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一、
前段時間,演員俞飛鴻做客薇婭直播間進行賣貨直播,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場直播裡的對話後來竟成為觀眾討論的焦點。
通常來說,在直播間裡,主播會充當類似主持人的角色,全程對嘉賓進行引導,很多觀眾發現,薇婭也試圖積極地和俞飛鴻互動,但不知為何,這個過程卻不太順利。
......
上述對話讓人乍一看會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俞飛鴻似乎也太「高冷」了吧,甚至有人認為俞飛鴻「情商低」。
但如果我們回看整場直播不難發現,其實,每次俞飛鴻拒絕後都會很有禮貌地進行解釋。
例如,當她被問及為什麼不發微博時,她表示自己平日裡不玩微博,有個工作室的微博就夠了,她也害怕被窺探隱私,是一個連朋友圈也不發的人,覺得工作還是和生活分開比較好。
與此同時,眾所周知的一個事實是,俞飛鴻48歲了,至今未婚。
關於「不結婚」的話題,俞飛鴻一直以來受到各種質疑與嘲諷,她本人更是不止一次地進行澄清,並且也亮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
所以,如果站在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角度審視這場對話,我們不難發現:薇婭並沒有那麼咄咄逼人,她更多的是在運用一貫的套路給直播暖場,然而她的提問顯然沒有做足功課(例如,如果薇婭提前了解俞飛鴻的婚姻觀,可能換個提問方式或者設計幾個針對性的問題會更好);而俞飛鴻看似冷漠的回應,實則是她一貫的風格,沒有刻意討好,只是儘可能地做出如實回答。
這場談話細細品來,實則透露出人際關係中一個非常微妙的核心法則,那就是——
很多時候,當你為一段關係設置了某種法則的時候,別人永遠都可以不去遵守。
二、
來訪者芳芳(化名)前來諮詢時,自稱自己最大的困擾就是自己不太會處理職場人際關係。
她希望能夠通過諮詢,找到提升情商的方法。
「能說說看,你在職場人際關係方面遇到了哪些具體困擾嗎?」我問。
了解到具體真實的情況後,我們才能做出更為中立客觀的判斷與分析。
「哦?聽起來,這個客戶不太好對付哈。」我說。
「唉,要真是難纏的客戶倒也罷了,我們可以故意晾一晾,可問題在於,這個客戶可是領導之前一再和我交代的,是屬於有實力的大客戶......領導交代過我,讓我務必跟進好,一旦成單,金額也會非常可觀。」芳芳說。
「嗯,那你是如何判定自己情商低的?」我問。
「我也說不好,和這個客戶打幾次交道下來,常常還沒等我開口,對方就懟上一句類似『銷售話術之類的套路少來』這樣的話,搞得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往下說了......所以我覺得,肯定是我的情商出了問題,沒有能get到對方的點,跟進了一段時間毫無進展......」芳芳的語氣中,透著些許沮喪和無奈:「曉璃老師,你有什麼直接的建議或方法嗎?」
三、
我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一段真實經歷。 有一天,我無意中路過一家服裝店,當時的我被店裡陳列的一件毛衣給吸引了,我看了下店裡,櫃檯那邊坐著一位個子高挑、長發且清瘦的女性,目測應該是店裡的工作人員,然而這個店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這種出奇的安靜和冷漠——沒錯,比起很多家店的店員熱情如火地招呼和介紹,這家店的工作人員只淡淡說了句「有喜歡的可以試試」,然後就再也沒有一句多餘的話。 我試了下那件毛衣,然後和往常一樣問價格,對方報了個數字,我習慣性地問了句:「能便宜點兒嗎?」 這位高個的長髮工作人員一邊收拾著店裡的衣服,一邊肯定地說了句:「我們這個店不講價的,我給你的也是實在價,你要覺得可以接受就帶走,覺得不能接受可以多去逛逛對比下。」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高個長發的女性就是這家店的老闆,慢慢相處了解後,她告訴我,自己最怕討價還價了,浪費口舌和精力,所以一般第一次來她家店的顧客確實不習慣,但久了後,大家都知道她的這個特點,大家反而都比較輕鬆,也不怕出現前腳買了一件衣服、後腳打折感覺自己買虧了的情況。
這家店的老闆當時讓我對人際關係多了一層思考,漸漸地我發現——
但很多時候,現實往往會讓他們失望。
因為沒有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是可以依靠單方面就能完成的。
也就意味著,在人際關係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困惑迷茫乃至痛苦,是因為他們眼裡充斥的是自己「期待的關係」,他們對於這段關係的走向、對方的回應、以及後續的進展,都是有個預先的想像的——這種想像在某些時刻可能比較奏效,如果是這樣,它將大大提高我們和人交往的效率。
但這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隱患,那就是:即便看起來再合理的想像與期待,都只是我們單方面的設想,有些時候還可能是幻想。
原因很簡單,既然你可以為我們的關係乃至我設置規則及套路,那麼我同樣可以不按照你的規則及套路出牌——如此一來,你可能會覺得我很奇怪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但事實上,你怎麼做是你的選擇,但我如何回應你,也是我的自由。
不是麼?
四、
放到我的經歷來看。
在遇到這家店之前,我的經驗告訴我,很多店的銷售人員都會對客戶異常熱情,然後會給商品報個虛價,等著彼此一番討價還價之後,才能達成交易。
因此,我是按照腦海中這樣的設想去行動的,比如我會習慣地問價格,然後會非常自然地問上一句——「能便宜些嗎?」
而老闆則完全不按我的預想回應我。
這樣的回應顯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漸漸地,隨著我們交往的加深,我倒也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相處方式。
放到芳芳的案例中分析。
芳芳在對待這個大客戶的時候,無疑也是滿滿的預設和套路的;然而這個大客戶同樣選擇不去遵從這樣的預設與套路,而是希望芳芳能夠簡明扼要地說出一二三來,便於自己快速做出判斷。
這個時候,芳芳的選擇有兩個——
聽完我的分析,芳芳說自己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五、
我告訴芳芳,人際關係中,很多人會抱怨問題出在別人身上,但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覺察,發現我們自己設置的規則乃至套路之後,這個時候,我們才可能意識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放在薇婭和俞飛鴻的談話當中。
因為最真實的人際互動,恰恰就在於三個字,不確定。
而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預設的「規則」以及做出跳出規則的嘗試之後,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實最動人。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璃語生涯創始人。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等。