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蘇東坡:蝙蝠都不敢吃,好意思說自己是吃貨?

2021-03-04 鳳凰網讀書

蘇軾最得意的,除了詩文之外,就是自己是個老饕。曾作《老饕賦》云:「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自居吃貨,悍然不疑。後人當然也都承認他在饕餮圈的地位,推崇他知行合一,既會吃,又會做,據說至今尚有許多菜受了他的影響,如東坡肉、東坡肘子等。凡於此津津樂道者,對於東坡吃道其實均未甚深知。

01

腹笥寬

東坡吃得很寬。例如在海南,糧食緊缺,肉難得有。於是他就和當地居民一起吃野味:「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燻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聞子由瘦。儋耳至難得肉食》) 蜜唧是以蜜飼的初生鼠。嶺南人以為佳餚。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 嶺南獠民好為蜜蝍。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筯挾取啖之,唧唧作聲,故曰蜜蝍。」蝍,又作「 唧 」。就是廣東人常說的三叫鼠。蘇軾《聞正輔表兄將至,以詩迎之》:「暮雨侵重膇,曉煙騰鬱攸。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鶹。」可見原先雖感怕吃,後來也常吃。這是山產,海味他也喜歡嘗嘗。故《清暑筆淡·東坡海南食蠔》說:「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飲食之道,跟做學問相似,首重博通。許多人一輩子只吃過家鄉菜,只喜歡一種口味,竟自詡饕餮,而其實是井底之蛙、拘墟之士。 常見旅人出門,腸胃便患起思鄉病,須得到處找家鄉味或與家鄉相似的餐飲來吃,否則腸胃就要拉警報、搞暴動。某些人縱使不如此,對於平日不經見、不常吃的東西,大抵也儘量避著。非萬不得已,不肯嘗試。偶或試之,亦總是攢眉、捏鼻、咂舌、縮肩地淺嘗輕啜便罷。如吞毒藥、如上刀山,臨險履冰,不勝痛苦之狀。又或者,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反正人生至此,說不得,只好吃它一番。但卻是暫求果腹,不能消受其滋味也。旅人常患的,其實不是腸胃病,而是心病。心中嫌厭那些異鄉怪味,也疑慮著那些沒吃過的物事,且疑、且懼、且驚、且厭。於是看著難受,吃著可怕,喉頭一緊,胃一抽搐,可能就立刻哇吐了出來。縱或終於勉強沒吐,噁心作嘔之感,也仍然要盤縈在心頭。況且還有不少人心中別有一把戒尺,或禁止自己吃葷、或禁止自己吃腥、或不吃魚、或不吃介、或兩隻腳的不準自己吃、或會飛的也不能吃。種種戒律,在心上懸著刀尺,那就更無緣享受各地的美味了。無緣享受美味的人,東坡身邊就有一位:他貶官惠州時,曾派老兵到市中買蛇羹給妾朝雲吃,騙她說是海鮮。後朝雲得知自己吃的是蛇肉,立即反胃,噁心得大吐,結果病了數月,最後由此病死。東坡相反。遊歷遍天下,山珍海味,見多吃廣,非一般人所能及。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美食。

02

貴平淡

但吃得廣,不見得自己口味沒有偏好。猶如讀書,窮極四部之後,仍須有自己的態度和宗旨。 東坡的口味特點,一是清淡。 東坡自己寫的《東坡羹頌》記載了他做羹湯之法,極為清淡:「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 這是菜羹。而魚和肉之作法,其實也跟煮菜羹一樣。

