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2020年度「法相唯識學與佛教量論學術研討會暨東方唯識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總結
趙東明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覺群佛教文化研究所負責人
各位尊敬的領導、學者專家、法師與居士大德們 大家好:
首先,非常榮幸,也十分地感謝,受大會的委託,承蒙大會給予我這個難得的機會,在諸位對唯識學深有造詣的前輩與學者專家面前,代表大會,為大家進行學術總結。特別是在2020年,這個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與影響之下,今年的唯識學年會仍能如期順利舉行,實屬難得與不易!主辦單位:東方唯識學研究會、峨眉山佛學院、峨眉山普賢文化中心、杭州佛學院,費了不少心思與力量,在此特別感謝主辦單位的費心與費力!
本次大會一共收到49篇論文(含主題演講稿),除主題演講的五位學者外,還分成兩天四大時段,十個場次進行研討,每場次各安排主持兼評議一人。論文內容涉及下列八大主題:
一、唯識學義理相關問題研究(9篇);
二、漢傳唯識學及其與其它宗派交涉的佛學問題研究(9篇);
三、與唯識學相關的部派與中觀佛學研究(4篇);
四、與唯識學相關的量論及因明學研究(6篇);
五、近現代佛教語境下的唯識學相關研究(4篇);
六、唯識、中觀與虛無主義專題研究(7篇);
七、唯識學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5篇);
八、唯識學與心理學及其它學科的比較與應用研究(5篇)。
論文作者則來自包含兩岸三地與國外的一共27所高校與學術機構,分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廣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陝西銅川絲路文化研究中心、貴陽學院…等17所高校與學術機構。還有杭州佛學院、峨嵋山佛學院、溫州佛學院、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江蘇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青海朶木寺等7所佛學院校與寺院。以及來自境外的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南華大學、臺灣?臺中慈善寺佛學院,和斯裡蘭卡?科倫波大學等4所境外的高校與學術機構。其中高校教授7人、副教授8人、講師4人、博碩士研究生13人,佛學院校領導與師生17人。可謂含括學界的老、中、青三代、後進的研究生,高校與佛學院的唯識研究者們。
以下,對本次大會所收上述八大類主題的論文,進行學術回顧與總結:
一、唯識學義理相關問題研究:
首先,上海大學林國良教授《<真實義品> 「唯事」研究》一文,探究《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真實義品》「唯事」一概念,認為依「唯事」成立的離言與名言的兩重世界,是「辨空有」的一種有效的理論。並研析「唯事」概念此後在唯識典籍中消失的原因;以及論述用依他起性分析唯事和想事可能是不合適的,因為唯事是淨依他,想事是染依他;淨依他與染依他不能同時存在,但唯事與想事共存,可用勝義諦與世俗諦共存來解釋。
東方唯識學研究會秘書長、杭州佛學院副院長慧仁法師的《對後得智問題的一些梳理》一文,考察了《大毗婆沙論》等論中說到的「一切智」認識共相,「一切相智」認識自相,以及「現觀邊智」的概念。又從玄奘譯的《大般若經》發現一處根本智與後得智概念的出現,說明根本、後得二智有其思想淵源,並非唯識學的獨創。並分析《攝大乘論》及相關的《釋》對根本、後得二智做的詳細解釋。以及考察玄奘糅譯《成唯識論》對根本、後得二智理論的集大成解釋,特別是運用見、相分理論,從認識結構層面對後得智理論做深入的分析,但也帶來佛智能力問題的爭議。
杭州佛學院存德老師的《唯識經論中「三地往生」說之考察》通過經論的對比性研究和對唐代唯識諸家詮釋的分析,可以明確地判定「三地往生」說的「三地」,實是《瑜伽論》中「十二住(地)」說中的第三極歡喜住,和《般若經》中菩薩不共十地的初地歡喜地,以及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並得出結論:大乘佛教的往生淨土說,從「望果判人」上來論,其階位是相一致的。然而後世唯識家將此「三地」解釋為菩薩十地中的第三發光地等,顯然不符合唯識經論的本意。
