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袁隆平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
辛棄疾和範成大的詩句能讓我們想像到豐收時的喜悅,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則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吃飽的幸福。
在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袁老及其團隊所創造的四個水稻產量「奇蹟」引爆全網:
「鹽鹼地,畝產800公斤,這是奇蹟啊!」「山東東營,平均產量超過600公斤,這是奇蹟啊!」「台州遇到颱風,產量還有670公斤,這是奇蹟啊!」「海水稻,產量300公斤,可以養活1億人,這是奇蹟啊!」
90歲的袁老一邊列舉著水稻產量,一邊重複著「奇蹟、奇蹟」,儼然一個傲嬌的小王子。
袁老的傲嬌是有原因的:全球研究海水稻的國家很多,但是產量都不高,唯獨中國連續三年海水稻產量一直遙遙領先全世界!這是中國的驕傲!
袁隆平所研發的雜交水稻為國家為世界做的貢獻不言而喻,然而最近幾年,網友們都被袁老的質樸可愛圈了粉,稱他為「90後梗王袁大佬」。
在一次採訪中,袁老實名吐槽博士生難帶:「現在的博士生我不帶了,辛苦得很、麻煩得很吶,那是要死腦細胞的。」
後來記者又問他團隊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皺眉,又是撓頭的表情著實是亮了,那模樣太可愛了。
這麼風趣可愛又真實的袁老,怎麼不叫人喜歡!
這樣的袁隆平就像我們身邊有血有肉的自家爺爺一樣,他雖然是傳奇,卻也是最樸實溫暖的代表。
像袁隆平這樣的引路人,他們的故事,我們應當銘記。
01
袁隆平無比熱愛那一畝田,以致於很多人都以為他是農民家庭出身。
其實不然,袁隆平是真正的書香門第,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在東南大學畢業,母親是英國教會學校的高材生,在那個年代就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青年袁隆平
據袁隆平自己所說,他對農藝的熱愛源於小學時去參觀的一個園藝場,那裡「紅紅的桃子結得滿滿地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這幅美好的景象就在他的心裡種下了一個農藝夢。
農學院畢業後,袁隆平被分到了湘西安江農校任教,在那裡一呆就是16年。
他在任教期間親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眼看著不少百姓因為饑荒餓倒在路邊、田間,就下定決心要從根源上解決大家餓肚子的問題。
綜合考量之後,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對象。儘管在當時,雜交水稻並不為人所看好,但袁隆平卻從水稻抽穗開始就埋頭其中,逐個地去尋找那株關鍵的雄性不育系水稻。
袁隆平和妻子鄧哲與學生一起頭頂驕陽,腳踩泥水,用5倍放大鏡觀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後,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雖然第一次試種以失敗告終,卻也讓他從中看到了水稻的雜交優勢,他對自己的研究更有信心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不僅用三系法成功培育出了"雄性不育系"水稻,還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論文。
1974年,袁隆平終於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的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試種成功後,他又全心投入到制種研究裡去了。一年後,雜交水稻終於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種植,並於次年喜獲豐收。
從1976年到1989年,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了35億畝,稻穀增產高達3500億公斤,這些稻穀足以讓3500萬人吃飽飯。
這也意味著我國用全世界耕地面積的7%,就能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
他不圖名,湖南省農科院院長的職位被他以「耽誤研究」為由給婉拒了,還常常公開表示雜交水稻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他也不圖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的獎金他全都給捐出來,成立了「袁隆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
那他圖什麼?他只是想要人們不再挨餓罷了。
02
有人問,如果談袁隆平不提水稻的話,那還能聊些什麼呢?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但這並不代表他的人生中就沒有別的內容可說。
「茫茫蒼穹,漫漫歲月,
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
穿越悽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
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袁隆平
他是會給妻子寫情詩的「袁先生」,也是忙於科研不修邊幅的「油渣鬼」。
在「油渣鬼」33歲那年的冬天,同事們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袁隆平見了才發現,那女子竟是他往日的學生鄧哲,她的端莊大方深深地吸引住了袁隆平。
愛運動、愛音樂的兩人情投意合,他倆很快就去領了結婚證,前後加起來還不到一個月。
多虧了鄧哲的支持和付出,袁隆平才能全心研究雜交水稻。
鄧哲突發病毒性腦炎的時候,是袁隆平在中年時代和她最長的一次獨處。他在病床前給她背唐詩、講故事、唱英文歌《老黑奴》,終於把她喚醒了。
那一次也讓袁隆平意識到了自己對妻子的虧欠,所以之後他都盡力去彌補。
1985年5月,鄧哲收到了袁隆平託人帶回來的禮物,那是他赴菲律賓開國際學術會議的前夕,在北京給她買的裙子和汗衫。
附信中寫道:「這是我第一次買裙子,不知什麼號碼適合你穿,只好買兩條供你選擇……」
「一個人如同一粒塵土,
無論怎樣飛揚,怎樣喧囂,
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個丈夫如同一片落葉,
無論他怎樣張揚,怎樣的由綠變紅、變黃,
到末了,還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邊……」
——袁隆平
後來他應邀出訪或參加活動時,如果條件允許也都會把妻子帶在身邊。她是他家裡的「賢內助」,他就做她外出時的翻譯和導遊。
在鄧哲的眼裡,「袁先生」可是一個「寶藏男孩」——他不僅會英語、會打球、會遊泳,還會電腦、會拉小提琴。
袁隆平是在大學時喜歡上小提琴的,他一直說,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是相通的,比如小提琴曲《行路難》就是科學家李四光譜寫的。
他還很喜歡《夢幻曲》、《藍色的多瑙河》和舒伯特的《小夜曲》,時不時就會與妻子合奏一曲。
讀書也是他的一大愛好,除了和水稻相關的專業書,他還愛看文史、地理以及外文書。
用他的原話來說就是:「人的腦細胞是用不盡的,人到老年,更應用腦,可預防老年痴呆症。尤其是學外語,可以有效地延緩衰老。」
好學的袁隆平還學了不少新詞,八十歲的時候,他稱自己為「八零後」,九十歲的時候又笑稱自己「變『九零後』了」。
03
在這半個多世紀裡,雜交水稻得到了多次改良,畝產千斤的目標也已經完成。袁隆平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十多億中國人民早已不再擔心餓肚子。
「活到老,工作到老,
只要身體好,腦瓜子不糊塗,
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如今90多歲的袁隆平,明明可以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卻依舊面朝黃土背朝天,頂著驕陽似火,披著寒露星光,只為了多一個人能夠吃飽飯。
袁隆平的堅持,不過是為了此生的兩個夢想:
一是「禾下乘涼夢」,他曾經夢到過水稻比高粱還高,水稻秸稈比掃帚還要長,稻穀比花生還大,這是袁爺爺見過的最美的風景。
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要把自己的雜交水稻技術全世界共享,讓更多的人不再餓肚子。
面對夢想,他始終是身體力行。
別人問他這麼大年紀為什麼非要親自下田,指揮一下就可以了,袁老卻說:「電腦裡種不出水稻。」
袁隆平曾在採訪中說到:「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當記者問到他是不是很害怕再出現饑荒時的情形,袁隆平連說了兩個「不可能了」之後長舒了一口氣,這一幕也讓無數網友為之動容。
對袁隆平來說,這兩個夢就是他畢生的追求。
在雜交水稻上,他永遠不會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