先說魚。元豐五年(1082年),東坡寫了《魚蠻子》,講述他如何烹鯉魚:「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筆青蔬。」連鹽也不放,近乎本色。在黃州,蘇東坡另有一篇《煮魚法》:「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於常法,以菘菜筆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掩半,熟入。生薑、蘿蔔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桔皮片,乃食。」這雖放鹽了,但整體味道仍是清雅一路。肉呢?現在大家當然都大談特談東坡肉、東坡肘子。可是宋朝人主要是吃羊肉,據《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書所載,宋代以羊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菜餚有:排熾羊、入爐羊、煎羊白腸、羊雜碎、山煮羊等四十餘種。所以東坡吃豬是不得已,而且也不是現在人這種吃法。他《豬肉頌》說煮豬:「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只是煮爛了吃,沒有現在四川、杭州、徐州、廣州等地各種「厚其滋味」的做法。魚肉蔬菜之外,東坡還喜歡吃豆腐,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至今四川各地常見的豆腐宴、豆花莊,應該就是東坡影響。或者說,這是宋代以來四川飲食的一種傳統,只是當時喜食豆腐是取其清淡,現在卻添了許多香辣調料罷了。豆腐的起源雖然可以上推至淮南王劉安,但目前已知的「豆腐」名稱最早出現在宋初陶谷的《清異錄》中。該書卷上載:「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裡在《豆盧子柔傳》中還以擬人的筆法介紹了豆腐的身世說:腐,諧音鮒;豆盧子,名腐(鮒)之,世居外黃縣。由黃豆作成,色潔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風。曾隱居滁山,在漢末出現,至後魏始有聽說。當時豆腐又名乳脂、犁祁、黎祁、鹽酪等。蘇軾「煮豆為乳脂為酥」詩自註:「謂豆腐也。」陸遊《山庖》詩則有「旋壓犁祁軟勝酥」之句,自注謂「犁祁」為四川人對豆腐的稱呼。今傳東坡豆腐,林洪《山家清供》卷下載其製作方法:「豆腐,蔥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可見其製法有兩種,一是將豆腐用蔥油煎後,再取一二十隻香榧炒焦研成粉末,加上醬料,然後同豆腐一起煮。另是純用酒煮油煎過的豆腐。雪霞羹,則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燒制而成的,以豆腐潔白似雪,芙蓉花色紅如霞。林洪《山家清供》卷下云:「採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 另有蜜漬豆腐,以豆腐漬蜜而食。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仲殊長老)豆腐、麵筋、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東坡性亦酷嗜蜜,能與之共飽。」 這些菜,相較於今天川菜之重油重辣重鹹,可說都清淡極了。

我們要知道:飲食審美,通乎詩文,東坡在文學品味上就是推崇平淡的。他最喜歡陶淵明詩,認同歐陽修所說「詩造平淡難」,因此在飲食上,也以平淡為日常。即使是酒,亦都很淡很淡,近乎「太羹玄酒」(也就是水)那種。平淡和絢爛,是個美學上的對比。傳統上,都認為平淡、清淨、安雅、含蓄是較高的格調;絢爛、俗豔、喧囂、大紅大綠只是民俗趣味。相對於重油重鹽大辣子的現代川菜,東坡的飲食口味,其實很值得參考。

03

偏甜食

東坡口味第二個特點,是偏甜。前面已說過東坡曾吃蜜唧(以蜜飼的初生鼠),他還愛吃別人吃不下的蜜漬豆腐,其嗜甜,可見一斑。你看他《老饕賦》說:「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這顯然都是他愛吃的,而櫻珠煎蜜、杏酪蒸羔可多甜啊!前文說過,東坡他們平常是吃羊的,然而這杏酪蒸羔就比《紅樓夢》裡說的牛奶蒸羊羔還要甜。酒,平常當然其清似水,但他從小吃慣了的可是老家之蜜酒。有一年,一名道士送來了個老家的酒方,以蜜為引釀酒。東坡大樂,自己偷偷在院中釀了兩壇。朋友吃了常鬧腹瀉,但他還是樂此不疲,作《蜜酒歌》曰:「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屏不須撥。百錢一鬥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 蘇東坡初到嶺南,不懂粵語,把別人好心提醒的「一啖荔枝三把火」聽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嶺南本就溼熱,荔枝上火,蘇東坡吃東西又不注意節制,結果痔瘡犯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這才想起來曾看過道家典籍的記載,用胡麻飯、茯苓、蜂蜜製作出一種「東坡茯苓餅」。據他說,「如此服食已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 

