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接近尾聲,本無懸念的電影市場中卻突然閃出一抹亮色,這就是本期要推薦的印度影片《塔巴德》。
《塔巴德》講述了一個再清晰不過的主題:貪婪。
影片一開頭就引用了聖雄甘地的話點明了主題:「地球足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滿足不了我們的貪婪。」
《塔巴德》從一段對話開始展開,既介紹了故事的背景,又點名了題旨,用懸念帶領觀眾一步步進入這個寓言般的世界。
「繁榮女神是無限黃金和食物的象徵。地球是她的子宮。當宇宙被創造出來時,她誕下了1.6億個神。但女神最愛她的第一個孩子,哈斯塔 。但今天你在任何古代聖經中都找不到他的名字。
為什么爸爸?
因為他想要女神所有的黃金和食物。 他設法拿到了黃金。但正在她拿取食物時,其他所有的神攻擊了他,受盡打擊。哈斯塔變成了碎片。在他尚未碎成星辰之前,女神救了他。但有一個條件,他永遠不會被崇拜,將被永遠遺忘。多年來,哈斯塔一直睡在他母親的子宮裡。但有一天,我們的祖先求助於他,以他的名義建造了一座神殿。他們說從那天起,眾神降怒。塔巴德陰雨連綿。
我們為什麼要求助於他?
因為哈斯塔的詛咒,是我們的恩賜。
什麼意思?
你會知道的....當你進去時。
進到哪裡去?
進到女神子宮裡時。」
《塔巴德》講了三代人的貪婪,其實何止人是貪婪的?就連繁榮女神的兒子哈斯塔都是因為貪婪而受到懲罰。貪婪是人繞不過去的一個夢魘,從有人類社會以來,人們就試圖用各種方法逃避它,可是外在的方法卻抵不住內心的欲望。貪婪始終如影隨形。
面對貪婪,人們試圖用宗教來抵抗,幾大宗教在教義中都將貪婪視為洪水猛獸。無論是基督教還是天主教都認為人一出生就帶有洗刷不掉的原罪,中世紀著名經院哲學家託馬斯·阿奎那將人類的重大惡行列出七個,分別為:偏見、嫉妒、懶惰、憤怒、貪婪、暴食和淫慾。這裡的人類七大重大惡行是指人的一切罪惡的來源。貪婪位列其中。
佛教同樣將貪列為人類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源之一,貪與嗔、痴被稱為三垢,是萬惡之源,讓人沉淪於輪迴之中,長受三界流轉之苦。
抵抗貪婪,不用宗教,就用道德。孔子曾稱讚他的徒弟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之所以對顏回有這麼高的評價,源自於孔子的理想追求,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種儒家「孔顏樂處」的安貧樂道精神一直後世儒生推崇為最高的道德境界。
可是當宗教將這些不善之根列為禁區之時,同時也禁錮了人們的正常欲望。當「上帝死了」,重新評估一切價值時,人自身覺醒的同時喚醒了欲望,也喚醒了被壓抑許久的貪婪之心。當宗教的繩索鬆綁之後,外在要求的道德對於在世俗生活的人們而言,因為缺乏強制性,又顯得乏力。
面對人性貪婪,無論宗教還是道德,顯然沒有實現其目的。雖然歷史上不乏聖賢之人,但都無法解救芸芸眾生於貪婪之欲。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試圖用盡方法困鎖住人性中的貪婪欲望,可是貪婪卻始終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春風吹又生。明知道貪婪的後果,卻始終在飛蛾撲火。
《塔巴德》中女神的兒子因為貪婪而遭懲罰,男主人公拉奧因為貪婪最後化成灰燼,被他救出來的兒子將老宅的大門鎖上,他會不會像他父親一樣忍受不住貪婪的欲望而重新返回呢?這個死循環能否被打破呢?女神的兒子因為貪婪被懲罰永遠處在飢餓之中,而內心中的飢餓正是觸發貪婪欲望的機關。只要貪婪的欲望不滅,循環就會永不停止,故事就會不斷上演。這種與生俱來的無始劫不僅僅是這個家族的劫數,更是人類的魔咒。
這是一個人人都要面對的無解難題。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求法是智慧,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度與不度,慢慢體悟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