斯裡蘭卡?科倫波大學張曉亮博士生《「無常說」(anityavāda)與「剎那論」(k?a?ikavāda)——以早期瑜伽行派典籍為例》認為早期瑜伽行派以「非有」及「剎那生滅」二義解釋「無常」。前者是大乘佛教特有的解釋,後者是聲聞乘的「剎那論」。早期瑜伽行派文獻中枚舉的諸種無常的類別,皆可歸入二義。諸種無常又可概括為剎那、相續二門,揭示了有為法常及無常的中道意義。進一步結合三性說,以遍計所執性含攝無常的「非有」義,以依他起性含攝無常的「剎那滅」義,圓成實性則有不同的說法。早期佛教以來的「諸行無常」說及阿毗達摩佛教的「剎那論」被納入大乘佛教「無常說」的範疇中,被賦予新的闡釋與理論。
其它此類唯識學義理相關問題研究的論文還有:峨嵋山佛學院研究生能慧對「虛妄分別」概念的析論。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巫俊逸探討「我」「法」與「雙層結構」三性說的關係。浙江大學哲學系許偉和江蘇佛學院清涼學院餘翔,兩人對唯識學的「夢中認識」問題,與唯識學的夢及其業果問題的探析。還有江蘇佛學院清涼學院李威探討了唯識學中二種生死及其相關問題論述之演進。
二、漢傳唯識學及其與其它宗派交涉的佛學問題研究:
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體融相融與體相用——地論學派的緣集與融即思想》一文,考察漢傳唯識古學地論學派—地論師,綜合中國哲學與印度佛教的形而上思想,融匯南北朝佛教思想,創造性地提出體相用思維模式。以體相用解釋緣集思想,如靈裕《華嚴經文義記》、《教理集成文獻》與《法界圖》等,闡揚有為緣集、無為緣集、自體緣集、法界緣起等四種緣集。同時,靈裕在《融即相無相論》等著作中,還將體融相融與體相用結合起來,闡釋其法界平等、融即等思想。而其體融相融與體相用構成「四種緣集」的詮釋模式,與《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三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大學哲學系傅新毅教授的《真如所緣緣種子及其初唐論諍》(PPT),探討了出世間法從何種子而產生?亦即「真如所緣緣種子」是什麼的問題。梳理了新燻論者與本有論者(本新並建者)的觀點。以及法寶以佛性、如來藏的思想進行的解讀,和慧沼的批判。還有,因此而產生的「真如種子」的問題,與日本最澄、源信的說法。並找出《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真如,唯所緣緣攝」的文證,說明法寶與慧沼皆未能注意到此關鍵點,從而違背了《攝抉擇分》。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冉茂娥《論九識思想出現的內在邏輯——以根本心識說為中心》一文,則研析漢傳唯識古學攝論學派最富特色的理論—九識思想。認為九識說的出現有兩個邏輯關聯點,一是無著、世親所持阿賴耶識純粹染汙說,讓出世心的生起或成佛缺乏明確的形而上依據。二是真諦在《攝大乘論釋》中加入了如來藏思想,同時認為出世心的正因為眾生先天所具有,而正聞薰習種子只是其生起的增上緣,從而解決了阿賴耶識純粹染汙說在理論上的困難。
陝西銅川絲路文化研究中心王趙民研究員《法相唯識宗祖庭唐玉華寺》,論述法相宗(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法師曾在唐玉華寺建立譯場,翻譯了法相宗的經典,所以該宗又稱為玉華宗,玉華寺也成為法相唯識宗的祖庭,介紹玄奘在玉華山翻譯佛經並圓寂於此的情況。
南京大學博士生于洋洋《論天台湛然對窺基「五性各別」及「三乘真實」思想的評破——以<法華五百問論>為中心》一文,論述了天台宗湛然《法華五百問論》,從天台的思想的立場出發,對法相唯識宗窺基在《法華玄贊》中所持「五性各別」及「三乘真實」思想的評破。
其它這類主題的論文還有: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鄭屹君的《大乘光<百法論疏>中的八識所緣境問題》論述大乘光(普光)提出在分析心法的「緣境分別」一門中有兩組「西方諸師」的見解,與後來大乘基(窺基)等人的說法略不相同。南京大學研究生譚井陽《第二次佛性論爭中法爾領域之辯難》探研初唐第二次佛性論爭中,法寶與慧沼在法爾領域進行了反覆辯難。以及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道弘法師《探析<心經幽贊>中五重唯識觀問題》、峨眉山佛學院悟智法師《試述<楞伽經>中「不可思議燻、變」義》等文。
三、與唯識學相關的部派與中觀佛學研究:
溫州佛學院則生法師發表的《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是否還有異熟識》一文,參照說一切有部涅槃的安立,來理解唯識宗涅槃的安立。從兩種涅槃的情狀、滅諦等方面分析相關文句,以及從所知障種的斷舍和無漏種的延續和真如的依持等問題探討,提出有理由鄭重考慮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而不斷第八識的可能性。
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淨智法師的《關於「相續」的探討――以一切有部及唯識宗的觀點為主》一文,以說一切有部和唯識宗的觀點為主,分析「相續」在色、心等法上的不同安立,並結合業的相續、結生相續、善根相續等,深入探討「相續」的具體事例,與總結「相續」的不同類型。
還有,臺灣?臺中慈善寺佛學院法光法師則提供他翻譯藏文的《中觀莊嚴優波提舍》(中觀莊嚴口訣論)為中文,以作為學界參考與研究之用。青海尕木寺教師索南格西《淺談阿賴耶識與空性》一文,則通過了解阿賴耶識的定義和特點,進而闡述唯識宗所承許的空性思想及其修法的意義。
四、與唯識學相關的量論及因明學研究:
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張與弛的《<俱舍論>中所見前五識與意識之差別》,探討《俱舍論》延續《大毗婆沙論》以「三分別」標誌前五識與意識二者的區分,《俱舍論》並在五識所緣境、五識相應慧、意識相應增語觸等段落涉及了三種分別。從對梵文《俱舍論》與漢譯及漢、藏註疏,對三種分別的具體內涵進行了進一步梳理,提出通過推求功能的強弱、能否以名稱為認識對象、能否對所領受的對象有所希求,對前五識與意識進行了區分。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生辛放發表的《<順正理論>的「三種現量」與「真現量」》一文,考察了眾賢在《順正理論》中,區分的三種現量:依根現量、領納現量、覺了現量。《順正理論》又用「真現量」一詞表示修證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覺了現量」,以此解釋說一切有部次第現觀的過程。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趙東明教授《陳那對「現量」的定義與「意(識)現量」——兼及《成唯識論》與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的觀點》一文,則探討了陳那對「現量」的定義是「離(除)分別」,亦即離開分別、概念、想像、思維與言語的。並認為在陳那的著作中,似乎看不出他有明確將「現量」區分成幾種類型的說法,他是要說凡「離(除)分別」,皆屬「現量」。還有,根據《成唯識論》與窺基《成唯識論述記》的觀點,陳那所認為的「意(識)現量」,很可能就是特指「五俱意識」,這是一種介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意(識)」。
杭州佛學院副院長慧觀法師發表了《「相形」語出及其在因明中的適用》,考察「相形」一詞,認為窺基《因明大疏》等中國與日本因明的註疏中,存在著不少「相形」的表現,主要用以表示因明論式中諸如立敵、真似、宗因、因喻等概念之間相互對立且相互依存的關係。由此得出,儘管在印度傳來的因明文本中不乏立敵、真似等具有「相形」關係的概念,卻並沒有發展到將其形式化的程度,而這一個過程正是在窺基以及後來日本註疏者之間通過引入「相形」這一語詞逐步實現的。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研究員湯銘鈞發表英文論文《Kuiji on the Criteria for a Good Argument》(窺基論「因三相」),他通過深入閱讀窺基《因明大疏》對「因三相」中每一相的闡釋,說明因明傳統對「因三相」的理解,極有可能反映了法稱以前印度學界對陳那「因三相」的解釋方式。提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窺基對第二相「同品定有」的解釋分為兩步:第一步先是依據同法喻體的正確結構,論證「同品有」不應理解為「同品遍有」,即理由(因)為了滿足第二相,沒有必要存在於所有「同品」之中。第二步則是依據陳那的九句因理論,論證「同品有」也不應理解為「唯同品有」,即理由(因)為了滿足第二相,沒有必要僅僅存在於「同品」之中。經由此二步,窺基便說明了「同品有」應理解為「同品定有」,即:理由確實(定,certainly)存在於「同品」之中,僅僅意味著理由至少為「同品」中的一個個體所體現。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潘家猛《<因明入正理論集解>的作者及其學術價值》一文,考察了現存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國內發現的唯一善本:明?萬曆二十年刻本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一書。此書是明代現存的第一部因明學註疏,對明代真界、王肯堂、明昱、智旭等人的因明學著作均有直接影響。該書大量參考引用了陳那、澄觀、玄奘等前人的典籍與思想,還提出了一些新見解與真知灼見。本文對此書的作者、成書過程、內容以及學術價值展開初步探究,填補了明代因明學研究的空缺。