東坡為什麼這麼愛吃甜?除了個人喜好之外,還有時代及地域因素。宋朝人的口味,本來就較今人偏甜。《東京孟華錄》所記甜食就有素籤紗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雞頭穰沙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離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滴酥水晶鱠等等。冰雪冷元子,將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糰子,最後浸入冰水,作為冷飲。水晶皂兒,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塊,泡到冰水裡。藥木瓜,是先用滾水把整隻木瓜煮到發白,後用刀挖開瓜蓋,將瓤掏淨,用水衝洗乾淨後往木瓜中放鹽,放藿香白芷砂仁及其他藥材,再置入清水,擱到陰涼地方,過一夜。木瓜裡面的水幹了,把那些藥材倒出來,再往裡面放蜂蜜。再過一夜,蜂蜜都滲入木瓜裡,這時候把木瓜切成小塊,用冰水泡食。雞頭穰沙塘綠豆,則是米仁綠豆熬湯加沙糖製成的甜點。荔枝膏,是荔枝肉1兩,輕粉半錢,麝香半錢,川芎半錢,白豆蔻半錢,砂仁半錢,硃砂1錢,龍骨1錢,血竭1錢,乳香1錢,全蠍5個。將荔枝肉擂碎,以軟米飲和為膏。諸如此類,其甜可知。

除此單品甜食之外,普遍的是蜜煎雕花。冬瓜、木瓜、枸櫞、金橘、鮮姜、嫩筍、青梅等水果用蜜漬之前,先用刀雕刻,再製成蜜餞。宮廷甚至設有「蜜煎局」。一般飯後甜食,即有酥蜜食、棗、砂糰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等等。這是時代風氣,整體上喜愛甜味。古代是沒有糖的,要吃甜,只能用蜂蜜、蔗漿、蔗飴替代。宋代製糖技術突飛猛進,從印度傳入做砂糖的技術,乃恰好為這個好吃甜食的時代大添滋味(關於糖的歷史,寫得最好的是季羨林《糖史》,可參看)。這時代也出現了我國第一本製糖專書:《糖霜譜》。《四庫提要》介紹:「宋王灼撰。紹興中嘗為幕官。是編凡分七篇。惟首篇題原委第一,敘唐大曆中鄒和尚始創糖霜之事。第二篇言以蔗為糖始末,言蔗漿始見楚詞,而蔗餳始見《三國志》。第三篇言種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結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結或不結,似有運命,因及於宣和中供御諸事。第七篇則糖霜之性味及制食諸法也。蓋宋時產糖霜者,有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五地,而遂寧為最,灼生於遂寧,故為此譜。所考古人題詠,始於蘇、黃。案古人謂糟為糖,《晉書》何曾傳所云蟹之將糖,躁擾彌甚是也。《說文》有飴字,無糖字。徐鉉《新附字》中乃有之,然亦訓為飴,不言蔗造。鉉,五代宋初人也,尚不知蔗糖事。則灼所徵故實始於元佑。」 意思是說:古代沒糖,連糖字都沒有。宋代製糖,以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五地為勝。第一代的吃糖典故,則自蘇東坡、黃山谷他們開始。其中製糖業最發達的遂寧,就是「川中重鎮」。所以,你知道東坡之愛甜食,自有其家鄉風氣因素了吧!

