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如果再也見不到你,那麼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於1998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蘿拉·琳妮、諾亞·艾默裡奇、艾德·哈裡斯等聯袂主演。該片於1998年6月1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借用」真人秀」為故事外殼,講述了楚門如何逃離這個虛假烏託邦的故事。主人公楚門從出生那天開始,便被選為楚門秀的主角,30年來一直都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島」的小城裡,但他卻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鐘都有上千部攝像機在對著他。
在這座島上,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是《楚門的世界》的演員。在經過30年的荒唐生活後,楚門在某一天感到他的生活有點不對勁,仿佛一直活在別人的操縱之下,終於重重困難後,他終於逃離了這個虛假的「楚門的世界。」
影片中的一切都被「總導演」基斯督所操作,這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基督,二者都是「上帝」般的存在。作為《楚門秀》的製作人,基斯督將「桃源島」的一切都設計得近乎完美,他能夠根據楚門的人物成長、情緒變化,冷靜地給予調度指令,把楚門控制在海景鎮的超現實世界之中。
他為楚門營造了一個烏託邦式的世界,但這個虛假的烏託邦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在這裡,不僅基礎設施完善,人與人的關係也非常和諧。楚門做著安逸的工作,有漂亮的妻子,知心的朋友,但這裡都是基斯督為楚門精心設計的世界,蘊含了其對「理想」世界的嚮往與對現實社會的諷刺。
因此,當楚門發現真相時,基督斯說:「外面的世界,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的虛假。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詐,但在我的世界,你什麼也不用怕」。
在導演彼得·威爾在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符號,演繹了一場耐人尋味的黑色幽默。在這個虛假的烏託邦中,「斐濟」雖然也是虛假的,但是卻寄託了楚門對自由理想的追求。
「斐濟」的出現源於楚門真正的初戀施維亞。為了阻攔施維亞告訴楚門真相,假扮施維亞父親的演員告訴楚門他們即將搬去斐濟居住,因此斐濟如同美好的初戀施維亞一樣,在楚門的心中偷偷埋下了種子。
在影片中,「桃源島」與「斐濟」兩個意向呈現出二元對立的關係,楚門的行為動機來自於逃離「桃源島」與尋找「斐濟」。「斐濟」雖然是不存在的,但卻是楚門打破自我生活的舒適圈與追尋自由的關鍵所在。
大海在電影中承擔著阻礙楚門的作用。基斯督因為想要將楚門永遠的困在這座島上,便在他童年時設立了一場風暴,使他的「父親」喪生大海,由此也給楚門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大海成為了楚門出島的阻礙,而影片結尾,楚門克服了心理屏障,勇敢地戰勝了暴風雨,通過楚門這個小人物與基斯督的博弈中,也向觀眾傳達出了邪不壓正的價值取向,實現了影片從荒誕向崇高的轉變。
整部影片採用節目秀的方式向觀眾進行呈現。導演為此還使用了1.66:1的長寬比格式拍攝,影片開場便是真人秀的採訪,除了楚門這個主角不知情,其他人都是以演員的身份面對鏡頭。
採用隱藏視角與正常視角的兩種方式來敘述,在形式上避免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在畫面上大量的暗角處理,讓攝影機充當了電視觀眾偷窺楚門的「眼睛」,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人類的「偷窺欲」,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更具有一種偷窺的快感。
影片也透露著對當代社會「娛樂至死」的警醒。觀眾對24小時直播的「楚門秀」不可自拔,時刻關心著楚門的動態。正如基斯督所言:「觀眾通宵觀看,視他為良友」。當楚門為了逃離「桃源島」與暴風雨搏鬥時,觀眾們的心情也提到了嗓子眼,默默為楚門捏了一把汗,而當楚門順利逃脫時,觀眾們也表現的歡呼雀躍。
更諷刺的是,楚門秀結束之後,兩個保安對視說道:「換一個頻道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節目」。由此可見,人們被束縛在「娛樂至死」的虛假世界中不能自拔,「娛樂至死」的荒誕怪圈並未隨著楚門的離開而結束。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中,楚門雖然逃脫了,但還會有無數個「楚門」出現。
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楚門的世界》對媒介社會進行了生動的呈現與反思。
楚門作為現代傳媒社會中獨立個體的縮影,他的生活被媒介所佔據,置身於被「圍觀」的視角之下,楚門通過攝影機被動的被觀眾所窺探,此時,他不再是存在的主體,而成為了大眾媒介消費的對象。而他在「桃源島」與「斐濟」之間的掙扎抉擇,在「窺視」與被「窺視」之下,這正是媒介所帶來的憂患。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社會,媒介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偷窺門」層出不窮,張淨雨在《彈窗驚魂:桌面電影中的主體、他者與世界》中指出,「媒介對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存在感知差異的呈現,將會給人類帶來的三重恐懼:被控制的自我,不可信任的他者,不再真實的世界。」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或多或少被媒介所操控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因媒介而產生了不真實感,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數不勝數,科技創新推動媒介融合發展的同時,也使得人們處於隱私洩露的困境中。不經由此引起人們的思考:在這個越來越發達的社會,虛假與現實該如何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