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東京舉行了一場國際馬拉松比賽,一位叫山田本一的日本選手獲得了冠軍,所有人都感到很意外,這名選手名不經傳,此前從來沒在比賽中獲得過獎項。群眾都想要知道他憑什麼取得了驚人的成績,當記者採訪他時,他只回答了這麼一句話:憑智慧戰勝對手。
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選手是故弄玄虛:他看起來是那麼矮小,大概是機緣巧合才贏了一次吧!我們都知道,馬拉松是靠體力和耐力取勝的運動,只要選手身體素質比較好,又具備耐力,就有可能取得冠軍,但是要說運用什麼智慧,倒是有點牽強了。
兩年以後,義大利馬拉松邀請賽在米蘭舉行,這時的山田本一已經小有名氣,代表日本參賽,兩年後,再次斬獲了金牌。記者再次邀請他分享成功的經驗,山田本一不善言談,停頓許久才憋出一句話,還是那句:用智慧戰勝對手。這回媒體不再輕視這位矮個子年輕選手,只是所有體育人都非常困惑,他所謂的智慧是什麼?
十年以後,山田本一出了一本個人自傳,這個謎底終於被解開了。他在自傳裡寫道:在每次比賽開始前,我都會仔細地研究比賽的路線,沿途那些醒目的標誌物對我幫助很大,我會把它們畫下來,比如沿途中我看到的第一個標誌物是銀行,接著看到第二個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是一個加油站等....一直到終點,我會把整個跑步的過程畫下來,
比賽開始後,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跑去,當到達第一個目標點,我又以同樣速度跑向第二個目標。
整個賽道有40公裡,就被我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從前我不懂這樣的道理,把目標定在終點的那一面紅旗上,但是發現自己跑了十幾公裡就體力不支了,心理想著目標還有很遠,被那遙遠的終點嚇到。
當你把目標定在終點,40公裡雖然是遠大的目標,但是很容易氣餒。我們不妨把最終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 然後一步一步執行,自然而然就到達終點,也不會失去信心。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良多,我們作為一名員工、或是已經成為管理者的打工人,每年這個時候都要制定年度目標,做個人規劃。
但是對於上級給的目標,還沒開始施行,就已經覺得遙不可及,乾脆完成多少是多少。
領導者在制定一個公司一個組織的目標的時候,制定詳細的分類的合理目標總比一個籠統的大概的目標有效。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要意識到:
1.有專一目標,才有專注行動。
2.過於拔高,最終往往連低水平也難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