圖片來自網絡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相關焦點

  • 蘇東坡吃蝙蝠!
    揚州  張廣祥眾所周知,蘇東坡是標標準準的美食家,或者叫的的確確的吃貨。在吃上,他有幾個特點:一是自己動手。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敘理,美食家直接是去吃(品)人家做的,哪有自己動手的?上廚房是女人的事,大男人動刀動鏟子未免太掉身價了。但蘇東坡不這樣想,他不但酷愛美食,而且鍾愛廚房。最著名的東坡肉就是他的發明。
  • 蘇東坡的吃貨日記
    ——《東坡志林》由此可見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醫生囑託,都不可阻擋蘇東坡作為一枚吃貨的戰鬥的心。蘇東坡才氣斐然,深受賞識,照理說仕途應該一帆風順平步青雲才對。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也許正像他自己說的,摩羯座都很命苦吧。
  • 「千古第一吃貨」蘇東坡:每天吃2碗東坡肉;把吃肉當養生
    蘇東坡是個吃貨。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坦言:「自笑平生為口忙。」據說以他名字命名的菜就有64道。他寫美食的作品也很多,比如《老饕賦》、《菜羹賦》、《豬肉頌》等。《豬肉頌》說的就是尋常百姓最愛吃的東坡肉。
  • 呂永超 | 散文:老饕蘇東坡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就是酥香味美、肥而不膩的「東坡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東坡」二字也成了美食的品牌。「東坡餅」「東坡粥」「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墨魚」和「東坡芹菜膾」等等,在古老的飲食文化中,蔚成一道獨特的風景。蘇東坡命運多舛,跌宕沉浮。從老饕而言,他的一生是不斷地被剝奪口中美食、杯中佳釀的一生。
  • 王蒙說自己耄耋加饕餮,何謂耄耋?何謂饕餮?和蘇東坡有啥關係?
    他可以鶴髮童顏、精神矍鑠,還可以出現一堆常用成語或形容詞,都顯得一般,王蒙先生用耄耋之年加饕餮精神來形容自己,這又是文化人俯拾皆是的學問。若一般的民間老漢說,「別看我八、九十歲的年紀,卻有顆十八、九歲的心」,這話說出來是個啥韻味?容易讓人想到他心思太活泛了,一點也不老成持重。
  • 蘇東坡究竟燉了幾次才把自己燉成了肉?
    古往今來第一吃貨是誰?——        東坡曾有一篇《老饕賦》,這篇不足三百字的賦,可以看做為吃貨正名的最早文章。當然了,顧及面子可以說成「美食家賦」。        權衡美食家和吃貨。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美食家要不要先成為吃貨?吃貨一定就能成為美食家嗎?        當你糾結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東坡先生已經西出眉山,一路向東,再向南,開始他的吃貨修煉之路了。
  • 貶到哪吃到哪:吃貨蘇軾堪稱「舌尖上的大宋」,吃出來的蘇東坡
    蘇軾在三十歲的時候,開始了漂泊不定的被貶生活。從北京開始,一路向南處處都有他的足跡,哪裡都有他的故事。他所經過的地方,大概有這麼多。原諒我留下了不學無術,而且閱歷匱乏的眼淚。人家就算被貶,都這麼瀟灑。竹杖芒鞋走遍了四方,一生風雲變幻,只要還活著,能吃上飯,他就還是那個逍遙自在的樂天派。
  • 不只是蝙蝠 這20種肉都算「野味」請管住嘴
    前幾天看了一個段子,說蝙蝠努力把自己變的那麼醜,身上攜帶100多種病毒,晝伏夜出,生活在洞穴裡,怎麼看也不像能吃的樣子,可還是有人花大價錢拿它來煲湯吃肉,難道燉一鍋排骨,它不香嗎?從2003年的「非典」,到這次的「新型肺炎」,罪魁禍首都是這些「不走尋常」的人吃野味造成的,我們的先祖們,用了上萬年的時間,經過反覆的淘汰、篩選,才最終將豬、牛、羊、雞、鴨、鵝等馴化成家畜、家禽供我們食用,這些都是優中選優的上好食材,無論從味道、營養都是非常優良的,剩下的「野味」大多是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陷,很多甚至攜帶不少致命的病毒
  • 與狗搶食、品嘗妖怪,吃蛤蟆、烤蝙蝠,蘇軾吃過多少黑暗料理?
    能把白飯吃出這種滋味的,恐怕也只有蘇東坡一人。蘇軾的名作《惠崇春江晚景》我們都讀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大家都沒見過,不敢貿然處理。有人提出,蘇大才子見多識廣,要不把他請來?蘇軾見到後,擺出一副很嚴肅地表情:「還你們沒亂動,趕快交給我!」眾人暗自慶幸,看來真的是妖怪成精了,幸好把蘇軾請來了,否則咱們都得遭殃!
  • 蘇軾:中國最有名的吃貨