五、近現代佛教語境下的唯識學相關研究: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姚彬彬教授的《熊十力與唯識學關係問題考析》,認為歷來很多佛教學者認為熊十力「誤解」或「誤讀」了佛教唯識學的基本理論,而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他認為熊十力在其思想發生「由佛入儒」的轉變之前,對唯識學的研究已有很高造詣,得到當時該領域的權威歐陽竟無與支那內學院同仁的認可。且熊十力指責唯識學存在不少理論缺陷,其致思方向與其對「本體」的獨到理解有關,並非是「誤讀」唯識學。還有,熊十力於佛教頗受華嚴宗、禪宗學說的影響,這不僅是其對唯識學發生質疑的原因之一,也是導致其「量論」難以完成的內在思想根源。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王川教授《判教與研學:論支那內學院之「五科佛學」》一文,認為支那內學院一系作為中國近代居士佛教的代表性群體,在研學上形成大致相似的致思路向,並在判教立場上也有著廣泛的共識和相同的價值立場。這一群體形成一個學科共同體,呂澂揭示了「五科佛學」體系淵源於其師歐陽竟無「釋教」之說。五科依「三周」區別且每一周都以一要義貫通,分別從體、用、境界三個維度來整合「五科三周」的修學體系。「五科」與「三周」分別對應呂澂思想系統中研學和判教兩方面的內容,反映了支那內學院一系在知識與信仰之間的糾葛狀態。
浙江工商大東方語言與哲學學院丁建華教授的《印順<起信論>研究——近代<起信論>論戰的階段性總結》一文,以為近代《起信論》論戰是佛教一直以來就存在的「空」與「有」的較量。印順在五十年代講《起信論》時,回應了論戰中的問題,是對近代論戰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在唯心論中,印順認為,《起信論》是最圓滿的,他稱其為「徹底的唯心論」。印順認為《起信論》並非是真如緣起說,即並非是從真起妄,而是有一元、二元的理論應對雜染世間法與無漏法的生起。印順著力比較唯識學與《起信論》的差異,並試圖說明唯識學者以一宗的思想來評判《起信論》是不符合佛教正理的。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生演真法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解>辨偽》,認為《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是否為託名窺基著作的問題少有人關注。基於目錄文獻學,重新追溯這部著作在歷史中的來龍去脈,發現《百法解》並非窺基原作,極有可能是元明之際的唯識學者偽託為窺基的著作。而明代正德年間經過魯庵普泰的大幅增修後,《百法解》產生了較大影響,逐漸獲得了教界的普遍認同。
六、唯識、中觀與虛無主義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佛教資源與研究中心何歡歡教授發表了《緣起性空:一個流動的假名或真實》一文,回溯「緣起性空」一詞在中國佛教史上出現與使用的情況,並考察了近現代中國佛教界太虛、呂澂、法尊、印順等人所形成的此一相對固定術語表達之背後所隱逸著的「空」之語境及思想,藉此提出對「空」(「空性」)理論體系之演變的一些觀點。試圖探討當我們講「緣起性空」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緣起性空」與「緣起即空」的差別。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葉少勇教授的《對中觀古學的認識論虛無主義闡釋》一文,提出他通過文本的梳理和分析,認為可以將龍樹、提婆、佛護所代表的中觀學體系—中觀古學,判為「認識論虛無主義」,即主張如凡夫所認識那樣的事物是毫不存在的。而清辨之後的中觀今學則總體上接近「反本質主義」, 即認為雖不存在獨立恆常的自性本質,但在世俗上應承認因緣生滅的無常假有。中觀古學與中觀今學二者主要區別在於是否依託二諦框架在世俗上承認假有。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倪梁康的《 「緣起性空」與虛無主義——一個現象學的方法談》一文,提出與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要求相似,龍樹「萬法皆空」的主張不屬於本體論和認識論,而是一種方法論的籌劃。