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說想再要一個孩子,『最好還是個男孩兒,到時候一邊抱一個』。
大家都覺得是隨口說說而已,畢竟40歲了,再生孩子有諸多風險。
因為女性生育能力包括卵巢、子宮和心肺功能等各方面因素,軌跡是隨著年齡增加呈拋物線形,23-29歲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
而人卵巢中卵子總量約400-500個,每個生理周期至少排出一個。
23-29歲時卵巢功能最好卵子質量最高,30歲後緩慢下降,35歲後速度加快,40歲後斷崖式下跌。
卵巢功能下降導致卵子質量沒保障,所以女人35歲後再懷孕流產、早產、畸形兒、先天愚型兒的概率增大。
妊娠併發症是高齡孕婦另一巨大風險,會因生理機能衰退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
衰老面前沒有明星和普通人之分,身為國際巨星的40歲章子怡想生二胎面臨同樣風險。
2020年1月1日,章子怡官宣生子。
章子怡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越老心裡越孤獨,越希望有人陪伴。
孩子是父母天生的開心果,所以孩子在身邊時間越長就越幸福。人性使然,一直以敢拼著稱的章子怡焉有不拼之理?
心理學家武志紅做『回家過年的怕與愛』調查時發現:老人的孩子如果沒有回來團聚,就痛苦;如果回來團聚一堂,就好很多。
生兒育女本是人類幸福的初心,一些人年輕時為了追求所謂的事業和幸福,卻直接把這個初心打壓到潛意識中。
名利的浮雲暫時讓人迷失心智,但紙終究包不住火,人早晚要面對生兒育女的初心。
曾幾何時,劉德華磁性的歌聲、精湛的演技、帥氣的外表以及最重要的單身沒緋聞,讓不知多少女粉絲為之瘋狂。
其實老婆朱麗倩情竇初開小女孩時就開始和其交往,劉德華當時才是20歲出頭的毛頭小子。
朱麗倩本是劉德華的粉絲,但為了劉德華的事業,二人商定暫時保持這種地下情人關係,但一保持就是20多年。
娛樂圈是名利場,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使勁渾身解數保鮮圈粉,劉德華對此更是全力拼殺投入,以至到了知天命之年依然對外宣稱單身。
但天性不可違背。
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粒種子,各種俗欲能讓其進入休眠狀態,但萌發是早晚的事。
年齡越大萌發越強烈,劉德華也不例外,但高齡讓朱麗倩不可能再自然懷孕,但辦法總比問題多。
劉德華在《遲來的坦白》中說:其實我一直都希望有個小孩,而高齡是不變的事實。經醫生的提議,依靠醫學的方法成功率會高一點。那好,照著辦吧。
只可惜運氣不好,香港剛更改了法例,醫生只給註冊的夫妻進行手術。那麼愛惜單身羽毛的劉德華,此時為了要孩子不得不低頭,和朱麗倩註冊結婚。
朱麗倩年過四十,試管嬰兒成功率也很低。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兩年多尋訪名醫調理身體,朱麗倩在2011年通過試管嬰兒成功懷孕,45歲生下女兒。
女兒的出生讓劉德華臉上樂開了花,以至於因為女兒過生日都可以放棄個人演唱會。
不知劉德華心裡會不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感覺,因為再多的粉絲填補不了內心與日俱增的孤獨,只有孩子才能帶來真正的撫慰。
一位長輩解放時十幾歲就進城工作,1985年退休時女兒頂班,自己則回農村老家和老伴、兒子一家一起生活。
那時農村的日子和城市沒法比,在城市吃早點想吃什麼就買什麼,農村每天都是稀飯、饅頭和鹹菜三樣。
一個在城市生活了一輩子人肯定是懷念城市的美好生活,所以老人在老伴去世後又返回城裡居住。
因為老人有這個條件,第一自己在城裡有房,第二閨女也在城裡,第三每月有幾千元的退休金。
有這麼好的條件,誰不想開啟自己的美好生活?
兩個月後兒媳婦打電話問候老人過得怎麼樣,老人委屈地說:每天就自己一個人在家,閨女中午來一趟,這個月身上到處疼,吃藥就花一千多。
兒媳婦說:您要是住著不習慣,想什麼時候回來就回來。老人家聽兒媳這麼一說:那你明天就把我接回去吧!
兒媳婦第二天就讓孩子把爺爺接了回來。老人回來後吃得飽睡得香,兒子、孫子、重孫子三代人整天老人身邊轉,身上的病不治自愈。
老人83歲時不小心摔壞了腿住院,我去看望時感慨地對我說:原來我一直相信社會養老,實際還是居家養老好。
精神分析領域有一句名言: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老人每月有著令人羨慕的退休金,原以為到哪裡都可以安享晚年,但實際人除了物質更需要情感回應。
社會養老可以保證人生活起居卻滿足不了情感需求,養兒防老其實更主要的防人老時心裡的孤獨。
《常回家看看》唱出老人的心聲,但沒有自己的孩子到時哪會有孩子回家來看自己?
4
一位億萬富翁死後靈魂到了天堂,天使問他想要什麼樣的居住環境,還說他能在想要的環境中待一千年。
他想了想說:給我最好的房間,能看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身邊有最好的食物就有可以了。
他的願望馬上實現了,隨後他在這樣的地方待了一千年。
一千年後天使來見他,他一見天使就慟哭:這哪裡是天堂,簡直是地獄。天使回答:這就是地獄啊!
只有孤獨,一切美好都沒有了意義。
生育是所有生物共有的一種生來就有的能力,但這種廉價的能力是有保質期的,且過期不候。
一些人覺得人生太漫長,不想還沒玩夠就被套進婚姻,或想等自己更成熟更有錢再結婚要孩子,但關鍵是生育力有自己的衰老節奏。
人一輩子可以結很多次婚,生孩子則是過了這村就沒這個店,所以人根本沒有大把青春可以肆意揮霍。
沒有人永遠年輕,與衰老相伴而來的孤獨誰都迴避不了,而年輕時受罪不叫罪,年老時受罪時才叫真受罪,此時只有孩子才能帶來安慰。
顏如晶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所以多子才能多福,老來得子更是福。
老子曰: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
『孤單的人很多,幸福的沒有幾個』,年老體弱孤單的老人幸福更沒有幾個。
因為父母、粉絲的陪伴都有終點,親密關係中關係的愛人也可能先你而去,最後唯一能陪你走完人生終點的只有孩子。
父母陪孩子成長和孩子陪父母衰老是不可逆轉因果關係,而孩子也不是想要就馬上有的。
為人生無遺憾、晚景不悽涼、老有所依,人最好什麼歲數做什麼事,這是大自然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