    要知道,做吃貨能做到寫書立傳這份上,並且還流傳千年的,中國除了蘇軾,沒有第二個。咱們的大文豪,曾經寫過一篇《老饕賦》,自比龍之五子饕餮。更豪言天下美食,「以養吾之老饕」。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遊的,就沒有他不喜歡吃的。
  • 蘇東坡與東坡肉,探尋文豪與美食背後的秘密!
    人有真樂,雖至苦亦不能使之不樂。吃,就是蘇東坡的快樂。走到哪兒,吃到哪兒,蘇東坡簡直就是一個大吃貨。他也自謔自己為「老饕」,饕餮原本在古代傳說是一種貪吃的野獸,如此比喻,說明自己是個極愛吃、極貪吃之人。
  • 不談人禍,我們還是來談談蝙蝠吧
    也不知道自己能做點什麼,祈願噩夢早日結束吧。今天還想跟大家聊聊蝙蝠。不是作為「活體病毒庫」的、DNA修復力堪比金剛狼的生物學意義上的蝙蝠,而是在中國人傳統文化生活裡翱翔了幾千年的那個「蝠」。你會驚出一身冷汗:矮馬,原來我家也有好多蝙蝠!開門看看你家大門上的春聯,或者窗欞上的窗花紙。那「福」字周圍眾星拱月的紋樣,是不是藏著一群蝙蝠?
  • 社科講堂丨蘇東坡:大詩人?美食家?雙卡雙待,一鍵切換
    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與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流露自然,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
  • 「吃貨詩人」蘇東坡,文豪界的「超級美食家」
    不但把自己喜歡的美食,吃成千古流傳的絕句,還能授人以漁之廚藝,時不時整個新菜品出來讓大家跟著做,對比唐宋時代人才輩出的文豪大家,他絕對是文豪界的超級美食家。他生於四川眉山,生活在眉山時,就吃出個「東坡肘子」聞名天下。如今,「東坡肘子」已成為四川省眉山市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傳說蘇東坡第一任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的疏忽,把肘子給燉焦黃,還粘鍋了。她著急啊,咋整?
  • 「合浦月餅」的鼻祖——蘇東坡
    萬物與人,東坡對於所有的入口之物都抱著虔誠敬奉的態度,總是讚美,總是叫好。番薯芋頭是人們用來果腹的粗食,但兒子煮的芋頭湯他也吹水說「人間決無此味」。 宦海風波,流離顛沛,東坡形容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他是一位典型的犬儒主義者,像水一樣,不管裝的是瓶是罐,是碗是盆,都能隨形就物適應環境,隨遇而安,遇坎則止,熱愛食物,葷素不拒。
  • 蝙蝠說:吃我吧,我送你們下地獄!
    如果以前有人跟我說蝙蝠可以吃,打死我都不信,那麼噁心的動物,別說吃了,多看一眼都辣眼睛,誰吃啊。 可現在我終於知道了不但有人吃它,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下面這個視頻,沒吃晚飯的童鞋慎入哈。視頻中的美女雙手舉起蝙蝠,笑著介紹它的品種和構造:這是吃水果的果蝠,所以湯很鮮香,還有淡淡的水果味。
  • 論古代吃貨們的自我修養,金聖歎:我給你說個秘密,你可別哭哦!
    歷史上的名人在我們心中總歸是高高在上的,若是將他們與「吃貨」二字聯繫在一起,你還能直視嗎?一、最全能的吃貨——蘇軾說蘇大大是古今第一大吃貨相信沒有人會反駁吧,畢竟有六十多種菜品用了他的名字。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是樂觀主義者、文豪書法家···但各種稱謂都掩飾不住東坡居士一顆吃貨的心。
  • 馬思純曝自己吃貨照,「除了家具都吃」。還敢和周冬雨站一起嗎?
    近日,馬思純在自己社交平臺曬出自己的一系列吃貨照,並且驕傲地宣稱:我是本人!這組照片大都是馬思純吃各種東西的美照,一曬出來就引起廣大網友一片喧譁。美女演員小花影后馬思純,竟然公開承認自己是吃貨!好像馬思純並沒有準備吃飯,讓人覺得有人她「吃貨」的稱呼簡直是亂講。
  • 史上最寵粉絲的愛豆「蘇東坡」
    相傳當年宋神宗每次都邊吃飯邊看文章時,如果停下筷子,皇后必說:「此蘇軾文章也。」 神宗讀到喜愛之處便一時興接連稱讚:「奇才啊!奇才!」可是宋神宗雖是蘇東坡的鐵桿粉絲,只是當時朝廷奸佞小人當道,擠兌攻訐蘇軾,人多勢眾。君臣有別,宋神宗雖喜歡蘇軾,只能看著東坡愛豆一貶再貶。
  • 吃蝙蝠的人怎麼樣了
    老王一邊說,一邊用漏勺將蝙蝠撈起,瀝去湯汁,置於盤中,將用餐經驗授予懵懂小子——吃蝙蝠得先去頭,放到盤子一邊就好;蝙蝠的皮不能吃,要將黑色毛皮去除,就是「脫衣」,看,裡面的肉最嫩!老王叉起一塊肉,白嫩泛粉;送進嘴裡,老王咀嚼得有滋有味,眉頭舒展,只道:「很嫩,肉也緊實,真乃人間美味。」說罷指了指何瀟瀟面前的蝙蝠湯,催促他,「快吃呀!涼了就不好吃了。」何瀟瀟學著他將蝙蝠撈起,用刀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