:為何要巡狩?窮奢極侈只是表象,鞏固隋朝政權才是目的
    ——《隋書·煬帝上》這個時候的隋煬帝,才年僅13歲左右,幾乎可以說還是一個孩子,俗話說的好,「三歲見大,七歲見老」,雖然這句話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想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秉性,顯然是很難實現的事情。
  • 歷史上的暴君開始洗白了嗎
    為什麼現在開始對歷史上名聲不好的暴君進行了洗白秦始皇,商紂王,隋煬帝這三個人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然而他們三個不是一個等級的暴君,不能在一起相提並論。對於隋煬帝國內沒有什麼重量級的人物對他翻案,因為隋煬帝或許不是一個暴君,但他基本上是一個昏君。他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勞民傷財開鑿大運河,獨斷專行,不聽從別人的意見,導致了隋朝的亡國。至於隋煬帝暴君的形象是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塑造的,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是次子繼承皇位,如果他不貶低隋煬帝,把他塑造成一個反面典型,就無法突出自己與他的區別。
  • 秦始皇和隋煬帝為什麼名聲如此臭?漢唐醜化的?
    這個問題上再加一個叫做「帝辛」(紂王)的名字,其實大家就知道理由了。最簡單的,以歷史的標準來說,帝辛、秦始皇、隋煬帝偉大麼?辛紂接手一個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超級大國(九世之亂),卻以一己之力力抗東夷,把國土面積從原本的黃河流域擴大到江淮地區,是中華文化由北向南發展的第一位帝王,在此功績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是奠定如今整個中國文化圈基礎的偉大之舉。秦始皇、隋煬帝的名聲,肯定有後世君主的抹黑,這是人之常情。但它屬於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在於當世百姓的評價也不高。
  • 如何客觀評價滿清歷史上最著名的太監李蓮英?
    提到李蓮英,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太監,長期影響了晚清的局勢。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李蓮英,嘗試還原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 李蓮英(1848年11月——1911年3月),原名李進喜,鹹豐五年入宮成為太監。之後,他更是晉升成為正二品的內廷總管太監,打破了清廷「內監品級四品為限」的祖制。
  • 矛盾雙重人格:以客觀多元視角,還原歷史上「真實」的海瑞形象!
    歷史是很有趣的,有時如煌煌大日,照射著文明的道路;有時又如細細月光,偶爾也光顧細小的溝渠。今天我們就從獨特的角度,來品品歷史中有趣的人物形象。談到明朝,有一個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海瑞。有人認為他是個正直的人,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個迂腐的人。
  • 誰能客觀的評價Beyond的音樂?
    而後期很多人開始局限於純音樂技術角度來單純的評價Beyond的音樂。一個音樂家不同時時期的作品風格也是不一樣的。而因為眼光的局限,很多人知道beyond有還只是那些《真的愛你》,《喜歡你》流行歌曲,大眾流行的歌曲,很多的時候都是簡單上口。而beyond早期實驗性的音樂,後期日本精良包裝的音樂,到三子時期的音樂,很多人其實就沒有聽過太多的。
  • 隋煬帝的女兒,為復仇不惜棄夫殺子,她死後竟被封神,享世代香火
    隋煬帝是歷史上很特殊的皇帝,有人說他是個暴君,所以導致隋朝很慢滅亡,也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開創科舉制度、建立隋唐大運河,立下萬世功勳,但不管後人如何評價他,隋朝是在他手上滅亡的,這個責任他肯定要負,隋煬帝有個女兒,叫南陽公主,隋朝滅亡後,南陽公主還有一段悽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