如果笛卡爾不是確切意義上的懷疑主義者,那麼龍樹也不是確切意義上的虛無主義者。「空性」之所以超越了有無的本體論思考,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摒棄或懸擱所有執著的方法論操作。「空觀」不是對哲學見解的斷滅,而恰是哲學見解,即笛卡爾式的方法論沉思。這也與胡塞爾所說遙相呼應:哲學的使命在於,通過追問使自己不拘泥於傳統的、事先給定的前哲學的世界理解。「緣起性空」因而意味著對傳統的、事先給定的前哲學的、甚至哲學的世界理解的不拘泥和不妄執,或者也可以說,懸擱和中止判斷。
中山大學哲學系廖欽彬教授發表的《西谷啟治的虛無主義論及其海德格爾批判》檢視了日本京都學派學者西谷啟治在其《虛無主義》(1949)一書中的尼採論,以及他對海德格爾存在哲學與虛無之間關係的考察。還有西谷啟治在《宗教是什麼》(1961)一書中,如何以空的立場克服尼採與海德格爾所代表的虛無主義立場,藉以分析在大乘佛教空或無的思想與現象學解釋學之下,人之存在的不同含義。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思考近代歐洲與日本在哲學的探究方式的差異性所在。
溫州佛學院則生法師發表的《如何從「無」跨入「無所有性」》一文,認為理清假名、分別心二者與自性的關係,有助於深入理解根本中觀思想。法的存在方式,《般若經》中提出「如無所有如是而有」,此種存在「唯有世俗假說名字」。《根本中論》並不只是破斥自性的理論,更是具有修行實踐指導意義。在趣入空性的觀修中,固然所遮自性應該遮破,也應遣除一切世俗顯像,觀擇空性中有為無為諸法都無所有、不可得。這種觀修實踐,即是從「無」跨入「無所有性。
另外,本主題還有:貴陽學院顧毳老師發表的《從「掌珍比量」到「離一及多因」》,試圖通過對清辨的《大乘掌珍論》與寂護的《中觀莊嚴論》進行考查,對其中的差異進行探討,得出從清辨與護法的「空有之諍」,這走向印度後期佛教的「空有融合」,既是有效辯論、共同推進義理的結果,也是方法論變化的結果。以及另一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的《空與假:清辨回應瑜珈行派的破斥》一文(缺稿)。
七、唯識學與西方哲學比較研究:
江蘇師範大學哲學系陳群志教授的《重衡佛教-哲學研究及共文化性的方法問題——對胡塞爾佛學研究的再次省思》一文,研究現象學哲學的創立者—胡塞爾不僅拓展了歐洲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關注著歐洲之外的思想形態,比如印度早期佛教。在胡塞爾看來,佛教思想文化能與歐洲最高的哲學與宗教相媲美。胡塞爾對佛學的理解,就其所知文獻而言,還是比較慎思明辨的,但也存在客觀了解之不足的誤區和盲點。
西北政法大學文化與價值哲學研究院趙精兵老師的《論意向相關項與所緣緣——現象學與唯識學的心識結構比較分析》,認為現象學的能意所意和唯識學的能緣所緣結構,具有高度可比性的心識學說。二者都有知識性的或量論的靜態結構和發生性或緣起性的動態結構,而且這種結構在各自的體系中都具有核心地位。但是兩種學說的差異性也是非常明顯的,這種相似性和差異性可以深化我們的認識,也可以為今後的研究提供方向。
杭州佛學院韓穗發表的《耶格爾模式的唯識研究——施米特豪森<阿賴耶識:瑜伽行哲學核心概念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一書評述》一文,提出了德國佛教學者蘭勃特?施米特豪森(Lambert Schmithausen)兩卷本著作《?layavij?āna: On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a Central Concept of Yogācāra Philosophy》(阿賴耶識:瑜伽行哲學核心概念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一書,是典型的運用西方古典學方法研究佛教的作品,在諸多方面可與德國古典學學者耶格爾(Werner Jaeger 1888-1961)的著作《亞里斯多德:為其發展史作奠基》(Aristoteles: Grundlegung einer Geschichte seiner Entwicklung)相比照。
南開大學研究生宋華錦的《從三性說看唯識學對認識論和意識哲學的超越》,討論了遍計所執性對應認識論模式,依他起性對應意識哲學,圓成實性則對應於一種超越意識的存在層面。從遍計所執性到依他起性,實質上代表著意識哲學對於認識論模式的超越。同樣,從依他起性到圓成實性實質上代表著唯識學對於意識哲學的超越。
