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故鄉,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是一個動聽的故事,講也講不完,道也道不盡。穿行在田野中,流連在竹海裡,跳躍於溪水中,這一切都會凝結成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相關機構共同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第二季),首期歌曲就由青年演員胡先煦為大家帶來一曲《津門謠》,一起來感受天津城裡民俗的魅力吧。
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歡迎收聽:
「津門的人啊過的,可真是開心。茶館裡香飄四溢,樂呵把相聲聽......」一曲曲調鮮明、歡快活潑的《津門謠》以"侃侃而談″的形式,唱出天津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魅力,跟隨著歌詞一鍵解鎖那些天津城裡藏在街頭巷尾的吃喝玩樂吧。
12月25日,由天津青年演員胡先煦演繹的《津門謠》正式上線。對於許多天津人來說,天津這座城市,不是一個適合用「最」來形容的城市,卻是一個可以用「醉」來形容的城市。
天津雖沒有蘇杭水鄉那如畫般的人文景觀,也沒有塞北的波瀾壯闊,但它卻有自己獨有的韻味。在這裡,溝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穿流而過,南北文化在這裡碰撞,中西文化在這裡交融。
天津之眼
說起天津,也有的人叫它「天津衛」,因為600多年前,朱棣決定從南京遷都到他燕王的常住地北京之後,建一座保衛都城的衛城就顯得至關重要,於是「天津衛」應運而生。
而這也直接決定了天津作為北京的門戶,它的歷史使命、它的隱忍含蓄、它的低調內斂、它的從不張揚。
有的人也把天津叫作「哏都」,因為這裡是中國曲藝的故鄉,中國傳統曲藝的集大成地,相聲、快板、雜技、太平歌詞等各種形式應有盡有。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天津快板和相聲。
津門故裡
「竹板這麼一打,哎,別的咱不誇。我誇一誇,這個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馮鞏與郭東林在春晚相聲中一段快板說詞,讓人印象深刻。
天津快板,這是在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
天津快板粗獷、爽朗、明快、幽默的風格,攜帶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這也造就了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幾乎每個人都會隨口說上一個段子、張口抖個包袱。
相聲堂會為天津建城614周年慶生
若一幫朋友出去吃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天津人在場,那其他人可能只有聽的份了。畢竟,免費相聲,有誰不愛聽?
天津人對相聲的熱愛那是刻在骨子裡的。小時候,不論是胡同裡,還是馬路邊,亦或是哪個小飯館、理髮店,你總能看到有人拎個半導體聽相聲,聽完首播還得聽重播,幾十年如一日,樂此不疲。
一壺熱茶、一碟瓜子,長衫大褂、扇子醒木,拉長了音調的'咦''嗨'叫好......到了天津,那種輕鬆和隨意的相聲茶館氛圍,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的。
天津名流茶館相聲演出
天津除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外,歷史也在這裡展現。
站在五大道、義大利風情街上,這裡隨處可見充滿異域情調的咖啡館。坐在小洋樓裡,享受午後的陽光和咖啡濃醇的香氣,小資情調油然而生。這裡的靜謐氛圍,讓人不由地甩掉都市的喧囂,甩掉工作中的煩惱。
有時候歷史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是過往,一面是人類進步的足跡。天津正是這樣,讓你既能看到歷史塵封的灰塵,又能領略時代的車輪滾滾。
天津義大利風情街
漫長的歷史,更迭磨洗著城市的容顏,卻也使得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天津,洋溢著更飽滿的現代大都市風情。
「大街與小巷交集,溫存家的回憶。歷史與現代碰撞,空氣瀰漫熱情......」
有那麼一座城市,天生自帶笑點,甚至連街邊嘮嗑都是那麼地哏兒。很多人一提起它的名字,就忍不住嘴角上揚,眼角含笑。
您了猜猜我說的介是哪兒?
出 品 人:張 坤 史力學
總 監 制:毛 浩 趙 倩
總 制 片:閔 捷 付豪傑
監 制:王俊秀
策 劃 人:丁汪敏 郭俊堃
演 唱:胡先煦
作 詞:辰羽鳴
作 曲:辰羽鳴
制 作 人:王韻韻 辰羽鳴
統 籌:沈少博 席 奇 靳苓藝 劉 暢(實習生)
宣 發:張浩禎 席 奇
文 案:楊庭鈺
節目海報:《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音 視 頻:《我和我的家鄉》節目組
其他圖片:視覺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