杭州佛學院教師/浙大兼任研究員釋法照的《唯識無境與唯心論之爭議—從悅家丹(Dan Lusthsen)的文章討論起》一文,探索唯識思想是否可歸屬於「唯心論」?檢視2002年美國?悅家丹(Dan Lusthsen)教授出版的《Buddhist Phenomenolog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ogācāra Buddhism and the Ch』eng Wei-shih lun》(佛教現象學: 佛教瑜伽行派與《成唯識論》哲學研究),闡明該書中論證《成唯識論》不是唯心論,尤其不是形上學中的唯心論。並在梳理學者的正、反觀點後,從種種論據而提出《成唯識論》偏向唯心論的主張。
八、唯識學與心理學及其它學科的比較與應用研究:
臺灣?南華大學宗教所唯識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國清教授的《唯識佛學在當代情緒管理的應用——以瞋心的現起機制及其對治方法為例》一文,以瞋心為例,探索唯識教學在情緒管理的應用。唯識學在根本煩惱中列有「瞋」心所,由其派生出忿、恨、惱、嫉、害五個瞋類小隨煩惱,可藉此覺察瞋心生起,採取適當對治方法。關於瞋心煩惱的淨治,提出了三段步驟:首先,練習靜心觀察己心,瞋心起時能夠覺察,思惟瞋心所衍生自他傷害結果。其次,修習「無瞋」(慈心)與「不害」(悲心)的善心所予以對治。第三,聞燻唯識與空性真理,以智慧消解瞋心。
溫州佛學院釋續尊法師的《唯識種子理論對當前催眠心理治療的意義》討論了有情眾生在造作業力時產生種子的的性類及識量對有情身心的影響,以及催眠心理分析治療過程中,療愈的機理,唯識種子理論對催眠心理分析治療的指導意義。
峨嵋山佛學院釋諦道法師發表的《瑜伽行者止觀修習的心理基礎及對象》,探討三摩地心所在瑜伽止觀修習中的作用,根據三摩地緣慮的不同情況而分為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同時根據《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有關七種作意內容的闡釋,說明七種作意在整個禪定證得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助緣作用。再通過對所緣境的考察分析確定瑜伽止觀修習的實踐類型。
杭州佛學院釋德澄的《唯識學認知理論中的若干問題》一文,則主要討論了四個問題:一是唯識學中認知理論的兩層劃分問題;二是唯識學中認知結構的二元對立問題;三是唯識學中認知主體的三層劃分問題;四是唯識學中認知主體的同一性問題。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何豔珊發表的《唯識視域中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探究》,提出從唯識學視角對當前學界在音樂存在方式問題上的代表性觀點—自律、他律、和律三種,進行考察分析。唯識學將一切音聲現象分為三類:因執受大種聲(相當於聲樂作品)、因不執受大種聲(相當於自然之聲)、因俱執受大種聲(相當於器樂作品)。三種類型的音聲都以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因,以相應條件為緣而生起。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唯心所現」和「因緣和合」的雙重特質,唯識觀點對於音樂美學研究和音樂創演理論具有啟示意義。
上面八大主題,學者們提交的論文運用了唯識的典籍文獻,分別從義理、歷史學、文獻學、思想史、中國哲學、西方哲學(現象學、詮釋學)、日本哲學、心理學等多元的研究方法,展示出許多深具學術價值的論文。在寫作上,有照著講的論述,也有接著講的研究,以及實踐上的心理治療實際應用;除了持續前幾屆唯識年會的理論探索,也開發了實踐應用層面。參會者,有資深的前輩學者,也有不少的年輕研究生們,具有傳承接續的意義;有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師生,也有佛學院的領導與師生參與,可謂學界、教界兼顧。凡此種種,皆顯示出本次唯識年會對唯識學的研究,具有積極、拓深的意義與價值,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以上總結的文獻根據,是本次大會的論文集。並斟酌以當前唯識學研究的思潮與學術水平,反映了本屆唯識學年會所取得的豐碩、多元與高層次的學術成果。總結如有錯誤或不當之處,則由我個人負責!再次感謝大會的委託,以及舉辦此次唯識學年會!同時期待明年下次唯識學年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